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拉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就能赚钱吗?
作者 | 冯叶
编辑 | 李小天
在全球化格局重组的2024年,拉美成为了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战场。
这片拥有6.7亿人口的大陆,为中国制造业、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据统计,拉美地区是中国海外投资第二大目的地,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在拉美直接投资存量达6008亿美元,较2013年末翻了七倍。
2024年,中企在拉美的发展跌宕起伏。
制造业投资热潮,一度在墨西哥掀起风浪,一时间,钱和人都涌向这片土地。然而特朗普当选后,伴随“关税大棒”的抬高,多个中企建厂项目在墨西哥按下暂停键,出海热度也在当地刹那降温。
与此同时,以往低调的南美,在年末引起了关注——秘鲁钱凯港的开通为中拉贸易开辟了新通道,巴西G20峰会的召开强化了双边合作,丰富的矿产资源,也让新能源中企将方向指向智利、厄瓜多尔等国,力图通过投资并购谋划新蓝图。
人人都想去“最后一片蓝海”。但在野海生存,并不容易。
拉美复杂的政治环境、频繁的劳资冲突、独特的商业文化,正在时刻考验中企的全球化能力。
如何在变局中把握机遇?如何在文化差异中实现本土化?这是中企出海拉美必须破解的难题。
霞光社梳理了2024年影响中企出海拉美的十大事件,深入分析中企在拉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期望为即将或已经进入拉美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拉美电商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期。
据Statista数据,2023年该地区电商规模突破2720亿美元,同比增长30%。对比来看,2023年亚洲电商规模虽达18110亿美元,但同比增速仅7%,美国、欧洲市场的增速则分别为14%和12%。在全球电商普遍承压的当下,这片市场依然保持高增长。到2024年,拉美地区整体电商用户预计将增至2.9亿人,约占拉美地区总人口的五分之二。
这片市场的发展阶段堪比2010年的中国。据行业人士分析,当前,拉美线上消费与线下的比例仅为1:9,消费习惯正在经历从传统到数字化的转型。但由于当地工业化程度不足,拉美市场存在严重供需错配的问题,而这正是中国品牌的机遇。
事实上,这波增长的背后,是数字基础设施的革新。
2020年,巴西央行推出数字支付方案Pix,撬动支付市场变革。目前,Pix用户已突破1亿,成为巴西最主流的支付方式。墨西哥、智利等国也在加速布局数字支付。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电商发展铺平了道路。单是“最爱玩手机的国家”巴西,智能手机总量就超过2.49亿部。
数字经济的触角早已伸向电商之外。拉美游戏产业正在崛起,据公开数据,2023年,拉美游戏市场收入达87亿美元,同比增长3.8%,成为全球少数能保持3%以上增速的区域。此外,数字银行Nubank在拉美的用户规模突破1亿,也印证了该地区在金融科技上的潜力。
一场数字经济的大变革正在拉美上演。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年轻一代消费习惯的转变,2025年,金融科技、手游、跨境电商还将继续在拉美市场蓬勃发展。
延伸阅读:《中国创业者在拉美:“百年孤独”下的互联网叙事》
“在蒙特雷市区里,十辆里就能看到两到三辆中国车”,一位行业人士曾向霞光社描述中国汽车在墨西哥的发展。
事实上,不只是墨西哥,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加速进入巴西、智利、秘鲁、哥伦比亚等拉美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整车出口总量前五的地区分别为俄罗斯、墨西哥、巴西、阿联酋、比利时,拉美国家占两席。
据悉,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拉美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创新优势、全产业链布局优势以及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此外,拉美市场对中国车企的政策也较为友好,利于中企本地化生产销售。
图源:Unsplash
2025年,中国企业在拉美新能源产业中的参与还会继续加深。
首先,中拉之间的能源合作会进一步深化。拉美地区拥有全球60%以上的锂资源储备,尤其是“锂三角”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的盐湖锂矿,正成为中国电池企业的重要布局点。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企业已通过合资开采、技术合作等方式,构建从锂矿提取到电池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其次,车企在拉美的本地化生产会带动供应链出海。比亚迪、长城等企业已经在拉美建厂,除了能更直接地面向市场外,中国车企及其供应链企业还可以向其他拉美汽车品牌提供技术或零部件支持,同步推动全新能源产业链出海。
