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固醇星球就在美国

文 |  北方朔风

最近互联网上发生了件有趣的事情,知名外国运动博主格教练质疑视频博主丧钟克里斯夸大了类固醇的危害,结果随着事情发酵,大家发现,格教练这个以反对用药形象出现的运动博主,实际上在出售一些危险的肽类激素,并且曾经有走私药物被抓的黑历史,场面十分混乱。

500

500

平心而论,丧钟克里斯这位博主,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都是个彻头彻尾的营销号,他那些“健美圈传来噩耗”,除了提到的健美网红死了之外,其他的部分和胡说八道区别不大。然而他的这套东西还挺受欢迎,原因无他,国内对于健美健身使用类固醇和各种药物还是比较抵触的,就很喜欢看这方面的乐子。这不得不说,这也算是个好风气。

而格教练这个账号,之前的内容也以鉴定各位运动网红是否是用药的为主,但是这次他指责丧钟克里斯造谣,一反以前的言论,说某某不是死于类固醇,而是死于毒品或是利尿剂,这样的辟谣自然起到了反向效果,导致格教练黑历史被扒了出来,在国内的形象迅速崩塌。格教练此次的言论立场并不奇怪,只能说,北美的大环境还是和中国不一样的。

之前笔者说过很多次美国毒品和止痛药滥用的问题,其实类固醇类药物的问题也是类似的。翻开一本系统性讲述药物成瘾问题的教材,你会发现运动员用的各种兴奋剂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美利坚合众国的药物滥用是非常广泛的,类固醇类的滥用美国自然也是大户。即使美国缉毒和药品监管部门重拳出击,也根本阻拦不住这种趋势。

这些能让肌肉增长的药物,从精神上来说确实没有那些毒品那样的成瘾性,这些药物的成瘾性更多是其他方面的。类固醇类药物确实可以让人快速增长肌肉,完全可以轻松超过苦练的效果。但是代价极其严重。

以最典型的类固醇为例,这些药物会严重损害人的生殖功能,影响肝肾系统,增加多种肿瘤风险,严重增加心血管系统负担,很多健身网红因此活不过35岁。更不要说其他的滥用药物,各个都是高风险物质,甚至不少健美网红还为了对抗药物副作用而吸毒,传闻还有人给自己实验土法的基因疗法,属实是嫌自己死的不够快。

至于什么脾气易怒,皮肤生疮,影响智力,脑袋尖尖,在要命的问题面前可能都不算什么了。也难怪哪怕丧钟克里斯胡编乱造的速度很快,但美国健身网红暴毙的速度更快。

这很大程度是美国社会风气导致的。在一些较早的校园美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橄榄球队长和他的啦啦队女朋友是人上人,而nerd们则是被歧视的,就和日漫里现充和宅男的设定类似。前段时间DOGE部另一位领导在讨论H1B相关话题的时候,就抱怨美国人过于关注橄榄球和舞会女皇,学习的太少,结果这样的批评引发了美国社会舆论的激烈反噬。这也算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了,这种肌肉文化也是美国校园与社会霸凌的基础来源之一。

500

以类固醇为代表的健美用药滥用就与这种文化有很大关系。橄榄球运动员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很大程度来自于对肌肉与力量的崇拜,对啦啦队员的崇拜也是如此,毕竟美国的啦啦队文化,要求参与者除了长得好看之外,还要有不错的运动能力。

甚至可以说,美国运动员用药都不一定需要教练组织,这完全是他们日常文化的一部分,他们真的相信这是“努力”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作弊行为。

对运动与肌肉美的崇拜本来不是什么坏事情,但是天底下的事情都讲究一个过犹不及,美国的肌肉文化就是如此。健美本来追求的是肌肉与形体的美感,但是在肌肉文化和药物的共同作用之下,这项运动已经成为了当下人类最扭曲的运动之一。

500

对肌肉的追求越来越夸张,用的药物也越来越多,往肌肉里打油维持形态也成了日常,赛前限制饮食与水来保持线条,上台的时候可能人都是没力气的。很多顶级健美比赛的药检形同虚设,再想想健美运动员的种种健康问题,死亡率堪比各路都市传说里边的地下黑拳,这个运动是否早已摆脱了初衷呢?

