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又一万亿级财富风口!
冰天雪地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作 者丨梁梁
华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去年冬天,一句“不是欧洲去不起,而是哈尔滨更有性价比”,点燃了无数人对冰雪奇境的向往。2024年元旦假期,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超30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9.14亿元。
今年1月5日,第41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盛大启幕,十大精品主题旅游线路、六大冰雪旅游新场景、百余项群众性冰雪活动,将冰雪文化与运动激情深度融合,让尔滨旅游再度成为冬季顶流。
从雪雕冰灯的震撼美景到滑雪赛事的速度与激情,再到市井巷间的地道东北年味,哈尔滨正以其独特的冰雪资源和文化底蕴,诠释着“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无限潜力,也为全国冰雪经济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2023年至2024年雪季,哈尔滨市共接待游客87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突破300%;旅游收入增加1248亿元,同比增长更达500%。
哈尔滨的火爆只是全国冰雪经济热潮的一个缩影。
离哈尔滨不远的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度假区,新雪季刚刚开板就迎来了游客潮。滑雪爱好者早已迫不及待地穿上装备,沿着新增的雪道飞驰而下,体验脚踩滑板飞驰雪上的快感。
北京滑雪爱好者李先生透露,公司今年特意将年会地点选在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北大湖是大家一致投票选出来的,一边滑雪一边团建,吃喝玩乐都有了。”他对新增的U形池和大跳台印象深刻,“对专业选手和普通滑雪者都很友好”。
据北大湖滑雪度假区总经理曾岩介绍,新雪季开板首日及随后几天的客房早已订满。为迎接滑雪热潮,度假区设施全面升级,雪道增至74条,索道增至13条,新增100台造雪机和3000米造雪管线,床位从8000张增至9000张,配套商户增至48家。
作为中国冰雪重镇,吉林市坐拥北大湖、万科松花湖两大世界级雪场。当地预计,新雪季北大湖旅游接待人数将突破100万人次,实现首个“百万人次”目标。
全国游客纷至沓来,也带动了北大湖周边村民致富。
南沟村300多名村民活跃在附近滑雪场担任教练,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成为冰雪经济发展的直接受益者。据悉,每年雪季忙碌不到5个月,他们可收入7万-10万元。滑雪场外,仅南沟村就有民宿100多家、客房800多间,可同时接待游客2000人。
河北张家口崇礼区也不甘示弱。2024年,崇礼区共接待游客853.8万人次,同比增长1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5亿元,同比增长10%。
新雪季,万龙滑雪场的夜滑雪道由3条增至10条,总面积相当于84个足球场,还推出了雪雕艺术展、马拉雪橇和冰雪民俗表演。来自广州的王小姐表示,这次来崇礼,不仅体验了滑雪,还感受到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夜晚的雪道更浪漫,特别适合情侣。”
黑龙江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新增的初级雪道和升级后的地形公园成为家庭游客的热门选择。来自上海的孙先生第一次带着两个孩子体验滑雪,他表示:“滑雪设施专业完善,孩子们还能参与丰富的雪地活动,全家人都玩得很开心。”
冰雪经济的热潮背后,离不开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各种利好政策频频出台。从2015年起,国家就明确提出“到2022年冰雪人口达到三亿人”的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为冰雪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1.2万亿元,到2030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1.5万亿元的目标。
从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到张家口的崇礼滑雪场,从吉林的北大湖到新疆的阿勒泰,全国多个城市和地区正依托各自的冰雪资源和文化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冰雪经济品牌。
有着“人类滑雪起源地”“中国雪都”之称的阿勒泰凭借广阔的自然资源,不断打造“冰雪+”新场景。游客既能在高山雪场中体验滑雪的刺激,又能深入北疆的冰雪村落,感受原生态的民俗文化。10月中旬以来,阿勒泰地区已经接待游客超235万人次,同比增长六成多。
