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历时三年或更久的冲突,给全世界提供了这么几个认识是值得注意的

其实目前这个走势在大概两年前就能看出来,不过就是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让这个趋势加速了而已。其结果大概就是经过充分的冲突后,俄罗斯占据乌东部分土地的现状难以被乌方和美西方通过武力改变,但俄罗斯也无法进一步扩大战果,战局背后的博弈双方美俄之间都认识到延长冲突无法增大收益反而是增加负担后,形成结束冲突的共识,然后接下来就是找台阶的事了。

(当然,也有可能冲突还不够充分…这个还要看接下来的局势发展…有些朋友们说即便没有美国的支持乌克兰的基础民意仍然是打到底,打到收复所有失地为止,也指出按照现有局面冻结冲突那库尔斯克方向怎么办…因此我也相信现在未必就是终点,但结局的剧情会大差不差…)

这场历时三年或更久的冲突,给全世界提供了这么几个认识是值得注意的:

1,武力斗争或者战争仍然是国际关系中一种收效最为直接的方式,但也是风险极大的工具,轻易使用会导致巨大的不可逆的地缘政治危机。俄罗斯对于这一工具的使用历来比较果断且快准狠,无论是在格鲁吉亚还是克里米亚,但是这一次其战略目标之大超出了其能力范围,但是即便未获全胜,只要俄罗斯能做到让美西方不断的透支其能力和资源,维持相对有效的内外循环,加上可信的战略核威慑的保障,俄罗斯依然拥有撬动地区战略格局朝其有利的方向改变的资本。

当然,其代价也是巨大的,但对于俄罗斯而言并非不可承受。

受压迫的一方仅仅通过外交手段是无法阻止霸权国的地缘政治扩张的,手里的实力无论大小,如果仅仅攥在手里当谈判筹码而不进行真正的使用,那么其作为筹码的可信度是虚无的,而一旦选择使用,其真正的成色也将面临残酷的检验。最终还是那句话“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塑造对自身发展与生存有利的可持续的和平往往就是需要铁与血的过程。再加一句话那就是“最后的胜利往往就出现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个道理对冲突的双方都是公平的,谁做到了,谁就胜利。

2,“相互依赖武器化”的破坏力巨大,但是收效并不如预期,而且也并非无法破解。针对一个像俄罗斯这样体量的大国或者说经济体,美西方的经贸、金融、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制裁不能完全替代军事上的胜利。

美西方对俄罗斯的极限制裁深深的破坏了全球供应链,但是对俄罗斯的伤害有限,除了西方国家以外,绝大多数非西方国家并未给予配合,且美西方对此也没什么办法,而且越坚决贯彻制裁的国家受害越大,而阳奉阴违者却能暗中获益,而美国自己甚至也在通过所谓制裁叠加豁免清单的伎俩去蚕食欧洲的各种利益。三年下来,欧洲付出了巨大代价,美国暗中牟利,但最深刻的变化是全球各国尤其是非西方新兴经济体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产生了空前的不信任感。区域合作和去美元化来对冲美国“相互依赖武器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美国对其战略资源的滥用正在透支其霸权的根基。

3,无人机或者无人弹药的运用已经深深改变了现代战争的形态。工业化背景下的战争仍然比拼的是国家的工业能力和科技实力。没有实业,没有制造业,只有简单的虚拟经济或者技术是无法转化为战争能力的,而丰富的化石能源和农业资源同样只能维持国民经济在战时状态下的运行,却无法转化成压倒对手的制胜法宝。因此,要是想赢得未来的战争,结合新兴尖端技术的工业能力,或者用中国话语说那就是“新质生产力”,是重中之重,是击败强敌的关键法宝。

俄乌双方用三年时间给世界各国提供了许许多多的经验与教训。对于中国而言,我们真诚的呼唤和平反对战争,但理性的说,我们获得了宝贵的观察视角,对于看似遥远的“惊涛骇浪”与“地动山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未雨绸缪的时间窗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