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草根人物(39)王先成

原文:
第二百五十九卷唐纪第七
王建围彭州,久不下,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俘掠,谓之“淘虏”,都将先择其善者,余则士卒分之,以是为常。
有军士王先成者,新津人,本书生也,世乱,为兵,度诸将惟北寨王宗侃最贤,乃往说之曰:“彭州本西川之巡属也,陈、田召杨晟,割四州以授之,伪署观察使,与之共拒朝命。今陈、田已平而晟犹据之,州民皆知西川乃其大府而司徒乃其主也,故大军始至,民不入城而入山谷避之,以俟招安。今军至累月,未闻招安之命,军士复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夺其赀财,驱其畜产,分其老弱妇女以为奴婢,使父子兄弟流离愁怨;其在山中者暴露于暑雨,残伤于蛇虎,孤危饥渴,无所归诉。彼始以杨晟非其主而不从,今司徒不加存恤,彼更思杨矣。”宗侃侧然,不觉屡移其床前问之,先成曰:“又有甚于是者:今诸寨每旦出六七百人,入山淘虏,薄暮乃返,曾无守备之意。赖城中无人耳,万一有智者为之画策,使乘虚奔突,先伏精兵千人于门内,登城望淘虏者稍远,出弓弩手、炮手各百人,攻寨之一面,随以役卒五百,负薪土填壕为道,然后出精兵奋击,且焚其寨;又于三面城下各出耀兵,诸寨咸自备御,无暇相救,城中得以益兵继出,如此,能无败乎!”宗侃矍然曰:“此诚有之,将若之何?”
先成请条列为状以白王建,宗侃即命先成草之,大指言:“今所白之事,须四面通共,宗侃所司止于北面,或所白可从,乞以牙举施行。”事凡七条:“其一,乞招安山中百姓。其二,乞禁诸寨军士及子弟无得一人辄出淘虏,仍表诸寨之旁七里内听樵牧,敢越表者斩。其三,乞置招安寨,中容数千人,以处所招百姓,宗侃请选所部将校谨干者为招安将,使将三十人昼夜执兵巡卫。其四,招安之事须委一人总领,今榜帖既下,诸寨必各遣军士入山招安,百姓见之无不惊疑,如鼠见狸,谁肯来者!欲招之必有其术,愿降帖付宗侃专掌其事。其五,乞严勒四寨指挥使,悉索前日所虏彭州男女老幼集于营场,有父子、兄弟、夫妇自相认者即使相从,牒具人数,部送招安寨,有敢私匿一人者斩;仍乞勒府中诸营,亦令严索,有自军前先寄归者,最给资粮,悉部送归招安寨。其六,乞轩九陇行县于招安寨中,以前南郑令王丕摄县令,设置曹局,抚安百姓,择其子弟之壮者,给帖使自入山招其亲戚;彼知司徒严禁侵掠,前日为军士所虏者,皆获安堵,必欢呼踊跃,相帅下山,如子归母,不日尽出。其七,彭州土地宜麻,百姓未入山时多沤藏者,宜令县令晓谕,各归田里,出所沤麻鬻之,以为资粮,必渐复业。”建得之大喜,即行之,悉如所申。
明日,榜帖至,威令赫然,无敢犯者。三日,山中民竞出,赴招安寨如归市,寨不能容,斥而广之;浸有市井,又出麻鬻之。 民见村落无抄暴之患,稍稍辞县令,复故业。月余,招安寨皆空。
唐昭宗时期,司徒王建派王宗裕、王宗侃、华洪和王宗瑶等将领带兵围攻彭州军阀杨晟,当地百姓畏惧战乱,纷纷逃亡到高山深谷之中,却成了官兵每天掳掠洗劫的目标,被称之为“淘虏”。
有一个名叫王先成的军士,原本是新律的读书人,他觉得王宗侃在各位将领中还算比较明白事理,就向他进言:“当地老百姓都对王建怀有好感,所以宁可逃到山里,也没有归附杨晟。现在我军不但不去招抚,反而纵容士卒对他们肆意抢掠,使他们雪上加霜,快要没办法活下去了,再这样下去,百姓对王建的好感就会丧失殆尽,转而归附杨晟了。”
看到王宗侃听得很认真,王先成接着说:“现在我军各个营寨每天出动六七百人到山里抢劫百姓,一大早出去,天黑才回来,如果杨晟派兵乘虚出击,我军压根无法抵挡,肯定会一败涂地。”
王宗侃着急地问:“这这这,这该怎么办才好呢?”
王先成说:“事关全局,必须你们四位将军共同行动才能见效。一,招抚山中百姓。二,禁止各营士兵外出抢劫百姓,在各营寨外立起石碑,七里之内允许百姓打柴放牧,士兵胆敢越过石碑,格杀勿论。三,设置招安寨安置百姓,挑选谨慎干练的将领巡逻护卫。四,你王宗侃亲自负责招抚百姓,避免坏人趁机惊扰百姓。五,勒令各营把以前掳掠来的百姓全都集结在一起,使亲人得以相认,然后送往招安寨,如有胆敢私自隐匿一个百姓,立即处斩;六,在招安寨中设置九陇行县,委任南郑前任县令王丕负责,挑选身强力壮的百姓,携带官府文告进山进行宣抚。七,彭州适于种麻,百姓在进山之前将大量的麻隐藏了起来,应当明确告知百姓,可以把麻卖掉换取粮食等生活物品,这样就会逐渐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
王先成把上述各条内容写成告示,由王宗侃呈报王建,王建看了很高兴,当即下令照办。
告示发布以后,全军严格遵守,没有一个人胆敢违抗,只过了两天,躲藏在山谷里的老百姓就像赶集一样来到招安寨,慢慢的有了集市,做起了生意,后来看到自己村子不会再遭受抢掠,越来越多的人返回故里,重操旧业,一个月以后,招安寨里变成了空寨,老百姓都各自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