当然,拉美地区的能源转型需求也为中国新能源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例如,巴西的水电资源丰富,但存在季节性波动,中国的储能技术可以帮助其实现更稳定的电力供应;智利的铜矿资源丰富,但矿区能源消耗大,中国光伏技术可以助力其绿色矿山改造……
这类能源产业的新兴合作会为中国出海企业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延伸阅读:《汽车巨头在巴西狭路相逢》
特朗普首次打响贸易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孤立主义浪潮迅速在全球刮起。2020年,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美墨加三国协议》(USMCA),三国之间的关税优惠政策使墨西哥成为中企出海的关键目的地。一时间,墨西哥一度成为中企绕开巨额关税,触达北美市场的重要跳板。
但近年来,中墨之间迅速增长的投资交易额及贸易量也引起了美国国会关注。特朗普上任后,立刻打出关税牌(对来自墨西哥的进口产品征收25%的额外关税,延期至3月4日执行),颇有威胁墨西哥递交投名状、去除供应链中的“中国因素”之意,而墨西哥也通过《墨西哥计划》等,表示了降低亚洲进口、倒向美国贸易的决心。
2024年初,还有一大批中企涌向墨西哥勘址建厂,到年底后,这股热潮已经急速降温。据霞光社了解,有部分已在墨西哥经营的中企已经制定裁员计划,甚至有工厂将面临关闭。
时势瞬息万变,但新的机遇也在诞生。随着巴西G20峰会、秘鲁APEC的召开,中企的投资目光迅速转向南美。
去年底,秘鲁钱凯港开港,将秘鲁至中国的海运时间缩短至了23天(此前约为50天),节约了20%以上的物流成本。据新华社消息,钱凯港将成为秘鲁主要门户港口和通往南太平洋的重要枢纽,可承接和转运来自智利、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西和巴拉圭等地区国家的货物。同时,这也意味着服饰、农产品出海南美将更为便捷。
此外,如前文所言,中企出海拉美的产业支柱之一便是新能源汽车,预计国产车在巴西、智利等人均GDP较高的拉美国家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会继续增长。
延伸阅读:《出海墨西哥的中企,被特朗普“明袭”》《特朗普当选后,墨西哥还能待吗?》
尽管出海墨西哥的趋势已在降温,但中企在墨西哥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不会消失。这些故事里,最大的冲突之一便是劳工管理与组织适配问题。
中企特有的管理模式使其在本地化生产管理上“水土不服”,在面对海外员工拒绝加班、流动性强等问题时手足无措,而拉美开放、自由的文化习惯以及重视家庭的观念更加剧了中拉之间的劳工差异。
2024年,出海拉美的企业已经出现多起劳工冲突,轻则工人罢工,重则工厂被相关部门审查、停工。
去年底,比亚迪巴西工厂建设时被当地部门爆出“工人生活和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在国际引起轩然大波,比亚迪(巴西)回应称,决定终止与事发供应商的合作,并会完全遵守巴西法律的承诺,尤其是在保护工人权利方面。
大公司栽的跟头,警醒了一大批出海企业。冲突之下,出海企业需要优化自身管理模式。
比如,通过用补充福利(牙医保险、汽车津贴等)、用本地人管理本地人、放宽项目期限等方式,逐步适应当地管理体系。此外,也要注意当地法规要求。中拉存在法系差异,在合规问题上最好咨询专业律师意见。
但最重要的还是理解当地人群,以及社会文化习惯。
以墨西哥为例,被多次入侵、殖民的历史让墨西哥本土文化大受打击,多年臣服于“欧洲文化”之下,使其人民呈现文化自信不足、创造性思维较弱等问题。而过往的殖民统治,也让墨西哥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固化,对普通阶层而言,追寻职业晋升远不如安于现状的性价比高。
在对墨西哥社会及其国民性有了解后,中企才有可能找到深层的、融入其中的途径。
此外,除了自身努力外,预计拉美的出海服务也会成为企业的刚性需求,如招聘用工管理、组织文化建设等。而这些人力资源企业将会顺应中企出海拉美的潮流,形成抱团出海的局面。
整体来看,2025年,中企出海仍会向新兴市场航行,而拉美将成为今年的重要目的地。而今,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其政策动向无疑会影响与撼动全球经贸格局与地缘关系,也为中拉经济合作前景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作为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后花园”,拉美各国可能需要在中美两大经济体的竞争博弈中做出更具倾向性的选择。尽管前路未知,但这片土地对中国出海企业来说,依然生机勃勃、蕴藏希冀。
霞光社还将持续关注中企出海拉美动态。
延伸阅读:《中国老板,卷不动墨西哥打工人》
参考资料:
[1]Number of e-commerce users in Latin America from 2017 to 2019, 2024, Statista
[2]E-commerce in Latin America - Statistics & facts, 2024, Statista
[3]The 2023 Latin America E-commerce Blueprint, 2023, PC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