客观来说,不管什么运动想要达到顶级水平,即使什么药物都不使用,训练的高压力依然会给身体带来很多负面效应。但是健美领域,使用各种药物的并非只是专业的运动员,大量的网红和普通健身爱好者也会使用药物。

好莱坞的各路动作明星无时不刻炫耀着自己的肌肉,他们和推特油管上各路健身网红一样,都说自己的肌肉来自于刻苦的训练和规律的饮食。稍微想想就知道,这就和其他的明星人设一样基本当不得真。绝大部分明星都没有那个时间靠正常方法保持最佳的肌肉状态,不论男女。但偏偏明星的肌肉神话非常有市场,带动了健身产业的狂热发展。现在欧美网络上千万关注的健身网红有一大堆,大多数都声称自己是自然练出来的,

就像《华尔街之狼》里股票交易员吸毒来缓解压力,美国年轻成功人士喜欢使用类固醇和睾酮,往往不是为了参加健美比赛,而是相信更多的肌肉和药物带来的侵略性会增加工作和生活中的自信与成功。

再比如硅谷的一些生物黑客虽然号称是想让自己活得更长,但是他们的补剂方案里也会有类固醇类药物。不得不说,这些在华尔街和硅谷的成功人士虽然比橄榄球队队长聪明不少,但是内在逻辑也没什么区别,无非是肌肉霸凌文化的延伸。甚至美国在国际政治上的很多态度也是这种思维的体现。

有一个词语经常被用来批评美国的外交风格,那就是bully,这个词语直译的意思就是霸凌,用来形容美国拉着自己的小弟,对看着不顺眼的国家进行制裁打压。美国国内有大量经济学家研究证明,美国很多制裁实际上是无意义的,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攻击性和支配欲,这就像是校园恶霸欺负人并不需要什么理由一样。

500

当美国的制裁已经不太好使的时候,美国统治阶级思考的不是什么自己该不该取消制裁,而是觉得自己需要展示更多的肌肉,需要更多的打药。但是就像是现实中的类固醇对身体的负面效果一样,这种政治类固醇也长期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

再从另一个角度举个例子。即将接任美国整套卫生系统的阴谋论爱好者小肯尼迪先生的肌肉不错,不过一直以来都有人怀疑他使用类固醇,对此他的回答是他基本上是自然训练出来的,只是用了一点睾酮,并没有用类固醇。

500

考虑美国的普遍情况,他八成也是说谎,使用过类固醇甚至某些更危险的药物的概率肯定不低,无非是量不大罢了。而他又不是什么健美网红,所以大概率也是为了看起来更健康,更有自信,更有攻击性。

不过虽然很多人看小肯尼迪不顺眼,但哪怕是反对他的民主党媒体,也基本上不会攻击他可能使用类固醇的问题,这背后的潜台词就很有趣了。

使用类固醇和别的激素后会陷入一种负面循环,因为这些药物带来的攻击性和肌肉使得他们相信自己实际上很健康,这样错误的判断会让他们更容易加大剂量。而真到了出现问题的时候,情况就会相当糟糕了。

500

更复杂的问题在于,在欧美,健美方面的很多东西已经是另类右翼所谓的“红丸”、“反觉醒”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一堆右翼博主都会用自己的肌肉来做宣传,什么西格玛男人的人设,完全是类固醇堆出来的。卖补剂和类固醇是他们收入的重要来源,右翼网红的收入不是带货补剂就是发币。欧美的游戏圈甚至也和这些人有了复杂的关系。

打着男性觉醒的旗号卖药这年头也是一个生意,虽然笔者对于某些莫名其妙的女性经济不感兴趣,但是给“觉醒男性”卖类固醇还是算了,这方面死亡率可比医美高多了,这纯属于坑人,就算不死人,长期下来对身体的负面影响也是极其恶劣的。

500

遗憾的是,因为国内的性别议题矛盾,国内也有些朋友学习了欧美右翼的这一套,把男性自我提升和药物包装在了一起。如果只是学习一下锻炼身体倒也是好事,国内很多人确实缺乏运动。但是这种事情总是很难适可而止,国内的健身圈子有不少人被西方这种风气传染,即使在我国对这方面药物管制很严,多个部门抓捕了一大批药贩子的情况下,依然有不少健身爱好者甚至是未成年人给自己使用这些药物。

