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先发优势,埃安加速求变
导语:曾经一马当先的广汽埃安,何以丢失先发优势?
张军智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二度拥抱华为
不久前,广汽宣布与华为联手造车的消息,引来市场一片热议。
广汽透露,双方将在传祺、埃安和昊铂等品牌之外,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合作方式是“华为智能化+广汽智造”的深度合作模式,覆盖研发、营销、服务等环节。
由于该模式不仅涉及研发,还有营销与服务,与华为HI模式(华为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明显不同,所以消息一出,不少媒体预测,鸿蒙智行将在问界、智界、享界、尊界之外,迎来“第五界”。
但有意思的是,几个月前,余承东才表示,自己人手、资源有限,虽然很多车企想合作,但仅能承担已合作的四家(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车企。如今看来,余承东还是尽其所能为广汽调配出了新资源。
更令市场热议的是,广汽对华为的“出尔反尔”。
在争相搭乘“华为列车”的车企群体中,广汽原本占有极好的位置。2022年7月,广汽子公司埃安就与华为展开过联合造车项目(AH8车型),根据当时协议,双方将基于广汽GEP 3.0底盘平台、华为CCA构建的智能汽车数字平台,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一系列智能汽车。
广汽也由此成为北汽、长安之后,第三家采用华为“HI模式”的车企。
但联合造车项目进展仅半年时间,广汽高层就反悔了。2023年3月27日,广汽发公告称,埃安AH8项目由联合开发变更为自主开发,华为仅以供应商身份参与。
对此变化,广汽集团高层事后曾表示,自主开发更灵活,速度上也有优势,而且每个品牌对先进性的追求不同,广汽更多考虑在盈利方面的先进性,某些个性化的先进性可以暂时放弃。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时广汽敢于放弃华为,底气在于子公司埃安。
2022年,广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30.95万辆,同比增长116.69%,在全国车企新能源销量排行榜中,仅落后于比亚迪、上海通用五菱和特斯拉三家车企,而通用五菱主要的销量来自廉价的微型电动车宏光MINIEV,所以广汽当时在新能源领域的真正实力,仅落后比亚迪和特斯拉两大巨头。
广汽新能源销量的主要贡献者就是埃安,在其30多万的新能源车型年销量中,埃安的销量就有27万多辆,即使单独排名,埃安的销量也可以位居当年新能源车企销量排行榜的第五位,仅比吉利汽车落后一点,但比蔚来、理想、小鹏、零跑等一众造车新势力要高出很多。
埃安也因此,在备受资本市场追捧的新能源汽车赛道,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2022年10月埃安的A轮融资,就吸引到包含多支“国家队”在内的53家战略投资机构,并创下了国内新能源整车行业最大的单笔私募融资纪录182.94亿元。
A轮融资的火热,令埃安的估值超过千亿元,成为国内估值最高的未上市新能源车企,比当时吉利汽车的总市值还高。彼时市场也普遍估计,埃安将会成为“科创板新能源汽车第一股”。
埃安产品供销两旺,还受资本市场追捧,外加连“蔚小理”这样的行业新人都在核心技术方面搞全栈自研,广汽自然不是很乐意将埃安的“灵魂”交由华为。双方造车以分道扬镳告终。
那为什么,如今的广汽又重新拥抱华为?原因还在于埃安。
与华为分手后,埃安2023年的成绩表面看依旧耀眼,当年销量同比大涨77%,达48万辆,位居比亚迪和特斯拉之后,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的第三名。
不过也是在这一年,埃安的销量增长进入了瓶颈期,从5月份开始,其单月销量就徘徊在4.5万辆左右,全年销量也未达到年初喊出的“保50冲60”的目标。
进入2024年之后,埃安更是颓势尽显,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增长率达50%以上的背景下,其销量不增反降。根据乘联会的数据显示,其国内零售销量为366901辆,同比大跌24.1%,位居车企新能源销量榜第九名,也是前十名车企中,唯一负增长的车企。与年初埃安的销量目标“保底70万辆,争取80万辆”相比,最终达成率仅52.4%。
现在不仅吉利、长安、奇瑞等传统车企的新能源销量已经超越埃安,连理想、赛力斯这样的行业新贵,也压埃安一头。
而另一边,在华为加持下的其他车企,则是名利双收,比如赛力斯已由一家面包车厂家,蜕变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流量明星”,双方合作的问界M9,连续9个月蝉联中国市场50万元以上月度冠军,赛力斯市值更是一度突破2000亿元,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第二大市值车企。华为也由此成为各家车企争相合作的对象。
当年因为埃安销量出色,广汽拒绝了华为,如今又因埃安的失速,广汽重新拥抱华为。那么曾经在新能源赛场,一马当先的埃安,何以丢失先发优势?
