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危机蔓延!陆金所与普华永道“决裂”,业绩难题何解?

在港股市场持续上涨的背景下,陆金所控股(以下简称陆金所)却深陷停牌泥潭,错过了这一波行情的狂欢。自1月28日以来,陆金所一直处于停牌状态,而这一切的起因,竟是其与合作多年的审计方普华永道的决裂。

500

1月27日,陆金所在港交所发布了《建议更换核数师可能延迟刊发2024年年度业绩》的公告,宣布与普华永道解约,并可能延迟刊发2024年年度业绩。这一消息虽然选择在除夕前一天发布,试图避开市场关注,但大洋彼岸的陆金所美股却反应强烈,连续两个交易日大跌,市值蒸发20%。

陆金所与普华永道的决裂并非突如其来。双方的合作历史可追溯至陆金所2020年在美股上市,以及2023年在港股上市。然而,这两家公司近年来都遭遇了不小的挑战。陆金所自2022年信贷风险爆发后,业绩持续下滑,进入2024年,经营困境进一步加剧,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32.54%,净亏损高达22.85亿元。而普华永道则因深陷恒大地产财务造假事件,遭遇信任危机,去年还被监管部门顶格处罚。

尽管双方都曾陷入困境,但在2024年5月30日,陆金所依然选择续聘普华永道作为审计师,并获得了高达99.65%的赞成票。然而,短短几个月后,这对“患难兄弟”却走到了决裂的边缘。

这一切的导火索,是一次时任高管疑似“关联交易”的对话。2024年10月25日,普华永道与陆金所一名时任高管进行了口头对话,过程中,普华永道获得了几项与陆金所疑似关联方交易有关的信息,普华永道就认为,需要关注这些信息以及相关交易。11月25日,普华永道就将相关的对话内容口头汇报给了陆金所的审计委员会。12月11日,普华永道又向审计委员会发出了书面函件,要求委任专家就关联交易相关事件,进行独立调查。

之后,审计委员会委聘了法证会计师,以及独立调查律师对以上关联交易和其他相关事项进行了独立调查,这名时任高管在与调查团队面谈时,否认了普华永道向审计委员会报告的对话内容,但普华永道对这次调查的独立性,以及陆金所的整改措施都提出了质疑。于是,2025年1月16日,陆金所口头通知普华永道,解聘其核数师的职务。

2025年1月21日,普华永道发函通知陆金所,因为审计委员会决定不向其知会独立调查结论,普华永道提出了对过往审计,包括2022年及2023年度年报审计意见“不得加以倚赖”。

500

500

值得注意的是,据天眼查APP显示,2024年11月22日,陆金所的一位外籍明星高管计葵生退任了公司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等职务。作为陆金所的元老级人物,计葵生的离职无疑给这起事件增添了更多的看点。虽然公告中并未明确提及计葵生与疑似“关联交易”的关系,但其离职时间与普华永道发现线索的时间如此接近,难免让人产生联想。

陆金所的困局不仅仅体现在与普华永道的决裂上。作为中国平安的重要子公司,陆金所近年来业绩的大幅下滑已经给平安集团带来了不小的拖累。尤其是在2022年,当中国财产险行业普遍呈现承保端利润大幅增长时,平安产险却成为例外,归母净利润几近腰斩。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平安产险为陆金所提供了大量贷款余额增信服务,当陆金所面临经营困境时,平安产险也由此受到牵连。

如今,陆金所2024年年度业绩的延迟发布更是让市场担忧其是否会进一步拖累中国平安的业绩。虽然中国平安已表示陆金所的财务表现对其整体影响有限,但具体影响程度还需视财报延迟的时间和市场反应而定。

陆金所与普华永道的决裂只是其近年来困境的一个缩影。面对业绩的持续下滑和信任危机的加剧,陆金所能否走出困境、重拾市场信心?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而中国平安作为陆金所的大股东,又将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同样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