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棒背后的百年轮回:当特朗普举起麦金莱的旧火枪

   窗外风雪交加,特朗普在爱荷华州初选胜出的欢呼犹在耳畔,一场覆盖三大洲的关税风暴已席卷华盛顿。2月1日白宫签署的三道关税令,犹如投进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中倒映着1897年麦金莱总统签署《丁利关税法》的历史残影。当25%的钢铝关税砸向加拿大、墨西哥,当对华关税突破31%的惊人阈值,世人恍然惊觉:这个自诩"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商人总统,正执拗地试图将时针拨回镀金时代的关税堡垒。

     历史数据揭示着惊人的政策复刻。1890年《麦金莱关税法》将平均税率推高至49.5%,缔造美国工业产值十年暴涨60%的"奇迹"。而今特朗普团队测算显示,若兑现其"全球20%+中国60%"的关税蓝图,美国平均关税率将飙升至26%,直逼1900年28.3%的历史高位。这种跨越世纪的执念在贸易数据中显露无遗——2023年美国自加、墨、中三国进口总额达1.82万亿美元,占其总进口46.8%,恰似当年麦金莱对英国工业品征收57%关税的精准打击。不同的是,21世纪的关税大棒挥动时,带起的已非蒸汽时代的煤烟,而是数字时代的供应链飓风。

     白宫椭圆办公室的算盘在关税账簿上噼啪作响。彼得森研究所模型显示,若全面实施对华60%关税,理论上每年可增收1160亿美元,足以覆盖美军三个航母战斗群的建造费用。但现实远比公式骨感:2023年1-11月美国海关实际征收关税仅632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下降26.8%,暴露出"关税转嫁"的致命缺陷——波士顿咨询测算,对墨加征收的25%钢铝税中,78%成本最终由美国汽车制造商承担。这种饮鸩止渴的财政逻辑,恰似1900年代关税收入占联邦财政40%的辉煌幻影,在全球化深度嵌套的今天,已成镜花水月。

     地缘政治的齿轮在关税铁幕下艰难咬合。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宣布对1550亿加元美国商品实施报复性关税时,美加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倒计时已开始读秒。更值得玩味的是,当墨西哥总统奥夫拉多尔将芬太尼走私归咎于"美国市场需求",白宫却选择用25%关税代替缉毒合作。这种"头痛医脚"的治理逻辑,暴露出关税工具在非经济领域的错位使用。正如1913年《安德伍德关税法》在降低税率同时开征所得税的启示,当代贸易摩擦的解题钥匙,或许藏在数字税、碳关税等新型治理工具中。

     中国海关总署1月数据显示,2023年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3.1%,但对东盟、非洲出口分别增长6.8%、14.8%,勾勒出新贸易版图的雏形。这种结构性转变恰似19世纪末德国避开英国关税壁垒、开辟东欧市场的历史重演。当特朗普团队沉醉于"关税万能论"时,深圳港的无人货轮已装载着光伏组件驶向红海,中欧班列满载锂电池穿越里海——新的贸易丝路正在关税高墙外悄然延展。历史从未简单重复,但总在押着相似的韵脚前行。当麦金莱的关税幽灵徘徊在宾夕法尼亚大道,新时代的弄潮儿早已在太平洋西岸落子布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