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拿破仑”卡加梅如何在卢旺达建小雷音寺?
近几个月来,刚果(金)的安全局势迅速恶化,东部重要矿产省份北基伍、南基伍遭到少数民族叛军武装M23的猛烈进攻。北基伍的首府戈马已经宣告沦陷,上百万人口的城市被叛军控制。政府军的组织能力和战斗意志极差,面对人数远小于其的叛军往往一触即溃,成建制投降,沦为运输大队长。
而在幕后支持M23一系列攻势的,正是卢旺达大屠杀终结者,“非洲拿破仑”,“不知道”先生,人人敬爱的大总统,保罗·卡加梅。
《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大家应该多少听说过,许多人对于卢旺达的了解也是基于这部影片开始的。然而这部影片与当年的真实历史却有着极大的出入,酒店经理保罗的原型人物非但不是一个“卢旺达辛德勒”,反而被幸存者和维和部队描述为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的虫豸。他在2021年因被判支持恐怖主义等9项罪名而锒铛入狱。影片对于真正终结了卢旺达大屠杀,且拯救了无数图西族平民的武装组织“爱国阵线”的功绩,反而是极力淡化的。而当年领导“爱国阵线”的年轻军头,就是从战后干到今天的卡加梅,如无意外他将至少干到2031年。
卡加梅出生于卢旺达和布隆迪还未独立的时期,1950年代图西族和胡图族的矛盾日益激化,卡加梅一家最终逃入乌干达避难。青年时代的卡加梅可以说是在对乌干达造反中度过的,他曾加入过位于坦桑尼亚境内的乌干达反抗组织,参与了推翻时任乌干达总统阿明的军事行动。推翻阿明后,由于不满信任乌干达领导集团对卢旺达难民的迫害,卡加梅仍在乌干达造反。而且他相当有能力,作为情报官升至了组织决策圈。同时在这一场场造反中,卡加梅逐渐强化了自己的军事思想,并计划有朝一日打回卢旺达。
1990年,卡加梅的挚友在领导“爱国阵线”反攻卢旺达时,不幸牺牲。远在美国受训的卡加梅即刻返回非洲,率领一众残兵退入卢旺达东北部边境山林打游击。但早期的军事斗争并不顺利,而且也是打打停停,谈不妥又打。当时卢旺达的时代背景就是图西族和胡图族已经持续了数代人的无解的民族仇恨。
1994年,卢旺达总统专机在首都基加利上空被击落,随后一群军官迅速控制了中央权力,并展开了对图西族的大屠杀。
此时,拥兵自重的卡加梅挺身而出,动员了分散在各地的图西族部队,发动全国攻势,拯救了大量图西族平民,最终攻克首都。1994年7月,爱国阵线控制了卢旺达全国,卡加梅任三军统帅,成为了事实上的国家元首。此处还埋下了一个伏笔,由于爱国阵线的迅速夺权,又有大量害怕遭到清算的胡图族润去了隔壁刚果(金),彼时这个国家的国名还是扎伊尔,总统是在1965年由美国CIA支持上台的屑中之屑蒙博托。日后,扎伊尔境内的胡图族问题成为了卢旺达大打对外干涉战争的抓手。
对于卢旺达人民来说,日子逐渐变得好起来了。爱国阵线夺权后,并没有复仇主义上脑。没有对参与种族仇杀的犯罪人员施以重刑,而是以教育、和解为基调。2003年,卡加梅正式成为总统后,推行了一系列民族融合政策,以后大家不再以胡图、图西自称,而以统一的卢旺达人为身份标志。其实从历史上来说,胡图、图西的民族矛盾,本就是被欧洲殖民者的大缺大德制造出来的,大家本来就是同一民族。卡加梅的眼光相当长远,他意识到只有构建出统一的卢旺达民族国家认同,才能走出数代人的仇恨螺旋。
成为总统后的卡加梅可以说是励精图治,将卢旺达打造成了一众非洲国家中的进步典范。政府官员财务公开,经济对外开放,大力投资基础设施、教育、公共卫生,艾滋病防治也大为进步。卡加梅还设立了国家劳动日,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18至65岁的公民都要上街义务劳动,打扫社区卫生。如果你去看一看卢旺达的街景,你会觉得这完全不像一个非洲国家,而是某个中国的二线城市。
而且这可不是瞎比较,中国企业修建的公路占卢旺达国家公路总里程70%以上。中国援建的政府行政大楼、穆桑泽技校、200口水井等一批项目已经建成使用,马萨卡医院扩建、智慧教育、那巴龙格河水电站二期等工程正在建设。如果你觉得卢旺达的马路牙子长得跟国内很像,那恐怕并不只是很像,可能直接就是中方援建的。可见,卢旺达和我们的关系相当好,卡加梅也在国际上为我们说了不少好话。
总之,卡加梅算得上是卢旺达的天降猛人。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胜利,巩固了政权的合法性。在经济发展上,卡加梅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新加坡经验,保持了高度的对外开放,引入外资。那么为什么还要说卢旺达是“小雷音寺”呢?因为很大程度上,卢旺达的外交政策就是不断地对邻国发动战争,我们将在下一期中着重讲讲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