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工业化:中国汽车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数”说工业化:中国汽车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用数字讲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一、引子
图1:1960年主要国家汽车产量对比
1960年,全球汽车产量1636万辆。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汽车产量为791万辆,几乎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半壁江山(48.3%),遥遥领先其它所有国家。
除了美国,欧洲也是汽车工业发达的地区,德国、英国、法国的汽车产量都在100万辆以上,意大利的汽车产量也有65万辆。
日本的汽车工业虽然才刚刚起步,但汽车产量也达到了48万辆。
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些国家的汽车总产量达到1427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87.2%。
中国的汽车工业完全是从零起步,新中国第一座汽车厂是苏联援建的第一汽车制造厂。
196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只有2.26万辆,在全球汽车产量中的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是天壤之别。
图2:2022年主要国家汽车产量对比
2022年,全球汽车产量8502万辆。
中国的汽车产量达到2702万辆,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在全球汽车产量中的占比达到31.8%。
美国和日本分别以1006万辆和784万辆的汽车产量排名全球第二和第三,印度则以546万辆的产量超过了欧洲国家位居第四。
从1960年到2022年,全球汽车工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从一个完全没有汽车工业基础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从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工建设算起,中国汽车工业是如何用了不到60年的时间从零开始成为世界第一的?
二、中国汽车产量增长过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平稳的过程:前三十年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开始加速,进入21世纪后则突飞猛进迅速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始于“156项工程”中苏联援建的第一汽车制造厂,1956年7月15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正式下线。
196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增长至2万辆,其中最大的汽车厂就是一汽。
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绝对的核心,不仅生产规模最大,而且产业链最完整,技术能力最强。
图3:中国汽车产量
第一汽车制造厂最初的产能只有3万辆/年,这点产量是远远不够的。
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汽车工业不仅扩大了一汽的生产规模,而且自主建设了二汽、陕汽等汽车企业,使得中国汽车工业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1980年中国汽车工业的产量增长至22万辆,在全球3870万辆汽车总产量中的占比不到1%(0.57%)。
中国汽车工业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十分巨大:汽车整体生产规模小,汽车工业技术水平落后。
此外中国汽车工业结构存在较大的缺陷,主要的产品是中型卡车,小轿车的产量只有几千辆。即使是发展得最好的卡车产业,也缺少重型卡车和轻型卡车,产品结构不合理。
图4:中国汽车产量结构
改革开放后通过技术引进,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商用车和乘用车的产量都有了显著的增长。
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207万辆,在全球5837万辆汽车总产量中的占比达到3.55%。中国汽车产量排在美国(1280万辆)、日本(1084万辆)、德国(553万辆)、法国(335万辆)和韩国(311万辆)之后位居第六位。
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商用车产量的增长速度仍然显著快于乘用车。2000年中国商用车产量是147万辆,远远超过当年乘用车60万辆的生产规模。
图5:中国乘用车产量
2000年后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汽车产量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中国汽车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是乘用车,这与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乘用车才是汽车工业最重要的产品。
2000年前中国优先发展商用车特别是载货车,主要原因是在技术、工业基础和投资都有限的条件下,不得不优先解决经济发展对货物运输的迫切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个人对乘用车的需求最终推动了乘用车工业的发展。
图6:中国乘用车产量增量
2005年后中国商用车市场逐步达到成熟,2010年中国商用车产量达到437万辆的历史高位,此后除了2021年中国商用车产量基本没有再超过这个水平。
与基本达到饱和的商用车市场相比,中国乘用车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05年中国乘用车产量达到393万辆,乘用车产量首次超过商用车。
此后中国乘用车产量继续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1390万辆,2015年达到2108万辆,2023年达到2612万辆。
正是乘用车产量的高速增长帮助中国汽车产量达到全球第一。
2008年,中国以930万辆的汽车产量(其中乘用车674万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仅次于以1158万辆汽车产量排名世界第一的日本。
2009年,中国以1379万辆的汽车产量(其中乘用车1038万辆)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并一直保持至今。
中国汽车产量夺得全球第一的桂冠充满了戏剧性: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所有发达国家的汽车产量都大幅较少,而中国汽车产量却在2009年增加了449万辆,一举超过了美日欧所有汽车工业强国。
中国汽车产量在超越美国和日本之后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增长,并用十年的时间继续增长了一倍。与此同时,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汽车产量则基本停止增长甚至是大幅减少,中国汽车产量相比美日欧的优势进一步扩大!
