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刺激经济”的思维有误,方法不当
当前有一种很强烈的社会情绪,就是经济疲软,需要不断刺激,不断加大刺激力度。
这种社会情绪是错的,背后的经济思维也是错的。
当前要刺激经济的原因是,消费不足,产能过剩,使经济循环恶化。于是,人们感觉到这是“经济利润不足”导致的。因此就要制造利润,增加收入,推动消费,消化过剩产能,恢复经济循环的活力。
但是,这个经济逻辑对吗?
答案是不对。它非常错误!
经济周期是人类无法控制的。一旦进入增速下滑的经济周期,利润率和利润就是不断降低的,这个趋势人类无法改变。
其原因是,经济增速、新增财富来自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活跃,生产的效率、种类和规模加速扩大,利润和利润率就加速上升。反之,科技创新放缓,生产的效率、种类和规模变动不大,利润和利润率就减速下降。
由于科技创新是灵感决定的,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所以经济周期的变化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
人类控制不了经济周期,它在目前进入了下降周期,那么利润率甚至利润就是减速下降的。这是人们无力改变的。
那么,在蛋糕难以做大的时候,非要刺激经济增长,寻找利润,这个利润要从哪里来呢?
它只能从“储蓄财富”中来。
因此,刺激经济的主要内容就是千方百计让人们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把银行里的存款拿出来消费或者投资。
但问题是,消费过程中不会产生新增财富,不会有利润。谁也不能吃一个馒头,就自动再变出一个馒头来。所以,扩大消费只是一个财富转移过程,而不是一个财富总量增长的过程。它能让卖方的财富增加,但是让买方的财富减少,最后财富总量不变。也就是资方(卖方)的利润增加了,非资方(买方)的财富减少了,而宏观经济的利润不变,财富总量不变。
因此,非资方(主要是劳动者和普通百姓)想扩大消费就会越来越难,越来越不可能。因为他们的财富在消费后越来越少,当然消费的动力就没有了。
于是,消费低迷就愈演愈烈。
那么,经济周期是下滑的,急需利润,急需减少储蓄财富去扮演利润的角色,而普通百姓的储蓄在消费后越来越少,无力增加消费,越来越捂紧荷包,继而造成资方盈利困难,也不再投资,同样把资金放在银行里不拿出来,这该怎么办呢?
方法就是强行刺激经济,由政府出面去扩大投资和消费,拿出储蓄财富强行制造“利润”。
此时的心态是,没有利润也得制造利润,哪怕是“假利润”也得制造。财富没有新增,就要把储蓄财富逼出来,注入市场,伪造成宏观经济有利润增长的假象。
拿出储蓄财富的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1、降息降准。通过降低利息压低存款收益,促使储蓄财富流出,去投资或消费。或者,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使银行有更多的钱可以用于放贷,使储蓄财富流出。
2、扩大债务经济的规模,尤其是政府债的规模,把储蓄财富借出来,投入市场,增加市场里的利润。
3、无锚印钞,制造通货膨胀,让原有货币全部贬值,包括银行储蓄。贬值部分被转移到新增货币中,经政府投资、贷款、财政支出等方式进入市场,增加市场里的财富,形成利润。这种方法往往是政府陷入债务泥潭后的一种被动解决办法。印钱还债,再印钱继续刺激经济。
由于这些方法都没有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只是把储蓄财富腾挪入市场,增加了市场里的财富量,形成了“假利润”,而社会财富总量没有增加,所以它只能带来短期的经济复苏,很难有长久的稳定增长。于是后续就是消费的进一步下滑,越刺激,越下滑,进一退二,震荡下行。
这是市场经济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资方占据分配优势的结果。
社会财富总量不变,经济刺激手段只是做了财富从储蓄到市场的转移,那么经济循环加快了。一旦储蓄财富被转入市场,就依据市场规则进行分配,就有利于资方。所以,越是刺激经济,拿出储蓄财富,就越是造成财富从非资方(劳动者和普通百姓)向资方转移的结果。
于是,经济刺激行为成了加剧贫富分化的行为,成了对非资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过程。
后面,非资方财富减少,消费低迷,产能过剩,资方被迫减薪裁员,又造成消费低迷,产能过剩,减薪裁员,形成恶性循环,最后逐渐使经济恶化,连带中产阶级开始消失,大量中小企业倒闭,资方破产。一轮一轮的刺激经济成了害人又害己的行为。
到这里,人们就看清了“刺激经济”对经济没有好处,反而有害的问题。
那么,人们不禁要深入想一想,为什么经济必须有利润才能良好运行?为什么没有利润,利润为零的时候,经济就不能稳定良好地运行,不能保持在历史最好水平上稳定运行呢?
