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人的辫子比费洋古的更根深蒂固

文 | 猫骑士 天书

老网民应该都记得当年国内公知群体编织的一个经典话术,“爱国不等于爱政府”,每当他们被人质疑立场和动机时,都会拿出这句话当遮羞布。在这个春节档,由《唐探1900》引发的舆论现象彻底戳破了这个谎言。

我们可以看到,以豆瓣平台为代表,网络上某些群体因为这部电影的“主旋律”、“爱国说教”内容引发了剧烈的PTSD反应,导致影片在春节档前期遭到了猛烈围攻(后来《哪吒2》票房爆炸引开了很多火力)。以前这些人还能诡辩自己“爱国但不爱政府”,现在,《唐探1900》只是稍微展示了下美国华人劳工悲惨境遇和排华法案的历史,以及借郑仕良,白振邦,费洋古等形象说明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仁人志士要投身革命,这些人就应激的差点口吐白沫不能呼吸,大喊大叫要把爱国主义说教批倒批臭。

500

要知道,美国华工是近代海外华人扩散的一个起点,而郑士良与孙中山先生成立的兴中会,到后来的同盟会一系列救亡图存的丰功伟绩,也是海内外中国人的最大历史公约数。如果看到这些东西都受不了,那只能说明根本不是什么政府和体制的问题,而是这些人见不得一丝一毫对中国这个共同体身份的认同和热爱。

对,他们甚至远不如电影中身为清廷鹰犬的费洋古,起码费洋古在生命最后一刻还能说出救中国。如何看待这段剧情也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观察下来,对这个情节的讨论和质疑涉及两个圈层,一是键政圈中对近代民族矛盾比较敏感的历史爱好者群体,这其中的视角很有讨论价值,也不乏比较极端和二极管的观点。第二个圈层还是被电影破防的某类群体。

500

500

这两个圈层的观点有交集,但出发点截然不同。第一个圈层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电影内和电影外两条线来分析。

键政圈中一些人对费洋古“救中国”的质疑主要是觉得突兀,认为在1900年那个时间点,身为镶黄旗的朝廷鹰犬费洋古不可能有国族意识,他在死前可能会说“杀洋鬼子”,但不会说“救中国”。

500

对这个情节的理解首先要回到电影本身。先抛开真实历史中那个时期的复杂情况,电影中通过“中国人不骗中国人”,砍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以及费洋古和爱尔兰黑帮合作时不卑不亢的态度等细节,已经给费洋古具有初步的国族意识这点做了足够的铺垫,这就是电影本身的设定。只要不是纪录片,即便是完全现实主义的影片,多数时候和我们的真实历史也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因为要为主线服务对旁支进行剪裁取舍。像本片中对印地安土著形象的处理也有元素捏合成分,但并不妨碍对原住民家园被白人殖民者侵占的剧情表达。

500

影片开场以费扬古领命前往旧金山抓革命党为楔子引出故事。这里有一个细节不能忽视,慈禧给出的行动动机是“攘外必先安内”。也就是说,不管历史上1900年的真实清廷到底是什么样,至少电影中慈禧给费扬古的动机还是统一国内力量,反抗帝国主义的叙事,这就为费扬古后面的反转提供了动机。

继续看,秦福、阿鬼、白振邦进入同一个舞台,剧情开始汇总,这时候剧情主要冲突是什么?是白振邦被诬陷为开膛手杰克,背后则是美国社会搞反华种族主义动员,而为了洗清冤屈,白必须要说清楚自己当夜干了什么,这时候就不得不引出郑仕良这个角色,这里通过费扬古和郑仕良的对峙,把华人面临的种族清洗和革命党面临的清廷威胁联系到了一起。后面金陵福剧院藏枪和费扬古抓人,还是说的革命党与清廷的冲突,之后费扬古与爱尔兰帮的合作,同样也是为这个剧情冲突服务。

之后偷运枪支大战爱尔兰帮,以及费扬古知道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后奋起反抗,主题就更清晰了,旧金山华人在干什么?图存,革命党在干什么?救亡,费扬古这个朝廷鹰犬,动机也是为了”攘外”的“安内”。然后是白振邦的死,在剧情中起了什么作用?作用就是让旧金山种族主义彻底点燃,华人图存的努力彻底失败,图存没了,只剩下救亡。

电影到这一步,剧情主线动机就很清晰了,费扬古-白振邦-秦福,这就是一整条主线,都为表达华人最终为什么不得不走向救亡图存而服务。一些观众可能注意不到细节,以为前面费洋古就纯纯是个丑角,其实多处细节都表明他是个非常精明干练的人物(剧情表明其实他懂英文)。

500

再看他面对白轩龄和爱耳兰黑帮,对前者他既没有摆清廷高官的架子,也没贪图对方的款待;对后者他没有屈服于武力,没有为了抓叛党而无底线的抱洋人大腿,而是在围护中国人尊严的基础上平等合作。有了足够的剧情铺垫和人物弧光,在听到大清亡了之后从保大清到救中国的身份意识转变就水到渠成了。