2022年,中国以2702万辆的汽车产量大幅领先所有发达国家,中国的汽车产量是美国2.69倍,是日本的3.45倍。
2024年,中国汽车产量增长至3128.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288.8万量,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
中国不仅在汽车生产规模上达到了全球第一,在汽车技术转型上同处于全球领先。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增速自2021年连续4年超过30%,2024年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新能源新车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重达到40.9%。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更是大放异彩,中国自主品牌主导了新能源乘用车市场,2024年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比已经连续6个月超过50%。
三、中国卡车工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甚至是2000年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是载货车,但是帮助中国汽车工业摘得全球汽车产量第一桂冠的主力是乘用车,中国汽车工业最初的发展方向是不是错了?
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汽车工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条件不同,面临的任务不同,但中国汽车工业都在不同时期都很好的完成了自身的任务。
中国前三十年聚焦卡车的发展并非一无所获,中国汽车工业是首先解决了货运的需求,然后再解决乘用的需求。
1978年,中国的汽车产量是14.9万辆,在这些产量中绝大多数都是载货卡车;当年中国汽车工业的轿车产量只有2640辆,在汽车总产量中的比例仅有1.77%。
改革开放前中国汽车工业产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中型卡车,1978年仅解放4吨卡车产量就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36.3%;同年中国自主建设的最大汽车企业——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代表产品东风5吨卡车也正式投产。
1982年,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著名的两款中型卡车——解放卡车和东风卡车产量之和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56%!
中型载货车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前期一直占主导地位,1993年中型载货车的年产量达33.47万辆的最高峰,占当年中国汽车总产量的25.8%,载货汽车产量的43.2%。
图7:1956~1980年中国汽车产量
中国汽车工业前三十年发展的核心就是卡车,主要发展成果有三项:
第一,在苏联援助下建立了第一汽车制造厂,主要产品是解放CA10、CA15中型卡车。
第二,依靠自身力量建设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主要产品是东风EQ140中型卡车。
第三,初步建立了重型汽车工业的基础,拥有三家能够制造载货8吨以上重型卡车的企业,分别是济南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代表产品是黄河8吨卡车、红岩重型卡车和陕汽SX250重型军用越野车。
中国卡车工业虽然技术水平落后、生产规模小,但是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并且具备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能力——这是卡车工业与轿车工业最大的区别。
中国卡车工业的发展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些努力都为改革开放后卡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同样是技术引进,中国卡车工业与轿车工业发展走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
卡车工业的技术引进基本以我为主,主要方式是购买产品图纸和制造技术;
轿车工业的技术引进则以合资为主,主要方式是生产外资品牌的轿车。
卡车工业和轿车工业技术引进方式的不同,根源就在于技术基础的不同,卡车工业的产业技术和技术基础要远远强于轿车工业,有能力在本国市场与进口汽车竞争。
中国卡车工业最著名的技术引进项目是斯太尔91系列重型卡车。
1983年中国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达成协议,引进了斯太尔91系列整车技术,以及配套的WD615发动机、采埃孚变速箱和斯太尔车桥等零部件的技术。