再进一步思考,就是当前的人类经济为什么被利润绑架,明明蛋糕很难做大了,经济规律无法抗拒,为什么非要去钻牛角尖,走死胡同,撞南墙,想无中生有地制造“假利润”来自欺欺人,害人害己呢?
原因是,私营经济、市场经济模式本身就是“永恒追逐利润”的。它始终把“利润”放在首要位置。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经济运行进入哪个周期,它追逐利润的本性都是不改变,也不接受约束的。
于是,当经济进入增速下滑的周期后,这样的经济模式就开始了“非理性的逐利”,主要表现就是“减薪裁员”和“逆势增发货币”。
“减薪裁员”使资方短时盈利,但同时造成劳动者消费力的下滑,后续就造成产能过剩。但是,资方为了盈利是不管这些的。因为劳动者财富减少和失业后,直接恶果并不是原企业承担的,而是社会整体承担的。于是,当越来越多的资方为了盈利开始减薪裁员后,这个由社会承担的恶果就以回旋镖的方式报复每一个资方。
“逆势增发货币”也是类似的效果。利润越少,货币供给越大。不断制造货币贬值,掏出储蓄财富,放入市场,按照“资本依据”进行差异化分配,使财富向资方单边集中。结果,非资方消费恶化,经济循环坏死,整个经济变得困难,资方也同样受害。
这就是不顾经济现实,一意孤行地追逐利润,非理性地争夺财富,不惜采取反智的经济刺激手段,抢夺储蓄财富,进行不公平的分配,最后适得其反,害人害己。
如此一来,这种刺激经济的思维是否错了呢?这种刺激经济的行为是否失当呢?
【补充内容】
刺激经济的行为不是不可以有,但是目标应该是让宏观经济有“新增财富”,而不是对储蓄财富,对存量财富,进行零和博弈,并且以劳动者吃亏为目标。
劳动者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主力。劳动者的财富减少了,消费就低迷,产销失衡之后,经济循环就垮了。
因此,经济刺激的措施主要应该放在“科技创新”上,而不是放在刺激消费上,不是放在怎么掏出储蓄财富上。
消费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们消费多少,应该由他们自己的财富数量来决定,由他们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而不是被宏观经济的逐利目标压迫进行“强制消费”。不消费,政府就降息降准,就发债借钱,就无锚印钞……强迫或代替人们去花钱,去扩大投资,扩大消费。这是不对的。
因为,政府一边代替人们花钱,一边又不改变分配规则,这等于对储蓄财富、存量财富进行差异化分配。而贫富分化的扩大恰恰阉割了经济的活力。表现就是普通百姓失去消费力,造成产能过剩和经济循环坏死。
哪怕直接发钱给非资方,只要政府不能对商品价格进行有效控制,出现了“价格涨幅”大于“收入增幅”的现象,那么发钱刺激消费的行为就是一个给非资方“捂嘴喂药”的行为。一定给你发钱,说是为你好,但是转头就涨价,涨出“新三座大山”来,让普通人的生活压力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更采取一些特殊安排,不把涨幅剧烈的商品纳入价格统计范畴,比如房屋价格,制造价格平稳的假象,愚弄百姓。最后只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害人害己了。
另外,发钱之后不能有效控制“内卷”和裁员,也等于是无效和反效果。
因为“内卷”就是加班加点不加薪,等于变相降低“劳动力价格”,即减薪。而内卷又可以使资方减少雇佣劳动的数量,所以等于“裁员”。劳动者通过内卷被间接裁员,又叠加直接裁员,比如中年失业现象,以及青年难就业等问题,最后都让发钱刺激消费的效果被抵消了。工资是涨了,但是它让资方盈利难度加大,资方就裁员,减少雇佣劳动了。最后还是没有解决消费低迷问题,而是加重了消费的低迷。
这就是不对底层分配规则进行调整,不改变以“资本”作为主要依据的分配规则,不在一次分配中解决问题,总想在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分配中打补丁,不停地裱糊,最后就会糊不住,整个垮塌下来。
总之,良好的经济运转要在“有利润”时能健康运行,在“没利润”时也能健康运行。毕竟,利润下滑只是财富“增量”减少,不是财富“总量”减少,生产生活完全有条件保持在最好水平上,不发生危机,不造成循环的恶化。
如果利润减少,经济就无法维持健康稳定,这就是不了解经济规律,不会运作经济的表现。毕竟,科技没倒退,自然资源也可以供给,生产力水平足够支撑现有人口和良好的人口结构,没道理在这种条件下把经济搞成了衰退,搞出经济危机来。
参考文章:
202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