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侠·英雄远征》改名叫《钢铁侠·干儿子崛起》会更好!
只要坏蛋继续作恶一天
只要世界上还有野心家
Superhero们就不会闲着
续集电影也会一部部呈上来
正在热映的《蜘蛛侠·英雄远征》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续集。
按照通常套路,作为单个英雄电影,续集会有相对独立的世界观,可能会在人物关系上,继承前作的部分设定。
一些做得更极端的,除了主角的名字和一身本领保留,其他会全换。比如有国产队长之称的“燕双鹰”,从军阀混战一直战到建国后剿匪。
这么做,为的就是防止影片被市场吐槽没新意,新瓶装老酒。
不过漫威显然不在意。
电影开场一段“I wil always love you”,像极了追思会。四位在复联4中谢幕的人物海报一一展示:钢铁侠、美队、黑寡妇、幻世。以一种直白到不能再直白的方式,告诉你,这部电影就是上一部的续集,不仅人物有关联,故事也紧密不可分割。
在接下来的剧情展开中,男主不断沉迷在自我身份的怀疑中,“我到底是社区男孩,还是已故超级英雄的继承人?”
这位曾经远征泰坦星球,激战灭霸的大男孩,在心怀小女友,手握铁人科技的加持下,终于不负众望,干掉了野心家反派,再一次守卫了地球。
电影或许被命名为:《钢铁侠·干儿子崛起》也挺合适。
回到这部电影的片名:Spider-Man: Far From Home ,有两层含义:字面上是说这次蜘蛛侠的舞台在欧洲,远离老家洛杉矶;看完彩蛋就能明白另一层含义,独眼局长带着其他英雄们,坐上宇宙飞船远征了。
至于远征目标?等到续续集“复联5”自然会公布。
放眼最爱续集的好莱坞,不乏类似007系列、电锯惊魂系列这些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但是也同样有变形金刚、木乃伊这样恶评如潮的圈钱大作。
续集经济在市场上似乎百试百灵。只要明星到位,特效华丽,就算故事简单一些,情节推进粗暴一点,观众们也照样嚼着爆米花,看得津津有味。
市场对续集的一再买账,折射的是群体化状态下的心理活动。
当一个有鲜明个性的人,融入了群体后,其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表现为轻信、冲动、易受暗示、偏执。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
因为前作好看,所以后作我也得看;
因为别人都去排队,所以我也想要那双鞋;
因为别人都在那里拍照,所以我也要去留个影……
而这些群体化的行为,在商业推广中,很方便得就能被利用起来,成为传播放大器。
很难说,作为传播从业者,是我们满足市场,跟着群体的需求走,还是因为我们的推动,让市场沉迷在不断追热点的盲从中。也许相互成就,谁也离不开谁。
小姐姐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过形形色色的的同行,业内对各种形式的追热点,就和群体盲从差不多,一样做到了云集景从。
百雀羚的长图火了,art你照着做一张;
杜蕾斯的文案骚气,writer照着copy几条;
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报告大家都在转,策划你也出个方案呗?
但凡有一个现象级的传播案例出现,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几乎所有提案,都能看到类似案例的影子。
就连甲方爸爸……“竞品都怎么做的?帮我们查一查,我们也这么做”听brief时,我们不止一次听到类似的需求。
包括甲方、乙方、市场在内,大部分人都想跟热点,这倒是和好莱坞做到了与国际水平接轨。反正珠玉在前,只要跟得紧,就很热闹,大差也不会差。
续集真香,热点好追,大家怎么折腾都有钱赚,动什么脑筋?
续集经济那么火,有一句同行那儿听来的片汤话,也许能高度概括行业心态“因为市场大环境,就是这样的嘛。”
怎么样,你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