1984年,由济南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和重庆汽车制造厂组成的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成立,负责斯太尔技术的消化。济南汽车制造厂(即后来的中国重汽)负责斯太尔民用车辆的生产,陕汽和川汽负责斯太尔军用车辆的生产。
图8:2000~2010中国重型汽车市场结构
即使中国卡车工业具备相当的技术基础,斯太尔的技术引进也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7月亏损83亿元的原中国重汽集团破产重组再度一分为三。
中国重型汽车唯一的技术引进项目虽然不太成功,但是重组后的中国重汽、陕汽和川汽都获得了新生,三家企业都是未来中国重型卡车市场的主力。
中国重汽和陕汽自2000年以来一直稳居中国重卡销量排名前五,川汽的重卡销量不如重汽和陕汽但也在前十以内。
图9:中国载货车产量
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以一汽和二汽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卡车企业也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并占据了重卡市场主要的市场份额。
1995年5月,一汽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三代6吨解放平头柴油载货车,开创了一汽商用卡车长、平头两大系列并举的新格局,同时彻底实现了解放卡车的柴油化。
1997年10月,解放16吨、30吨平头重型柴油车试装成功,从此解放卡车产品结构逐步向重型化发展,形成了中型、重型、轻型产品全面发展的格局。
2002年陕汽第三代重卡——德龙F2000系列产品问世;2004年中国重汽第一辆豪沃重卡下线;2006年东风天龙重卡上市;2007年一汽解放发布第六代产品J6重卡。
这一系列新产品的下线,标志着中国卡车工业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图10:中国重卡销量
虽然改革开放后卡车工业引进了大量的技术,但是中国自主品牌卡车企业是中国卡车市场绝对的主角,牢牢占据了中国汽车市场主要的市场份额。
中国货车产量的主要生产企业全部都是自主品牌企业,卡车工业存在合资企业但不是主流,所占的市场份额也远不如自主品牌企业。
中国载货车产量从1978年的15万辆增长至2020年的478万辆,这些货车基本上都是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生产的。
中国重型卡车产量从2000年的8万辆增长至2020年的162万辆,这些重型卡车也基本上都是自主品牌企业生产的,合资企业的份额极少。
在中国重型卡车市场中,一汽解放、二汽东风、中国重汽、陕汽和北汽福田自2000年以来牢牢占据着是销量榜的前五位,5家企业的重卡市场份额合计基本超过80%。
中国卡车工业在技术能力上不弱于欧洲,在产量上远超欧洲以曼、斯堪尼亚为代表的欧洲重卡企业,这些企业每年的重卡产量不到10万辆。
图11:中国货车进出口数量
从中国载货车进出口上也可以看出自主品牌强大的竞争力。
从2014年至今,中国每年进口的载货车数量基本上只有10000多辆,进口金额平均在10亿美元左右。
与此同时,中国载货车每年的出口规模基本在20万辆以上,2023年的出口数量更是达到51.9万辆,出口金额达到103.2亿美元。
中国载货车如此庞大的出口规模和出口顺差充分体现了中国卡车工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这与中国乘用车市场长期被合资品牌主导的格局完全不同。
中国载货车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大的竞争力,根源在于中国汽车工业前三十的发展奠定了卡车工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中国卡车工业有能力自主设计和制造满足市场需要的各种卡车产品。
四、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发展
乘用车是汽车工业最重要、最核心的产品,中国汽车产量在2009年超过美国和日本达到全球第一的根本原因是乘用车产量的爆发式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白手起家,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奋斗建立了以一汽、二汽为代表的汽车工业。但轿车不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当时轿车是只有少数领导干部才有资格使用的交通工具。
中国乘用车工业的发展基础却十分薄弱,1980年,中国乘用车的产量不到1万辆。中国最大的乘用车生产企业是上海汽车制造厂,年产量最高只有7000多辆。
第一汽车制造厂虽然设计制造了高档的红旗轿车,但是从1965年投产到1981年一共才生产了1520辆。
这就是改革开放前中国轿车工业的家底。
图12:中国乘用车产量