说完《唐探1900》这个电影宇宙位面自身的历史设定和逻辑,就要说说复杂的真实历史和现实当下。相对真实历史而言,《唐探1900》的创作者确实为了剧情主旨而对革命党和清廷的矛盾冲突做了一定程度的置换。在费洋古拷问郑仕良时,说只要交出计划和名册就可保郑仕良不死,郑仕良说你把辫子剪了我就告诉你。

500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一系列叙事中,剪辫子被塑造为追求进步主义的一个核心意象。但是在1900那个时间节点,革命党的主要动机仍然是推翻满清统治和民族压迫,当时也不是说没有对进步主义思想的追求,但不多。直到1905年孙中山先生才明确提出了三民主义。

500

这种置换大概率是下意识进行的,因为对于创作者和普通观众来说,这种革命进步观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接受的主流历史叙事,理解和接受起来没有任何障碍。所以笔者在前面一直强调第一个圈层对剧情争议的复杂性。

这里先给读者简要梳理下相关背景。这两年随着互联网历史爱好者们对于清朝史料讨论的不断深入,关于明清易代问题、清王朝对中国的影响,清廷末期的性质和作为等问题已经成为互联网历史键政圈中的一种“显学”,过往不少“清宫戏”“辫子戏”开始成为各路人马的批判对象。

尤其之前修清史搁浅风波后,更让很多人认为我国历史与文化领域存在不少人,有意识地打着民族团结的旗号过度拔高清朝,并利用国外所谓的内亚史观和“新清史”等理论解构大一统中国。这些问题的争议中,既有事实,学术与历史观念的拨乱反正,也有不少矫枉过,甚至皇汉,逆民殖人等极端声音。

具体到清末的问题,已经有足够的史料研究证明清廷最终仍然是一个以对内民族压迫为主,坚持满汉大防的反动封建政权。然而长期以来,一些清宫戏,还有《走向共和》这样的影视作品都在不同程度的对晚清政府进行洗白,一些学者文人更是揣着各种动机修饰历史混淆视听,在官方的民族团结史观中塞货加料,这些最终随着时代的发展激起了主体民族意识反噬。

所谓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并不是说一切历史真的都是当代史,而是说对历史的看法往往都是当代思潮的反映。放二三十年前,观众们对影视剧中的这类元素没那么敏感,但今天变得敏感得多,这背后就是社会发展趋势和思潮变化的反映。

不过,就像机械极端的团结史观不可取,机械极端的民族观也不可取。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唐探1900》电影宇宙内在的历史设定和逻辑是自洽的。那么以真实历史逻辑来看,在1900这个时间节点,费洋古这个角色是不是就一定会像清廷本身那样顽固反动,到了最后也不会喊出救中国呢?

答案也并不绝对,孙中山先生曾经回忆过:我最不寻常的一次经历也许是在广州,其时有两个青年军官亲自来逮捕我。一天夜晚,我正在屋里阅读文件,没穿外衣。那两个人推开了门,外面还有十多个士兵。当我看到他们的时候,我镇静地拿起了一本经书大声朗诵。他们倾听了一会,然后其中的一个开始向我发问。我回答了之后,他们又问别的。如是辩论了很长的时间,我将我个人的立场,和千百万与我想法相同者的立场,不厌其详地向他们解说。两小时之后,那两个人走了。我听到他们在街上说:“他不是我们所要逮捕的人,他是个好人,是献身于行医济世的。”孙中山先生在1895年广州起义事泄后流亡海外,这段回忆的时间点还早在1900年之前。虽然这里没有明确说青年军官是旗人,但也可见革命救亡主张在庚子国变之前就已经具有影响力。

然后关键转折点还是在庚子国变。那之前下到义和团,上到维新知识分子,面对列强瓜分可能导致的亡国灭种风险,曾经将希望寄托在了清廷自强上。八国联军之后,清廷彻底成为半殖民地政府,有识之士们意识到反洋必须反清。思想发生转变的也包括被庚子国变刺激到的一些旗人。在1900年那个时间点上虽然可能很少,但不至于完全没有。辛亥革命期间的镶黄旗人革命派张榕就是因为庚子年组织团练抗俄得不到朝廷支撑,最后愤而投奔革命党人。类似的例子还有著名网络历史博主穆好古整理的近代遗事系列。

500

这个材料的来源配合某汉改满人士对《唐探1900》的暴论,就非常的喜感

庚子国变唤起了所有人对亡国灭种的恐惧和耻辱,对旗人中的部分有识之士也是如此。就像在美国没人在乎费洋古是什么身份,只把他当成留辫子的中国人一样,洋人来了什么铁杆庄稼都是白扯。费洋古死前的“救中国”呼喊就可以看成是这类人觉悟过程的浓缩升华。

