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挨骂边赚钱,影院的共享按摩椅快把公司“按”上市了
这是深氪新消费第1731期分享:背后的吸金能力超乎想象。
作者 | 沐九九
编辑 | 黄晓军
来源 | 深氪新消费[ID:xinshangye2016]
封面图 | Pexels
好不容易抢到春节档电影的票,一进去看到共享按摩椅,发现天塌了。
摊上这么个椅子,意味着你不仅要在夹缝中艰难度过两个小时,还得在观影正尽兴时突然被后面来一下,那疯劲儿能让你社死得比看恐怖片还令人害怕。
每到这种时刻,大家总会激情开麦,群情激昂发出“按摩椅能不能离开电影院”的讨论。
殊不知,这些在旁人看来“带刺的按摩椅”,却是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年前,共享按摩椅头部乐摩吧冲击上市。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1月15日,乐摩吧在全国的服务网点已超过45000个,设备投放超过50万台,覆盖了中国大陆的31个省份和339个城市,累计服务人数1.5亿。
相当于,每10个中国人里,至少有1个人用过乐摩吧的按摩椅。
背后的吸金能力超乎想象。
01
三个月回本共享经济下的“躺赚神话”
中国年轻人苦共享按摩椅久矣,但无处可逃。
2015年共享经济大爆发前后,共享租衣、共享单车等数千个共享项目在市场涌现。作为市场上最廉价的按摩休闲方式,共享按摩椅因完美符合“高频、刚需、现金流”的商业想象,一度被包装成共享经济中最好的商业投资机遇之一。
据盐财经报道,共享按摩椅的市场价格在四五千元左右,使用寿命为3~5年,若按单次消费10元计算,平均每天有3人使用,基本在半年内可以回本。早期入行的,甚至只需要3个月。
可观的收益促使资本以最快的速度加入到这场“躺赚革命”。天眼查数据显示,2017年共享按摩椅行业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达到2016年的5倍,2018年再增90%。
对共享按摩椅运营方来说,这是“角落经济”创造的奇迹,低门槛、易复制的优势让它能迅速铺向全国。而对影院、商场这些承接者来说,这几乎不需要增加投入,只要在座位上装一个按摩椅再配个二维码就打通了它的赚钱模式,纯纯躺赚的生意,
于是,共享按摩椅空间争夺战也就此打响,从影院、商场到洗浴中心、棋牌室,就连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景区休息室、医院候诊室这些正经休息区也无一幸免,但凡能坐的地儿,有朝一日,都有升级成共享按摩椅的可能。
其中头部品牌攻城略地的速度令人咋舌。仅用18个月,摩摩哒就铺进了全国80%的万达影城;乐摩吧通过与高铁站合作,在动车站候车厅占据牌面,每10个座位就有3台按摩椅。
2018年,共享按摩椅进入发展巅峰,每分钟就有1.9张新按摩椅侵入公共场所,全国共享按摩椅总量突破100万台。
然而,随着行业关注度和期望值持续攀升,共享按摩椅究竟能不能赚钱也成了行业内人士和普通消费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图源/Pixabay
02
刀尖上的平衡共享按摩椅生意难做
如果你去车站走一圈会发现,曾经恨不得叫得人尽皆知的共享按摩椅突然不响了。
蓝黑色的皮质座椅失去了它原本的颜色,长时间的磨损使它破烂得比不上普通椅子,座椅缝隙里不知道残留多久的瓜子壳开始让游客避之不及。
昔日流量收割机突然变得不讨喜了。
以摩摩哒为例,这个曾经占据全国影院渠道68%份额的行业霸主,在2021年默默离场,退市时留下了近10万台待处置设备。2022年,“摩摩哒”体验式按摩服务营收也同比减少了90.73%。
此外,头等舱互联官方公众号也于2021年3月份后停止更新,九点按摩椅的区域负责人更是向媒体直言“生意难做”,表示不再铺设新设备。
原本被认为刚需、有场景的轻资产运营模式,为何最后落得一地鸡毛?