2
得失B端市场
对中国新能源车企而言,要想迅速崛起,过去有一条“捷径”:瞄准出租车、网约车、租赁车等B端市场。比如曾经连续七年保持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的北汽新能源、登顶过新势力销量榜冠军宝座的哪吒汽车,以及威马汽车,都曾走过这条捷径。
埃安从早期的2万多辆年销量,到2023年的48万辆,其爆发式崛起,同样源于新能源汽车B端市场的红利,甚至与北汽、哪吒等车企相比,埃安对B端市场的耕耘,要更深,更大。
2019年,首款以“埃安”为品牌名的车型Aion S推出时,就以“成为B端市场王者”为目标,为此甚至提供定制化车型。
彼时,国内网约车大行其道,出租车市场也在向新能源化转型,可以显著降低燃油成本的新能源车型,特别是纯电车型,对B端市场用户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另外,Aion S相比当时市场的北汽EU系列、比亚迪E5、秦pro、几何A等竞品车型,产品力显得更为优秀,比如其7.9秒的百公里加速、510km的综合续航里程、12.9kWh/100km的综合能耗、更符合国人审美的外观和内饰,更丰富的配置等,在同级对手中,都处于领先水平。更重要的是,其售价也更具竞争力,比如510km续航里程的Aion S,起步价为15.38万元,而520km的秦Pro要18.99万元,500km的几何A要17万元。
准确的市场定位,更强的产品力,更低的价格,令Aion S在2019年4月上市后,迅速成为B端市场的热门车型。
2020年Aion S以4.6万辆的销量,力压比亚迪秦EV,位居国内新能源车型销量榜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特斯拉Modle 3 、五菱宏光MINIEV、欧拉黑猫(除了Modle 3,其他两款都是微型电动车)。
Aion S的成功,甚至让市场有一种乐观的声音,认为埃安是最有可能把特斯拉从销量宝座拉下马的中国车企。但在Aion S这年的销量中,有60%来自B端市场。
2021年,埃安又推出SUV车型Aion Y。这款性价比高、空间大、实用性强、配置丰富的车型,再次成为B端市场的热销车型,上市半年后,月订单量就突破万辆。
在疫情反复、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不利因素的背景下,2021年埃安取得了12.36万辆销量的好成绩,超额完成年初定下的10万销量目标,其中B端市场贡献了总销量的43%。
发展到2023年,埃安的车型占到了国内网约车市场的1/4,在埃安大本营广东市场,更是占到了约一半。
由于对B端市场的耕耘之深,影响之大,以至于埃安有了“网约车之王”的称号。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随着中国网约车市场的饱和,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2023年埃安也进入到增长的瓶颈期。2023年4月之后,全国多地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提醒当地市场运力饱和,有意进入者要慎重,而也是在2023年5月后,埃安单月销量就开始徘徊在4.5万辆左右不前。
进入2024年,埃安销量更是大幅下滑,连续11个月销量同比下降,成为新能源头部阵营中,唯一衰退的车企。
3
C端市场遇阻
既然B端市场饱和,那么为何不开发蓬勃发展的C端大众市场?毕竟得大众市场者才能得天下。
事实上,埃安并没有打算放弃C端市场,早在2019年,Aion S上市5个月后,埃安就推出了续航里程最远超过1000公里,最快3.9秒破百,补贴后售价24.96万元起的Aion LX。
不过在当时,电动车市场渗透率尚不够高,喜欢电动车且不差钱的用户,大多首先考虑的是特斯拉,所以Aion LX推出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是树立埃安的高端品牌形象。
2020年6月,埃安第三款电动车Aion V上市,这款售价15.96万元-23.96万元的紧凑型纯电SUV,瞄准的正是C端市场。但埃安显然低估了C端市场的开发难度,Aion V上市后的月销量长期在2000辆左右徘徊。
性价比不高、产品特点不突出、品牌形象一般,是Aion V销量不温不火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热卖的Aion S,让埃安的网约车形象,日趋固化。
为了扭转网约车的品牌形象,2021年Aion S plus上市时,埃安竭力在传播上试图区分开其与Aion S的关系,声称Aion S plus是一款全新车型,但结果是并没有什么效果。当年Aion S仍有63%的销量来自B端。