500

好在比起来美国,国内这方面的文化还是比较单薄,所以问题也没那么严重,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传奇健美网红常熟阿诺盛亦陶。他选择阿诺作为自己的昵称,很明显是希望自己能有阿诺施瓦辛格一样的身材,但是最终,他成了健美圈子最大的小丑,各种奇异搞笑的行为都在他身上发生,中国健美圈子一半的梗都在他身上。

500

500

这让很多人了解了,健身打药很可能并不会有希腊石雕那样的身材,更大可能会成为小丑,这无疑是对于肌肉文化的解构。前面说到,类固醇带来的攻击性会让用药者难以判断自己的状态,对死亡缺乏概念,所以只说打药会死人,是吓不住这些人的,但是说会成为小丑,那他们就得考虑考虑了

也正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与美国不同,丧钟克里斯和常熟阿诺才能火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算是好事。

这让笔者想起来最近在键政圈子里边很流行的一个梗。有些人从英文右翼键政圈学了几个词汇,就来抱怨国内太讲究绩效主义,西方人不讲究这个什么的。笔者当然反对无意义的内卷,但是反内卷是不可能靠着鹦鹉学舌成功的,毕竟说欧美人不讲绩效实在很搞笑,肌肉块头大小不也是绩效的一种吗?美式霸凌不就是肌肉绩效高的霸凌肌肉绩效低的吗?

其实之前关于H1B的争论,说明的不就是这点吗?反对绩效主义是欧美另类右翼常说的话,国内某些人觉得很时髦就偷了过来,但是欧美另类右翼本身也挺在乎这个的。最起码中国人还知道没事给自己打类固醇和肽类激素是不正常的,从这点来说,中国人倒也没有那么绩效。

500

但是从长期来看,笔者相信欧美这方面的问题依然会对国内造成负面影响,证据之一就是,虽然国内不怎么讲究肌肉,但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家长给孩子吃药学习这种事情已经很常见了,虽然我国管理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是问题还是屡禁不止。这种文化多多少少有从欧美进口的成分,但是已经扎下了根。所以只要调整一下角度,类似的打药文化在国内的受众是不会少的。

另一个问题则是美国的国情变化,之前提到小肯尼迪可能使用过类固醇,不过从他的体型来看,他确实没有大量使用这类药物。但关键的问题是,他一直以来都是替代疗法的狂热爱好者,他主管的美国卫生部门,肯定会把一大堆怪异疯狂的替代疗法放出来。之前美国各路卫生部门还能拦着点,小肯尼迪上来之后,连这些安全绳都没有了。

因为美国没什么历史,所以各种以科学为包装的替代疗法,在美国扮演的就是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角色。但是很遗憾的是,以科学为包装并不会让这些疯狂的东西更靠谱。北美大区药物滥用的问题塑造出来的替代医学颇有一种疯狂科学家的味道,相比之下,美国最流行的超大剂量维生素疗法,真的是突出一个人畜无害(这类疗法能流行,确实是因为没什么太大副作用的关系,不过目前的研究证明,它也没什么太大用。至于现在重新被关注的大剂量维生素c治肿瘤,也和口服维生素没关系)。

笔者毫不怀疑,只要小肯尼迪放松替代疗法的监管,硅谷的诸位创业天才们就能搞出来一大堆疯狂的玩意,即使这些东西并不比巫医更加靠谱。

500

可以想象,到时候国内某些觉得传统医学一无是处的人,自然会吹捧这些赛博朋克巫医,其中也必然会包含各种健美圈用药。乐观一点来想,考虑特朗普——小肯尼迪对于全球公共卫生系统的冲击,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是很小的那种了。

自我提升并不是坏事,但是在公共传媒中的健康概念,往往会被其他概念绑架。当下这个时代,思潮的动荡必然会蔓延到各个领域之中,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能做的没有那么多。但我们还是应该明白,用类固醇练出来的肌肉会付出的代价远超过正常人自以为能承受的。

最终,自我提升终究是要和自我相关,而不是在思想和物质上依赖某种看起来时髦,但是实际上虚无缥缈的外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