头部品牌的业绩写尽了这个行业的辛酸。据了解,虽然摩摩哒体验式服务在2017-2018年营收大增,毛利率高达42%以上,但由于铺货设备大增,其成本也一度飙升至2.80亿元,毛利率大幅下滑到了23.38%。并于2019年至2021年间连续亏损。
这是因为,虽然共享按摩椅的优势在于可铺设场景多元化,但投放点位与投放点位之间却大有不同,比如高铁站、商场这种人流量大的区域成交量更大,使用率更高,反之则低。
因此,为了占据好点位,获得稳定的客流,品牌们会加大力度在人流量密集的场所进行投放。
但真正好的点位,得靠“抢”。
据盐财经报道,共享按摩椅如果想进驻车站、机场、医院等公共服务场所,需要通过招标与投标流程。这就意味着,在产品和服务质量趋同的情况下,谁出的钱多,谁就可能更有机会。
这背后,涉及到的就是产品投放成本。
此外,虽然对比共享单车高损耗率来看,共享按摩椅的运维成本更低,但并不代表没有。
有业内人士曾算过一笔账,按照每台共享按摩椅平均每天可收入100元计算,50台设备每天可收入5000元左右,但一张人造革500元、开关和电子元件大概是100-300元……五十台设备每天所需投入的维修、保养费用,加在一起接近3000元。与此同时,雇佣员工管理等额外成本支出也在不断吞噬着利润空间。
种种成本压力导致共享按摩椅在维持体面的背后,实则是刀尖上平衡艺术的考量。
这点,即使是最近准备上市的乐摩吧也不可避免。财报显示,近几年,乐摩吧服务网点相关支出(包括场地使用费及运维成本)逐年增加,2022年为1.59亿元,2023年增至2.3亿元,2024年前9个月更达到了2.57亿元,分别占营收的48.18%、39.25%和41.86%。
这就造成,规模化与盈利之间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冲突,甚至出现规模越大、毛利越低的景象。比如乐摩吧在2024年前9个月虽然营收大幅增长,但销售成本增至3.69亿元,导致其2024年前9个月的期内利润,较去年同期仅增长了40万元。
图源/Pixabay
03
人见人嫌昔日流量收割机失灵了
比高成本更令人害怕的是,共享按摩椅愈发低的使用率。
实际上,与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按摩椅高于10%的渗透率相比,中国内地按摩椅渗透率一直较低,仅在1%左右。
而共享按摩椅十几块钱就能获得半小时的低成本按摩享受虽然降低了消费门槛,但与解决"最后一公里"痛点的共享单车相比,其作为休闲放松娱乐消费属性的特点依旧让其从诞生之初就存在了一个悖论,即高铁站等效率至上的场景,旅客忙着赶路无暇享受按摩,而在商场等休闲场所,碎片化的时间又难以培养消费习惯。
与此同时,卫生、失修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也让大众距离共享按摩椅越来越远。
2019年12月,深圳一位男士健身后想用共享按摩椅缓解疲劳,结果大腿内侧莫名爬进白虫子咬了好几个包,最后才发现是这台共享按摩椅所致,由于长期没人打扫、里面塞满了头发、手脚指甲、食物残渣……
而在网上,也不乏看见有人脱掉鞋袜踩着按摩椅睡觉、穿着鞋子在按摩椅上乱踩,以及盘腿抠脚,座椅上遍布汗液、皮屑和各种细菌、真菌等新闻。
除此之外,“女子头发卷进共享按摩椅”“大爷大妈为争共享按摩椅发生争吵”“因坐共享按摩椅错过发车时间”等等负面报道屡见不鲜。
久而久之,大众对共享按摩椅失去了兴趣,缺少维护的它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大爷大妈们“白嫖蹭睡”的快乐窝。
使用场景的缺失让行业品牌不得不寻求新路径,有人转向上游供应链,开始搞研发做产品,而像乐摩吧这样的品牌,也在试图通过共享按摩椅作为引流工具,建立品牌认知的同时,将消费者导向电商或实体店购买产品。
某种程度上说,这给予了品牌更大的发展机遇,但在商业世界的丛林法则中,这个转型样本能否真正穿越周期,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以上图片已注明出处,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意义及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1]盐财经·贾梦雅·《按摩椅的钱进了谁口袋,我们查清楚了》
[2]界面新闻·李烨·《挤满车站机场的乐摩吧按摩椅冲上市,但这种生意难赚钱》
[3]野马财经·《“乐摩吧”共享按摩椅IPO,“70后大佬”实现“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