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封2”关于“侠之大者”,关于春节档,关于电影市场
老家过年,兄弟们和后辈们聚到一起,就显得这座东北小城特别冷,又缺乏娱乐。
孩子们还小(都还听话),于是在铺天盖地的批评起来之前,明明预见到会烂的情况下,硬拉着弟弟和子侄陪我去看的“封2”和“侠之大者”。
我把封神2简称封2觉得还有一些巧思在里面——因为没神!但是同样的简称思路套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上就让我觉得为难了,姑且就简称侠之大者吧。
因为太任性,所以他们结伴看哪吒2的时候就没带我,因为没人陪我去看,所以拖到现在也没看成。
因为唐探123都是在流媒体看的,所以最初就没计划看唐探1900(不知道会不会弹钢琴,哈哈哈哈)
我姑且分享一下感受,达不到影评的水准,尽量做到真情实感言之有物吧。
我首先看的是侠之大者,看之前降低了对流量明星的期待,完全是奔着徐克和金庸去的。并不同于网上的吐槽和无端谩骂,我的糟糕体验是有一个很清晰的曲线的
因为看之前已经压低了预期,所以对于主角们的第一个亮相,虽然觉得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的表现形式觉得莫名其妙,主角们给我的感觉并不坏——无论是普遍诟病长得不好的庄某还是欠沉稳憨直的肖某。或者被诟病拼命加戏的华筝(前两个公众号是点名道姓骂的,所以只记住了前两个演员的名字,哈哈)
随着对前情的快速巧妙的拼接——事实上只交代了相遇学艺相知和误会……我觉得直到这里都非常非常好,特别对经历过整个金庸影视剧时代的中年人,《谁是大英雄》一起,余光中有几个孩子陪同的中年大哥大姐偷偷的开始抹眼泪了。电影巧妙的用观众的回忆补齐了角色的设定,几个记忆片段+相对熟悉的形象,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这些角色是怎样的都无需赘言。
随后是颇占重心的情感历程,原著里这部分是郭靖帮助成吉思汗远征西域,黄蓉化妆成小乞丐暗中帮忙——小说里郭靖也是不住的怀疑鲁有脚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聪明多智了,哈哈哈,期间还挖陷阱把欧阳锋冻成冰雕(欧阳锋阴魂不散也是为了九阴真经)。随后成吉思汗按捺不住南下伐宋的心,和郭靖反目成仇,欲利用郭母胁迫,反造成郭母之死——这一段的小说已经接近后期交代角色的白描状态,剧情奔泻间又浑然天成自然而然。郭靖对于铁木真这个如父如师的人的感情复杂而又在大势之下自然而然的完成了转变。反观电影,为了推动剧情把原著中几乎已经杀青的华筝又搞出来——我不是说华筝黄蓉郭靖的互动戏不好看,也不是说必须忠于原著不能改编。只是家国故土,国仇家恨,历史洪流推动的矛盾让位给了儿女情长颇有小家子气。因为都是小家子气的儿女情长,所以最后演变成了三言两语摆事实谈感情就能退成吉思汗的几十万大军这种荒唐事。本质上就是因为创作团队不懂战争,更不懂得“侠”字。奇技淫巧的杀人技并不是侠,从概念到概念的反战和同情民众也不是侠,侠需要真情实意的感受人群的痛苦,从而生发出保护欲。侠就是强大的人保护弱小的人。影片因为缺乏主角和哪怕一个平民的有感情的互动,所以所谓侠也就空洞无物了——这是这一茬精英出身的或者精英当久了的创作者的通病。概念上理解,感受上不在意。
正是因为以上根本的缺陷,不得不把boss搞成欧阳锋,而不是蒙古大军。在一场莫名其妙的特效打斗后,草草的结束电影。字幕期间的彩蛋更是不忍直视。没有任侠,没有历史的宿命感,哪怕是金庸老爷子的底子,最后的成片效果也是单薄得可笑。
虽然并没有交流,坐在一个影厅如我一般的中年大哥大姐们,灯光亮起的一刻,脸上都是懵懵的茫然——这TM看了个啥?
我侄子的形容是,精致的前菜,小提琴演出者卖力的营造氛围,理士桌面映出繁复的吊灯,然后在你提着刀叉热切的期待中——上了一大锅刷锅水!