中国乘用车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引进和合资,八十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建设了“三大三小”六家合资汽车制造企业,分别是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东风雪铁龙三个大型轿车生产基地和北京吉普、广州标致、天津大发三家小型轿车生产基地。
三大轿车生产基地在车型及发动机档次上具体分工是:
1、一汽生产高、中级轿车,发动机排气量2.0L以上;
2、上海生产中级的桑塔纳轿车,发动机排气量1.8-2.0L;
3、二汽生产普及型轿车,发动机排气量1.3-1.6L之间。
此外,国家允许天津、北京、广州三个地方进口轿车散件进行组装,这样在全国就有“三大”轿车生产厂和北京吉普、天津小客车和广州标致三家生产厂,俗称“三大三小”共六家汽车厂。
桑塔纳轿车项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工业在乘用车领域的第一个技术引进项目,上海汽车集团和大众集团从1978年10月至1984年8月经过六年谈判签订合资协议,合资项目的规模为年产3万辆。
一汽的轿车合资项目有两项,合作的伙伴都是大众集团(奥迪),初期引进了两个车型:奥迪100和捷达A2。
一汽和奥迪的协议于1988年签订,项目规模年产3万辆;
一汽大众捷达项目在1990年签订,项目规模年产15万辆。
二汽与雪铁龙的合资轿车项目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中间历经各种波折,双方1992年合资成立了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开始组装雪铁龙轿车。
90年中国轿车市场销售的主要汽车是老三样:上海桑塔纳、一汽捷达、神龙富康。
2000年前后是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上汽通用、广汽本田、北京现代、广汽丰田、北京奔驰、华晨宝马等合资企业都是在这一时期设立的。
通用汽车是第二批中外合资汽车制造企业中最早与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签订合资协议的国际汽车巨头,1997年与上汽集团正式签署了合资协议。
本田汽车紧随其后,本田汽车以承担广州标致近一半负债的代价获得了与广州汽车集团合作的机会。
日本日产、德国宝马和韩国现代都是在2000年后与中国企业达成合资协议。
2003年随着宝马汽车在沈阳合资轿车公司的建立,全球6+3大型跨国汽车集团全部进入中国,中国轿车工业完全融入到全球化轿车工业体系中。
图13:2002年中国各轿车企业销量
中国乘用车工业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合资企业推动的,这充分反映在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上。2002年中国乘用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的水平达到112.4万辆,但80%以上的汽车都是合资品牌的汽车。
2002年中国市场销量最多的车型是桑塔纳(19.4万辆,市场份额17.23%),其次是捷达(12.1万辆,市场份额10.77%),排名第三的是天津夏利(9.5万辆,市场份额8.49%)。
中国销量较大的自主品牌汽车只有奇瑞(5.0万辆,市场份额4.46)和红旗(2.7万辆,市场份额2.37%)。
中国乘用车工业的发展基础实在太过薄弱,完全无法与卡车工业相比,因此不得不依靠外国企业来获得发展,中国的消费者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图14:中国轿车和SUV市场结构
合资品牌完全主导了中国的乘用车市场,并且这种情况几乎一直持续至2016年后。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长期都在四成以下,这还是考虑了诸多非主流的车型。如果只计算轿车和SUV两种主流乘用车车型,那么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更是不到两成。
2016年,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份额只有16%,而且主要集中在售价10万元以下的低端小型车。中级轿车和高级轿车市场几乎完全被合资品牌垄断,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不到5%。
2016年,中国自主品牌SUV的市场份额53.4%,是唯一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超过合资品牌的主流车型。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发展时点确实太晚了,最早的自主品牌奇瑞汽车在90年代才建立,比亚迪、吉利等民营汽车企业更是2000年后才成立的,此时国际汽车巨头已经全部进入中国市场成立了合资企业。
相比拥有强大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资金优势的国际汽车巨头,民营汽车企业以及国有汽车企业设立的自主品牌发展起来都困难重重。
中国自主品牌要如何才能实现突破呢?
