事实核查与政治言论失范的深层透视
事实核查与政治言论失范的深层透视
撰文:皆大欢喜
2025 年 3 月 7 日 星期五
在近期的国会演讲中,特朗普宣称自己在 2024 年大选中取得了 “我们国家历史上从未见过的政治胜利,美国历史上从来没见过这种事!” 从字面意义以及结合当时语境来分析,特朗普团队大概率是在强调此次大选获胜优势的显著性。然而,现实数据却与这一表述大相径庭。实际情况是,特朗普在 2024 年大选中,以 312 张选举人票战胜获得 226 张选举人票的哈里斯,仅以 86 张选举人票的优势领先 。回顾美国选举历史,1936 年罗斯福以 523:8(领先 515 票)的巨大优势胜选,1984 年里根则以 525:13(领先 512 票)的压倒性比分获胜。即便与奥巴马在 2008 年以 192 票优势当选相比,特朗普的 86 票差距也显得颇为逊色。这种公然偏离事实的表述,背后隐藏着诸多值得深入剖析的政治与社会问题。
一、虚假叙事背后的政治逻辑
(一)巩固基本盘的心理操控术
特朗普炮制 “历史性胜利” 的虚假叙事,如同为其支持者精心编织了一个 “超级英雄” 的故事,试图借此塑造自身不可战胜的强大形象。这背后巧妙利用了人们认知中普遍存在的 “确认偏误” 心理。就好比狂热的球迷总是更愿意相信自己支持的球队是最强的,特朗普的支持者们同样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既有立场的观点,而对客观数据选择视而不见。通过不断向支持者灌输这种虚假的 “巨大胜利” 观念,特朗普强化了他们对自己的忠诚度,使得其政治基本盘愈发稳固。
(二)转移舆论焦点的烟雾弹
当现实中的政绩难以达到政治期望时,特朗普就像一位善于表演的魔术师,采用夸大胜利的手段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早在 2016 年,他就编造 “选举舞弊” 的故事来扰乱视听。而此次在国会演讲中,他试图用所谓的 “史无前例的胜利”,将公众的目光从具体政策的漏洞以及当下面临的法律争议上移开。当大众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他所宣称的 “巨大胜利” 上时,那些棘手的问题便悄然被抛在了脑后,从而达到维护自身政治形象与地位的目的。
(三)后真相政治的常态化蔓延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美国公众对政治人物的 “事实豁免” 容忍度正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大约 42% 的保守派选民认为,只要 “结果正义”,那么实现结果的手段就可以被合理化。这种观念无疑给政治人物的虚假陈述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在这样的社会舆论环境下,谎言似乎也获得了一定的 “生存空间”,后真相政治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现象,严重影响了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
二、撰稿团队的集体失能解析(一)信息茧房的内循环陷阱
特朗普团队的核心成员大多经过严格的忠诚度筛选,长期处于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只有单一声音的 “回音室”。布鲁金斯学会 2023 年的报告指出,特朗普核心圈子接触的媒体中,高达 78% 来自保守派媒体,而这些保守派媒体所传播的内容,有 60% 都存在明显的事实错误。在这样封闭且充满错误信息的信息茧房中,团队成员难以听到不同的声音,无法接触到真实、多元的信息,长此以往,自然容易与客观事实脱节,导致对现实的认知产生严重偏差。
(二)权力结构下的自我审查
据前白宫助理透露,工作人员对特朗普的认知偏差已经产生了 “适应性麻木”。在权力结构的强大压力下,为了避免与特朗普产生冲突,团队成员往往更倾向于美化语言,而非纠正事实。这就如同在 “皇帝的新衣” 故事中,明明众人都看到皇帝没穿衣服,却因惧怕权威而选择沉默。最终,这种集体性的自我审查形成了系统性的盲区,使得错误的言论和认知在团队内部肆意传播,得不到有效的纠正与制止。
(三)快餐式宣传的工业化生产
现代政治传播愈发注重情绪动员,而忽视了事实的传递。夸张的数据就如同快餐一般,虽然缺乏实质营养,但传播速度极快,能够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剑桥大学的分析显示,包含夸张数据的演讲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效率比严谨陈述高出 300%。政治宣传逐渐演变成一种工业化生产模式,追求快速传播和强烈的刺激效果,而将事实的准确性抛诸脑后。这种趋势导致虚假信息更容易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政治信息认知的混乱。
三、虚假政治叙事的侵蚀性后果
这种扭曲现实的言论模式正在对民主政治的根基造成严重破坏。皮尤研究中心 2024 年的民调显示,在 18 - 29 岁的年轻群体中,只有 31% 的人相信选举结果的真实性,这一比例相较于 2016 年下降了 22 个百分点。当政治话语与事实严重脱钩,公众监督政府的能力便会被极大地削弱。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历史便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当事实的真空出现,阴谋论便会迅速乘虚而入,填补这一空白,民粹主义也会随之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最终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导致民主制度陷入危机,威胁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结语:重建事实共识的迫切性
特朗普及其团队的种种行为,宛如一座谎言工厂,将严肃的政治活动演变成了一场脱离现实的戏剧表演。若要打破当下这种困境,恢复政治生态的健康,需要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媒体应积极发挥监督与核实信息的作用,例如像英国广播公司一样,借助 AI 技术辅助核实信息,秉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尽快准确地呈现事实真相。教育系统可借鉴芬兰的反虚假信息教育模式,加强对公民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民众具备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互联网平台也需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如欧盟《数字服务法》的条款,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避免虚假信息的过度传播。只有当全体公民普遍具备了 “数字免疫力”,政治人物才不敢随意操弄事实,虚假政治言论才能得到有效遏制。历史经验终将证明,建立在谎言之上的政治权威,远比建立在真实选票上的更加脆弱不堪。因此,重建事实共识,已然成为维护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