封2我在去年就已经高调预言它会崩掉,并且在观影之前恶评已经不时推过来。侄子因为“侠之大者”的糟糕体验已经不能骗动了,于是哄着上小学的女儿跟着去的。
至于往上热评如潮的几个点,确实都没处理好,但是恶评都没评到点子上。
因为是全新的故事,所以理应接受全新的设定,对于基于其他封神作品的战力设定,没理由跨作品代入。我相信大多数人是没看过原著的,我少年时期曾经听过和原著很相近的评书。多多少少是了解一些原著的。我对原著的评价是少半部好书,一直到闻仲西伐之前都是好故事好架构好铺陈——然后,所有故事像是换了个三流网络小说写手一样,了无新意,文采无存而故事又乏味。因此各个版本的封神二创三创,比拼的都是改编能力。其中我觉得最好的是日本漫画家藤琦龙的漫画《封神演义》,结构得最彻底,所以逻辑最通顺,角色也最鲜活。
说回电影,第一感觉上的不适是审美很怪,虽然第一部就差不多这个调性,但是至少可以解释成不同于西周以来的华夏是某种殷商文化。到了第二部,彻头彻尾的暴露了可以模仿指环王的西方审美。审美亡灵大军,甘道夫……西式奇幻片里的要素换了个皮肤轮番登场。这样的审美不是说有高下之分,但是制作组明显融得不高明。
另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影片内核出了问题,主要角色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小情小爱,切身感受到的那几个人的情感。典型的西方伐木累驱动内核。中国人不是不接受这种驱动内核,像《第一滴血》或《养蜂人》这样的影片国人也很喜欢看的。但是用这种小情小爱推动武王伐纣这样的换天命级的民族和历史变革,不能说是推不动,只能说是屎壳郎推TANK,推不动是喜剧,推动了就是失去现实感的荒诞剧了。这个民族的底色里是有宏大叙事的,是可以为国为民胸怀天下的。圣人或者侠客,但凡能写进历史的主角都是具备天下视野的。而我们21世纪的中华儿女,得益于教育的普及和深邃的历史浸淫,哪怕不能成为具有天下视野的主角,也都是看得懂天下变幻的普通人。回归影片,主角团的或战或降从行为逻辑上看就显得特别奇怪。或许创作团队把全部重心都放在质子团的兄弟情和情仇纠葛也能拍出一部不错的影片(第一部就是这么干的),那就不是什么凤鸣岐山武王伐纣啦。偏偏创作者又放弃不下展现神仙打架的特效演出,硬套个封神外衣,结果神仙不像神仙圣人不像圣人,文王武王,都成了匹夫匹妇一样的人,不谈天命,更没有天下思维。
显然这样的角色塑造,观众是不买账的。基于这种不买账,口碑就炸啦,虽然口碑炸的形式表现为吐槽特效吐槽具体情节吐槽设定——但本质上是基于影片角色行为的驱动力不足带来的怪异感受。
直到破百亿之后我才看的《哪吒2》,出于个人的审美和爱好,我下的评语是都靠同行衬托。
是一部优秀的故事片,特效和叙事都无可挑剔。但也仅此而已,并没有看《长安三万里》时带给我的久久萦绕不去的感动与共鸣。当然,讨论这部电影并不是我的重点。我要说的是春节档。元旦左右徘徊在各种媒体上中国电影怎样怎样的颓气一扫而空。证明了俩事儿:一是中国并不存在电影消费低迷的情况;二是虽然我之前也找了一些想当然的理由论证新媒体和新的获取内容的方式打击了电影,但事实证明人民群众对于电影这种形式的文化需求还是十分强烈的。
结合本次春节档集中释放的观影消费,以及票房分布和口碑的情况,我又总结出两点:一是今后影片逐利或者说是打爆需要进一步依托几个和长假匹配的档期。二是,在这些相对集中的档期,竞争将是异常激烈的,只有作品打磨得足够优秀才能打败其他对手才能大赚。
虽然不想大谈《哪吒2》,一是大家说得已经够多了,二是好则好矣,却并不是能触碰到我爽点的菜。但是基于哪吒2的大火,可以谈一下电影和电影之外的某种趋势。一是哪吒2在我们这个单一市场就赚足了一百亿多,因为在单一市场的亮眼表现就足以在影视名列前茅。结合年中“黑悟空”单一市场的大卖,这给全球创作者几个明确信号:一是这个市场的诉求不能被忽略,恰恰相反,能够讨好这单一市场的消费者就足以大赚;再也不存在文化商品顾及日本顾及印度人感受,偏偏不顾及冒犯不冒犯中国人的事情了。除非他不想赚钱。我们再也不是那种跟风市场,而是主导市场。二是,我们自己的文艺工作者也会结束一味媚洋的创作状态,而把创作才能完全施展在满足自己消费者文化需求的目标上来;而国际创作者也会为此而投入其中共同讲中国人爱看喜欢看的故事。三是基于国内外创作者的共同发力,中华文化中华道德观不同于献媚型和展示奇技淫巧型的文化输出,做到全方位深层次的传递给世界影响和改变世界。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