图15:中国乘用车产量结构
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的第一个机会来自中国消费者对SUV车型的追捧。
国际汽车巨头的领先优势主要集中在轿车领域,他们在中国投放的SUV车型并不多,这成为了中国自主品牌的第一个机会。
中国SUV车型的产量从2008年开始起步,此后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轿车,在2021年SUV产量超过了轿车。
中国自主品牌中不仅有长城汽车这样几乎只生产SUV的汽车企业,奇瑞、吉利、广汽、长安等自主品牌最畅销的车型几乎都是SUV车型。正是凭借着SUV车型的销售热潮,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赚到了第一桶金。
图16: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
中国自主品牌的第二个发展机会来自技术变革。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使得国际汽车企业失去了长期积累的在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等领域的技术优势,而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智能化等新技术上则无法与中国企业竞争。
技术革命对国际汽车企业的冲击是巨大的,而这些巨头在技术革命中都步履迟缓,这可能颠覆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
新能源汽车革命发生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2010年前后比亚迪的F3DM和特斯拉的Model S汽车先后交付。
在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落后了西方国家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不仅丝毫不落后,甚至领先绝大多数国家。不仅比亚迪早早就开始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在2015年前后先后成立。
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超过5%,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迎来了爆发,真正让中国领先进入了新能源汽车时代,特别是华为、小米的加入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发展高潮的来临。
2020年后,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显著加速:2021~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分别快速增长至13.9%、26.3%和35.2%,到2024年12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甚至超过了50%。
以大众、丰田、通用汽车为代表的国际汽车巨头在新能源时代转型缓慢,这些汽车企业至今都没有推出任何有市场影响力的车型,这给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留下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2023和2024这两年,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甚至主动发起了价格战,进一步蚕食国际汽车巨头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和汽车售价在2024年的快速下滑使得国际汽车巨头在中国市场迅速面临生存危机。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汽车企业不仅在销量上实现了突破,在汽车销售价格上更是实现了重大突破。
在燃油车时代,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销售价格很难达到人民币20万以上,中高级车型完全是合资品牌的天下。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这个趋势被彻底扭转:华为问界M9的平均售价在50万以上,上市一年累计大定超过20万辆,销量在50万以上车型中高居榜首。
不仅仅是华为汽车,比亚迪的仰望系列、蔚来汽车、理想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企业直接把目标销售价格区间定在20万以上,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
2024年是中国汽车企业收获满满的一年:比亚迪全年销量达到427万辆,奇瑞汽车的销量260万辆,吉利汽车销量达到217万,自主品牌车企销量都实现了巨大的增长。
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而中国将是新能源汽车革命的领导者,国际汽车巨头构建的竞争格局将在这场革命中被彻底颠覆。
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全球第一,中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动力电池供应体系,在汽车智能化的研究方面也领先于国际汽车巨头。
2024年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竞争的胜负已经在中国市场决出了胜负,这个竞争从2025年开始将逐步扩散至全球市场,并逐步攻入日本、德国等传统汽车强国。
中国汽车工业在乘用车领域的突破是中国汽车工业强大的标志,中国汽车工业不再有短板。
五、中国汽车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中国汽车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因为中国汽车工业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
中国汽车工业首先用三十年的时间建立了卡车工业的基础,并利用技术引进的机会不断发展壮大,直至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的卡车工业。
中国的乘用车工业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开始发展,合资品牌乘用车主导国内市场的时间长达三十多年。
虽然中国乘用车工业的技术基础薄弱,但是利用市场偏好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机会,自主品牌乘用车在2010年后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夺回国内市场的主导权。
2024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达到61%,已经是国内市场的主导者,特别是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优势更加显著。
图17:中国汽车产量增量
从50年代到90年代,这几十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太慢了,中国的汽车产量一直到1990年才有51万辆。
虽然中国汽车前期发展缓慢,但并非一无所获:中国建成了完整的卡车工业体系,建成了完整的卡车研发和人才培养体系,这对卡车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乘用车工业的发展时间虽然晚了几十年,但是通过合资和技术引进,中国也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汽车产量增速从90年代开始不断加快:
在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量增加了156万辆;
在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中国汽车产量增加了363万辆,在第二个五年增加了1256万辆;
2011~2015年,中国汽车产量仍然继续增加了624万辆,此后增长速度才逐步开始放缓。
中国汽车产量在2001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增加了1620万辆,这种增长水平在世界汽车工业史上是前所未有!
中国汽车工业的产量之所以在2000年后能够增长如此迅速,根源就在于中国具备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体系,中国掌握了汽车工业的生产技术,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高。
与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过程相似,中国汽车工业从未放弃过对技术的追求。
中国汽车工业先掌握了卡车的技术,然后再开始乘用车技术的追赶,直至在新能源时代在技术上完成了对发达国家的赶超。
而我们正在见证这一历史过程!
参考资料:
1、《中国汽车史话》,徐秉金、欧阳敏。
2、《中国汽车工业史1991-2010》。
3、《我的汽车生涯》,陈祖涛。
4、《中国汽车五十年》
5、《第一汽车制造厂志》
6、《上海文史资料选辑——上汽卷》
7、《一汽创建发展历程》
8、《当代北京汽车工业》
9、《我在大众汽车40年》
10、《上海汽车工业五十年》
11、《北京汽车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