另一种对费洋古“救中国”的合理性质疑就很历史虚无主义了。这种观点认为民族国家概念是现代产物,认为当时别说费洋古,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国家观念。类似观点的持有者要么是被舶来民族主义观给PUA傻了,要么就是滥用“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来解构中国人心中的共同体意识,包藏祸心。

欧洲民族国家的诞生,本质上是一大批有着不同语言和宗教传统的次生文明共同体,面对以欧洲原生文明自居的大国们,是选择被彻底征服同化,变成罗马的一部分,还是独立抱团的结果。而原有的宣称继承了欧洲原生文明的大国,则是把对罗马宝座的竞争动机换了一套更符合时代潮流的理由。

由于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文明层之间再没有农耕还是有游牧之类的差异,所以就得文化上构建共同体差异。由于次生文明很多祖上的历史源流都非常混乱,所以在构建民族意识的时候出于现实需求,就会出现所谓“想象“的情况。而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原生文明,共同体的存在并非靠想象,我们近现代民族国家概念的形成也不是什么“想象式构建”,而是“确认,提炼和凝聚”。(进一步讨论请看我们之前文章《历史留给俄罗斯的抉择时间,可能不多了》《当关晓彤在春晚穿上明制汉服》两篇文章)

500

不管是中国这个名词还是华夏这个主体概念都是古以有之且可以互指。相比西方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中国”在现代之前更多指向的是天下观,避免亡天下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根本历史命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费洋古这样的角色说出救中国也没什么问题,这里的中国就可以理解为天下。

辛丑之后,保皇党和革命党之间关于如何避免亡天下进行了激烈论战。这里亡天下等于被列强彻底瓜分,保皇党认为“革命会导致列强干涉致使中国被瓜分”,革命党认为“列强要瓜分中国与否与革命无关,是因为清政府不能维护主权,革命反而会杜绝被列强瓜分”。如孙中山先生说“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

500

不过当时革命党也无法完全避免被列强瓜分的忧虑。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同陈天华的谈话中说“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避免被瓜分导致“亡天下”这个最大共识促成了此后五族共和、南北和谈等进程。(参考中国历史研究院《贾小叶:“革命瓜分论”与辛亥革命》

那么,最终是谁带领中国避免了“亡天下”的命运?答案就摆在那里。所以在网络键政中,鉴别一个人是正常的具有汉族主体意识的人还是“皇汉”甚至是反串的逆向民族主义者,一个简单方法就是看他是否认同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功绩。当然,这里是对普通读者说的。键政圈的各种思维观点细说起来又很复杂,这里就不展开了。

第一个圈层对费洋古“救中国”情节的争议梳理完毕,来说说第二个圈层。千禧年至今二十余年,以汉服复兴现象为代表,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的传统文化元素复兴出现了蓬勃气象。不过文化复兴是一回事,具体的历史讨论又是一回事。文化复兴是大众层面的,具体到“1900年的镶黄旗人费洋古到底有没有国族意识”的争论,就算在历史知识极大普及的今天也还是属于历史爱好者小众圈子的议题,影响面还不够成为大众层面对影片的聚焦点。

所以,费洋古“救中国”的争议实际上更多来自第二个圈层,来自被电影破防的某类群体。对他们来说,救中国的台词和影片中展现华人劳工悲惨历史,排华法案,种族歧视,美国资本控制两党游戏这些情节没有区别,都属于“反美宣传”、“煽动民粹”、“爱国说教”,都必须揪出来贬低否定。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500

第二个圈层中自然也有不少深谙键政圈思潮的人,所以这个圈层中也会借用第一个圈层的观点,但出发点和第一个圈层就截然不同。国内互联网舆论中从来不缺少串子,为了自己的逆向民族主义心理,他们可以一会变成左派,一会变成自由主义者,一会变成皇汉,一会变成国际主义者。在逆向民族主义者那里只要为了逆,没什么是不可以串的。

500

500

从网络反馈中可以看到,ABC和留子们观看这部电影时心情是非常复杂的,不可能不会感同深受。但逆民和殖子就认同不了一点。所以,费洋古这样的角色对于他们来说格外有破防效果,他们的反应和言论清楚表明,他们的思想连留辫子的旗人费洋古都不如。这怎么能不让人破大防呢?所以必须狠狠的串,必须狠狠批判。

今年的春节档真是万分精彩。《哪吒2》创造历史,被某类人喷是“狂热造神”,打成动画版“战狼”;《唐探1900》开启了全新历史题材赛道,让殖人破大防;《熊出没》稳定守门,《蛟龙行动》最终撤档;《封神2》和《射雕侠之大者》两部电影本身质量问题之外,在民族元素上也饱受争议。

最终,观影群众们这次真的完成了用脚投票,票房对各部影片的创作者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