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民:通缩时代的日本艺术品收藏市场

500

在艺术市场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日本艺术品市场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起伏。从20世纪80年代的疯狂繁荣,到90年代泡沫破裂后的惨烈崩盘,再到近年来的缓慢复苏,这一历程充满了戏剧性与警示意义,宛如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为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参与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

一、泡沫经济时期:艺术投资的疯狂盛宴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高速增长的经济态势让整个国家沉浸在一片繁荣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和个人手中积累了大量财富,投资欲望空前高涨,艺术品市场成为了他们眼中的新“金矿”。尤其是西方印象派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国际知名度,成为了日本藏家们竞相追逐的对象。

从1987至1990年这短短几年间,日本从西方进口了价值高达138亿美元的艺术品,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所占份额达到了惊人的30%。这一数字足以证明日本在当时艺术品市场的霸主地位。在这股投资热潮中,诞生了许多令人咋舌的天价交易。1987年,安田火灾和海事保险公司以3900万美元的高价购入梵高的《向日葵》,这幅举世闻名的画作在当时引起了全球轰动,也拉开了日本藏家在国际艺术品市场疯狂扫货的序幕。1990年,齐藤良平更是豪掷1.606亿美元,一举买下梵高的《加歇医生像》和雷诺阿的作品,创下了当时的拍卖纪录。

这些天价交易的背后,银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购买艺术品作为投资。在当时的日本,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画奴”现象。许多企业和个人为了购买艺术品,不惜背负巨额债务,他们期待着艺术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从而获取丰厚的利润。在这种狂热的投资氛围下,艺术品价格被不断推高,市场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的繁荣。

二、通货紧缩:艺术品市场的噩梦降临

然而,好景不长。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如同绚烂的肥皂泡般突然破裂,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通缩期,艺术品市场也随之遭受重创,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泡沫破裂后,艺术品市场的价格体系瞬间崩塌。许多曾经高价购入的艺术品价格腰斩,甚至跌幅更大。据日本画商估计,当年以50亿美元购入现仍保存于日本各银行手中的画作如今最多能卖出14亿美元,跌幅高达72%。曾经被齐藤良平以1.606亿美元天价拍下的梵高《加歇医生像》,在2000年后估值仅为原价的1/4。这些曾经象征着财富和荣耀的艺术品,如今却成为了藏家们难以承受的负担。

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压力。为了偿还债务,他们纷纷抛售手中的艺术品。然而,此时的艺术品市场已经陷入了流动性枯竭的困境。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待售的艺术品,但买家却寥寥无几。这导致艺术品难以变现,价格进一步下跌。银行地下仓库堆满了抵债画作,这些曾经被视为优质资产的艺术品,如今却成为了银行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在泡沫经济时期,大量三四流西方艺术品涌入日本市场。这些艺术品在当时凭借着市场的狂热和投资者的盲目追捧,价格也被炒到了高位。然而,泡沫破灭后,这些中低端艺术品的价格瞬间雪崩。由于缺乏真正的艺术价值和市场需求支撑,这些艺术品无人接盘,成为了市场上的“烫手山芋”。

三、通货紧缩对市场的结构性冲击

通货紧缩对日本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价格和交易层面,更对市场的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冲击。

经济低迷使得民众收入增长停滞,人们对未来的经济预期变得悲观。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家庭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从过去的积极消费和投资转向了保守的储蓄。艺术品作为一种非必需品,自然成为了家庭削减支出的对象。尽管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增速却持续下降。这表明在经济通缩的压力下,民众的消费能力和意愿都受到了极大的抑制,艺术品市场的需求端遭受了沉重打击。

泡沫经济的破裂让企业和个人在艺术品投资上遭受了巨大损失,这使得他们对艺术品投资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曾经被视为稳赚不赔的艺术品投资,如今却成为了财富的粉碎机。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影响了现有投资者的行为,也让潜在的投资者望而却步。例如,一位华人艺术家的画作价格从1000万日元跌至100万日元,买家在购买时还会大幅压价。这种投资信心的崩溃,使得艺术品市场的投资氛围变得异常冷清,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抑制。

日本高端艺术品市场在泡沫经济时期过度依赖外部资金和投机性需求,缺乏坚实的中端市场支撑。当泡沫破裂后,高端艺术品的价格失去了支撑,价格体系断裂。而中端市场由于缺乏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无法在市场调整中发挥缓冲和稳定的作用。这种市场结构的失衡,使得日本艺术品市场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显得格外脆弱,难以实现自我修复和调整。

四、长期影响与教训

日本艺术品市场在通货紧缩时期所遭受的重创,产生了一系列长期影响,同时也为全球艺术品市场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企业为了偿还债务而变卖资产,导致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这又使得企业的债务负担相对加重,从而陷入了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纷纷惜贷,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流动性短缺。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对艺术品市场造成了致命打击,也对整个日本经济的复苏形成了巨大阻碍。

在经历了市场的惨痛教训后,21世纪后日本开始重视本土当代艺术的发展。通过举办各类艺博会,如“东京101”,以及实施税收改革,如保税艺博会等措施,吸引了国际买家的关注。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土当代艺术的发展,也为日本艺术品市场的复苏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日本艺术品市场的复苏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需求,如何实现本土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是日本艺术品市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日本的案例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揭示了艺术品市场过度金融化的风险。在2010年代,中国等新兴市场也出现了艺术品热潮。在这股热潮中,日本的经验教训被反复提及,警示着新兴市场国家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在真实的艺术价值和市场需求基础之上,而不是过度依赖金融杠杆和投机炒作。

五、当前复苏迹象

近年来,日本艺术品市场逐渐出现了一些复苏的迹象。2022年,日本艺术经销商销售额增长了28%,其中81%由本土藏家贡献。这表明日本本土藏家对艺术品市场的信心正在逐渐恢复,市场需求也在逐步回升。草间弥生等艺术家的作品因受到亚洲买家的关注而价格回升,这也为日本艺术品市场的复苏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尽管市场出现了复苏迹象,但整体仍低于泡沫时期的水平。日本艺术品市场要想完全恢复昔日的辉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日本艺术品市场的通缩危机是经济泡沫破裂的直接后果,同时也暴露出市场结构失衡和过度投机的深层问题。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能看到市场的风云变幻,更能从中汲取教训。对于投资者而言,要理性看待艺术品投资,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投机;对于市场监管者来说,要加强市场监管,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要坚守艺术初心,创作出真正具有价值的作品。只有这样,艺术品市场才能在稳健的轨道上持续发展,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传承。未来,日本艺术品市场将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但其过往的经历,必将永远铭刻在艺术市场发展的史册上,成为后人不断研究和借鉴的经典案例。

作者简介:梁家民,艺术品收藏家,致力于海外古籍孤本回流。古籍公众号主理人,前百度百科高级用户运营经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