冰雪经济的触角不断延伸,突破了地域和气候的桎梏,从“有冰有雪”的北方一路蔓延至南方乃至热带地区,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发展空间。
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自2023年11月开业以来,以雪场、雪景酒店、水上乐园和特色温泉等多元业态吸引了大批游客,截至去年6月累计接待人次达32万,迅速成为长三角“网红”打卡地。
深圳前海华发冰雪世界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高差第一、单道最长且全球最大的室内雪世界,预计将于2025年四季度开业,进一步拓展冰雪经济的新边界。
在许多游客眼中,滑雪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冰雪经济不仅是冬季的消费热点,更是未来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2024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超过3.85亿人次,预计2024-2025冰雪季有望突破5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总收入有望超过7000亿元。
冬天的寒冷,正在为全国带来经济增长的无限暖意。
冰雪经济的故事却远不止于游客的欢声笑语与滑雪道上的速度与激情,其背后,一条庞大的产业链正在悄然崛起。
2024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现场,国内滑雪场设备器材集采供应商卡宾滑雪集团自主研发的“全自动造雪系统”及“卡宾雪-鲲鹏SU8型全自动造雪机”惊艳亮相,推动国产造雪机进一步比肩国际尖端品牌。
为帮助雪场经营者降低养护成本,卡宾雪-鲲鹏SU8型全自动造雪机在陶瓷喷嘴、超混核子器、水冷过滤、铝芯、离合器等造雪机关键部位突破创新,能在凌晨1-4点温度适宜时启动程序,在节省雪场人力的同时,还能帮助经营者及时掌握造雪情况。
像这样的智能化国产造雪装备,正成为越来越多雪场的首选。
“过去我们依赖进口设备,但维修费用高、配件供应周期长,现在国产设备不仅性能优越,还能及时得到技术支持,价格上也比进口的低一些。”浙江一家雪场负责人说道。
冬奥以来,我国冰雪经济持续走俏,早已突破地域、场所和季节限制,在全国各地铺展开来,带动上下游产业全面升温,不仅大型装备订单频繁,冰雪相关消费品市场订单也持续火爆。
走进滑雪手套“全球工厂”山东嘉祥,这里每年生产各类滑雪手套5000万双,从阿尔卑斯山的滑雪胜地到张家口的冬奥赛场,全球每售出100双滑雪手套,就有80双来自这个小镇。
嘉祥手套产业园聚集了30多家手套生产及配套企业,每家企业的产品各具特色,如自动加热手套、防切割防玻璃手套等。其中一款高端的防割滑雪手套,尽管售价超千元依然供不应求,部分企业生产周期已经排到2025年8月。
嘉祥县商务局局长李明国介绍:“整个手套产业园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6家,占据生产总量的60%以上,2024年园区生产总值达15亿元。”
在浙江宁海县深甽镇,看似普通的“一米长细杆”已发展为一个年产值超过9亿元的产业。全国每生产10根滑雪杖,就有7根来自这里。最近几周,各个企业的订单量显著提升。
在浙江宁波,一家年出口额高达1.5亿元的滑雪板公司正把更多目光投向国内,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深耕本土销售网络,迎来了意料之外的国内订单爆发式增长。
“以前大家只认进口品牌,但现在很多人会主动问国产滑雪板和滑雪鞋的性能。”河北张家口一家滑雪器材专营店老板赵先生介绍,这两年,国内滑雪装备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如碳纤维滑雪板和智能滑雪镜的推出,不仅提升了产品体验,也让消费者对国产品牌充满信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已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基本覆盖了从头到脚、从个人到场地、从竞技竞赛到大众运动全产业链的冰雪装备器材。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约300家增长到2023年的900家左右,其中包括6家单项冠军企业。
冰雪消费市场的火热也快速辐射到上游培训市场。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冰雪培训行业市场规模已达72.2亿元,并呈持续增长趋势。为满足市场人才需求,不少高校纷纷增设冰雪相关专业,助力冰雪经济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智能化的推进,也为冰雪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在长春莲花山滑雪场,六只机器狗成了游客新宠,主要提供狗拉雪圈表演、机器人舞蹈、巡逻展示等服务,未来还将拓展游客咨询、安全监控、滑雪技巧指导等功能。
