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GDP预计突破5000亿元!凭什么一个县级市这么牛?

500

来源 | 中访网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1月6日,江阴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示,2024年江阴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预计突破5000亿元,这标志着江阴成为了继昆山市之后,全国第二个也是唯二GDP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

5000亿意味着什么?在国内,如果放在省会城市中,5000亿可以排到21位,超过了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兰州、银川、海口、西宁、拉萨7个省份的省会(首府)城市。放眼全球,全球一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各国(地区)2023年的GDP,5000亿大概能排到前90位。

那么江阴厉害在哪里呢?凭什么一个县级市这么牛呢?

1

制造业第一县

数据显示,2024年江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301.35亿千瓦时,较去年增长了5.57%。其中,工业用电量占据了主导地位,达到243.53亿千瓦时,占比高达81%。在制造业领域,累计用电量达到219.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7%。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下的31个细分行业中,有23个行业的用电量实现了正增长。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江阴的工业生产保持活跃态势,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江阴的制造业实力究竟有多强?数据给出了直观的答案。全国四分之三的高端汽车用钢、六分之一的风电整机,以及全球十分之一的芯片封测,都源自江阴。深海载人潜水器、海上钻井平台等众多“大国重器”上,也闪耀着“江阴制造”的光芒。目前,江阴拥有超过两万家制造业企业,涉足31个制造业门类中的30个,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江阴的制造业覆盖了各个领域。江阴也不愧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

此外,江阴能有今天的经济规模和民富水平,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正如,江阴市发改委副主任许瑞刚“民营经济是江阴的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江阴抓住了乡镇企业大发展、对外开放扩大、资本市场抢滩等三大历史机遇,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如今已呈现出“778899”的显著特征:即民营经济贡献了江阴70%以上的GDP和税收、80%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产值、90%以上的企业数和就业数。

江阴的民营经济不仅规模庞大,而且质量上乘。在2024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江阴有12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0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3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

在这些入围的企业中,不乏海澜之家这样的知名品牌,以及深耕钢铁及有色金属领域的行业巨头江苏新长江实业集团等明星企业。这些千亿级的巨头企业,不仅在产业集群、产品标准制定上引领了行业风气,更为江阴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

补齐短板,5000亿后继续出发

江苏省,素有“散装大省”之称,这一戏谑背后实则映射了其下辖市县经济的强劲与多元。

2023年的全国县级市(县)经济十强榜单中,江苏独占五席,其中昆山、江阴、张家港更是包揽了前三甲,而苏州、无锡、南通、常州、泰州等地的县市经济体量均突破了千亿大关。

这一繁荣景象背后,“苏南模式”功不可没,江阴的崛起便是其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

改革开放初期,江阴率先发展社队企业,80年代中期转型为乡镇企业,奠定经济基础。随后,针对政企不分等问题,江阴推进所有制改革,至2001年基本完成近万家企业改制,释放民营经济活力。

清晰的产权结构也助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为江阴等地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近年来,“苏南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以昆山为例,尽管拥有台商投资的坚实基础,但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产业链和供应链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江阴同样面临挑战,尽管被誉为“制造业第一县”,但其发展模式相对粗放,低端企业众多,土地开发强度已接近承载极限。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江阴近年来积极寻求突破。在交通方面,沪宁沿江高铁、锡澄轨道S1线的相继通车,以及第二过江通道、盐泰锡常宜铁路的陆续开工,极大地提升了江阴的交通便利性,使其对外联系更加便捷。同时,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落户,为江阴的创新资源集聚、产学研合作以及人才引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江阴还制定了“南征北战、东西互搏”的城市发展战略。其中,“南征”旨在高起点规划建设霞客湾科学城,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发展;“北战”则是加快沿江产业转型,高标准建设滨江花园城市,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态环境;“东西互搏”则是通过推动各镇街园区的比学赶超、取长补短,全面提升全市的经济实力、城乡建设、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水平,实现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