为什么B端车型就不适合C端大众市场?其实道理说出来也很朴素,大多数C端个人用户,并不希望被误认为在从事网约车和出租车服务,而且C端用户也更注重个性化和舒适性,而不只是B端市场追求的实用性。
显然要想打通C端市场,必须在品牌塑造上,进行强烈的区隔。2022年,埃安声势浩大地发布了高端品牌昊铂Hyper,并推出百万售价的超跑车型Hyper SSR和20万元-30万元级的车型Hyper GT、Hyper HT。其中,Hyper GT定位为中大型高端智能纯电轿车,Hyper HT则是中大型高端智能纯电SUV。
但结果2023年上市后,昊铂的当年总销量只有8000多辆,2024年,虽然终端有不少优惠促销措施,但销量依然没有太多起色。
其实这并不意外,因为在20万以上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今站着的几乎都是当今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市场高手,六边形战士特斯拉自然不用多言,华为赋能的鸿蒙智行团队,单一个智驾就独领市场风骚,蔚来汽车服务也是他人难以比肩,当红炸子鸡小米汽车更是在市场中狂飙突进,供不应求……显然,在这样高手林立的市场中,没有独特卓越的产品力,很难取得一席之地。
而昊铂品牌,恰恰还缺少真正能打破市场格局,能给品牌注入强有力量的核心技术。
4
路在何方?
B端市场下滑,冲高遇阻,埃安的未来之路在何方?目前来看,埃安选择了以下三条策略:
一是推出更贴近市场的新车型。
2024年11月,埃安汽车旗下第二款全球战略车型——Aion RT正式上市,售价区间为11.98万元-16.58万元。虽然售价亲民,但其产品力并不弱,特别是当下市场关注的智驾方面,更是亮点。其高配版搭载了包含激光雷达在内的27个智驾硬件,内置的是英伟达Orin-X高算力芯片,具备无图NDA高阶智驾功能,但价格只需要15.58万元起。这应该也是目前市场中,最具价格优势的一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车型了。
以大多数国人可以接受的价格,将高阶智驾门槛拉低,让更多人体验到智能化科技,埃安这一贴近市场的策略,也收到了效果。Aion RT上市后,目前已连续两个月销量突破7000辆。
另外,在1月6日,埃安的第三款全球战略车型,定位小型纯电动轿车的Aion UT也正式开启预售。该车共推出三款车型,预售价8.98万元-10.98万元,其主要竞争对手将是比亚迪海豚、吉利星愿、奇瑞iCAR等同级热销车型。考虑到当下小型纯电动车市场的火热,Aion UT的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埃安2025年还将启动增程、插混的多能源路线,打破目前只做纯电产品的局面,而这势必也会为其增加新的增长引擎。
二是出海。
2023年,埃安登陆泰国市场,并迅速在当地的B端市场打开局面。2024年5月,Aion Y Plus车型在马来西亚上市,7月埃安泰国工厂正式建成投产,首期产能5万辆,另外埃安的印尼工厂也即将投产。据悉,未来1-2年,埃安将在欧洲、南美、非洲、中东、东亚等地布局七大产销基地。
如今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极度内卷,这与前些年中国的手机市场很是相似,而在当时,一些手机厂商远走海外,像传音手机通过在非洲的精耕细作,在一个被很多人认为贫瘠的市场中,成长为“非洲手机之王”,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案例。
走出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种出庄稼,对埃安而言,或将打开更大的天地。
三是拥抱先进。
埃安近一年的失速,从其自身来看,很大因素是缺乏领先的技术实力。这也导致埃安、昊铂品牌,很难支撑起技术领先的品牌形象。埃安整体更像是一个各方面都70分的学生,没有明显的短板,但也缺乏优势长板,很难让人记得住,也很难让人关注和看好。
而在当前新能源汽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积极拥抱先进,与领先者同行,自然非常有必要。
二度牵手华为,就是埃安的选择之一,这不仅可以加强其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领域的产品实力,也能在品牌和营销方面,借助到华为的势能。
目前来看,埃安应对困局这几条策略,颇有章法,虽然效果还有待时间来验证,但令人期待。或许,接下来几年,努力自救的埃安将会交出令大众眼前一亮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