文化的融入使冰雪经济不仅停留于消费层面,还延展到精神和情感领域。北京什刹海的传统溜冰、内蒙古的冰雪那达慕、吉林查干湖的冬捕盛景、新疆阿勒泰的毛皮板滑雪……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体验正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参与其中。
如今,冰雪运动早已不是冬季限定,“反季冰雪”正成为多地休闲度假的新潮流。特别是在江浙沪、川渝、岭南等地区,很多居民都将冰雪项目纳入暑期清单,也为周边相关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冰雪经济的繁荣背后,诸多挑战正如潜藏的冰面裂隙,考验着这片“冷资源”热潮的可持续性。
《2023-2024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指出,这个雪季全国总滑雪人次达到2308万,同比增长16.3%;滑雪参与人数为1280万人,同比增长14.49%。但人均滑雪次数仅为1.8次,仍未达到冬奥会前2020-2021雪季的历史峰值1.91次,也远低于欧美和日本水平。
虽然冰雪经济已在国内掀起了一波消费热潮,但与整体旅游市场相比,其规模仍显不足,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
业内人士指出,滑雪运动因其专业性和高消费门槛,对普及率和市场规模的提升形成了一定限制。从购买滑雪装备到聘请教练,每项花费动辄数千元,使得滑雪运动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仍显得“高不可攀”。
而且与国外相比,国内冰雪产业仍显薄弱,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品牌,冰雪装备和器材的品质也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在国际知名滑雪器材品牌中,国外品牌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在北京的一家滑雪场,27岁的杨小姐初次尝试滑雪。穿戴好租来的装备,站在雪道顶端时,她感到既兴奋又害怕。“光是租装备和买票就花了600多块,还没包括教练费。”杨小姐说,“虽然体验感很好,但一次花这么多钱,有些负担不起。”
事实上,杨小姐这样的游客在滑雪场中占据大多数。据统计,滑雪场游客中约77.05%为一次性体验的观光客,仅20%为经常滑雪的爱好者,专业滑雪者仅占10%。这意味着我国滑雪人口“复购率”低,对消费的拉动也相对有限。
如何提升新客的留存率和消费回头率,已成为滑雪产业亟待破解的重要挑战。
冰雪旅游的快速升温,也让基础设施的短板暴露无遗。
在张家口某知名滑雪场,雪季高峰期人流量激增,索道排队时间动辄40分钟以上。一位游客抱怨:“滑雪场里的人就跟下饺子一样,总共也就滑了十多公里,剩下的时间一直在排队。”这种体验显然与游客对滑雪场的期待存在落差。
问题不仅出现在雪道上,一些中小型滑雪场也因为缺乏专业管理、硬件设施落后、雪道设计不合理等问题,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滑雪体验。
业内人士指出,修建冰雪产业基础设施的成本相当高昂,尤其是滑雪场的建设,通常需要投入数千万元。但滑雪场的回本周期通常较长,前两三年很难实现盈利,投资者的积极性也因此受到制约。
季节性是制约冰雪经济发展的另一大挑战。在南方,滑雪对大多数人而言依然是“看起来很美”的北方专属,难以融入日常生活。而在北方,滑雪市场的热浪通常只能持续三到四个月,淡季时许多滑雪场都面临场地闲置和收入断层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冰雪场地设施仍显不足,专业人才储备也存在明显短板。中国滑雪协会数据显示,国内的滑雪教练、赛事策划、场馆运营等方面的人才供给远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尤其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缺口尤为明显。
但挑战往往孕育着机会。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不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冰雪经济持续升温的真实写照。从哈尔滨的冰雪奇境到游客初次站上滑雪板的心跳加速,这些鲜活的场景,正汇聚成冰雪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
尽管还有诸多挑战潜藏于冰面之下,但在政策加码、科技创新和消费场景日益丰富的合力驱动下,这片冰雪蓝海的广阔前景仍令人充满期待。
[1]《事关万亿级冰雪经济市场,四部门发声》中国政府网
[2]《“冰雪热”激发消费活力 带动产业链升级》央广网
[3]《吉林市冰雪经济“热”起来》经济日报
[4]《当滑雪成为年轻人的新社交标签 冰雪经济热度翻番》中国经济时报
[5]《冰雪经济“热”了!产业规模将破万亿,如何延续“尔滨现象”》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