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负债3.2万亿 丰田负债2.6万亿,中国车企又有多少?

如果说汽车行业是一场“马拉松”,那它最重的背包,或许就是“负债”。从全球来看,不论是丰田这样的行业巨头,还是吉利这样的国内代表,负债都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绑在每家车企的账目上。但有意思的是,负债高低并不直接决定企业的好坏。

先来看一组数据,光看数字,你可能会怀疑这些车企是在“开银行”。2023年,大众集团的总负债高达3.2万亿元,丰田负债2.6万亿元,通用汽车1.48万亿元。这些数字不仅看着吓人,还普遍高于它们的营收水平——大众营收2.5万亿元,丰田营收2.1万亿元,通用1.24万亿元。换句话说,这些巨头们每赚1块钱,就得背上超过1块钱的“债务包袱”。

500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撑不住了,谈负债要谈企业规模和营收。事实上,高负债在汽车行业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因为造车这件事,烧钱的地方实在太多:研发新技术、建厂买设备、铺销售网络,都要大笔投资。而车企规模越大,营收越高,负债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再把目光拉回国内,我们发现中国车企的负债水平相对低一些。比如,上汽集团2023年的总负债是6637亿元,比亚迪5291亿元,吉利4517亿元。虽然和国际巨头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但别忘了,它们的营收规模也小一些。上汽2023年营收7447亿元,比亚迪6023亿元,吉利4981亿元。

500

整体来看,国内车企的负债率要健康很多。相比动辄负债超过营收的大众和丰田,国内车企的经营压力似乎要轻松一些。但为何国内车企“负债少”?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逻辑。

说到负债,不能一概而论。车企的负债主要分为两种: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

有息负债,简单来说,就是“借钱要还利息”。比如向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这部分负债是车企账上的“真压力”,因为不仅要还本金,还得按时付利息。2023年,丰田的有息负债达到了1.7万亿元,占总负债的67%;福特是1.08万亿元,占比65%;大众稍低一些,有息负债1.1万亿元,占比34%。

500

无息负债就轻松多了。这类负债主要是车企日常经营中“欠的钱”,比如还没到期的供应商货款、员工工资、税费等。只要车企正常运转,这些负债迟早会转化为收入。

国内车企在有息负债上的表现就显得更“佛系”。比亚迪2023年的有息负债仅303亿元,占总负债的6%;上汽1078亿元,占比16%;吉利1082亿元,占比24%。比起国际巨头动辄“几千亿起步”的有息负债,国内车企显然更“省钱”。

除了直接的负债,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账单也是一大看点。这部分账单主要体现在“应付账款”上,即车企采购零部件后,还没支付的货款。一般来说,应付账款占营收的比例越低,说明车企的财务压力相对较小。

来看数据,2023年,比亚迪的应付账款占营收的比例是33%,上汽是36%,长城汽车40%,长安汽车50%,东风集团57%,赛力斯则高达84%。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不同车企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

500

比亚迪的比例相对较低,说明它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比较强。简单点说,比亚迪可能不需要拖欠太多账款,就能从供应商那里拿到货。而赛力斯的比例高达84%,则意味着它对供应商的依赖度更高,账期也更长。

说到“账期”,这个词或许有点绕,但其实就是车企欠供应商的钱需要多久还清。账期越长,说明车企有更多的时间去筹集资金,供应链压力也会更大。

2023年的数据中,比亚迪的账期是128天,上汽140天,长城163天,长安185天,东风226天,赛力斯则高达313天。

从128天到313天,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车企经营策略的不同。有些车企账期短,是因为它们资金流充裕,能快速支付供应商货款;而账期长的车企,可能是因为它们需要更多时间来平衡现金流。

500

负债听起来像是“坏事”,但它其实是车企发展的“助推器”。企业规模越大,营业收入越高,负债的体量也会越大。这背后,是车企合作体量的增加。

举个例子,大众和丰田这样的巨头,每年都要采购海量的零部件,支撑全球的生产和销售。这些采购直接拉动了上下游供应链的发展,也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而负债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合作体量的扩大。

相比国际巨头的高负债,中国车企的“负债轻量化”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策略。比亚迪、上汽和吉利等企业,凭借相对较低的负债水平,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态势。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已经占据了明显的领先地位。

以比亚迪为例,它的有息负债仅占总负债的6%。这种低负债水平,不仅减少了财务压力,也给企业更多的空间去进行技术研发和市场扩张。2023年,比亚迪的合作账期虽然只有128天,但它依然能够保持供应链的高效运转,说明它在供应商网络中的地位非常稳固。

500

负债,是汽车行业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它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高负债意味着更大的财务压力;另一方面,它也是企业扩张和发展的重要工具。

国内车企,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全球市场中突围。它们的负债水平虽然比不上国际巨头,但这并不妨碍它们的快速成长。未来,中国车企如何平衡负债与增长,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而在这场“负债的游戏”中,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它们能否在技术、市场和供应链上赢得更多主动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