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审美关键词,是“审美倒退”?
年底了,网友们发现2024年有两个关键词。
就是经济下行与审美倒退。
这两个词经常出现在各种短视频或内容里。
难道,审美真的倒退了?
01
经济下行,审美也下行?
大家现在似乎没那么爱消费了。
之前是每到购物节就要“买买买”“剁手”,如今更讲究“细水长流”,按需消费,货比三家。
在日常购物中,大家的消费也越来越理性、注重性价比。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拼门”信徒,从质疑拼多多,偶尔拼多多,到次次拼多多。
从前觉得拼多多东西丑、假货多、页面内容粗糙草率。
现在变成了“拼多多不嫌我穷,我也不嫌拼多多丑”。
从前资本热衷于收割年轻人,可如今年轻人也开始反资本了。
再联系到大家“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的生存现状,有人说,中国和日本一样,也进入了“低欲望社会”。
和日本一样,中国人也从前阵子的热衷奢侈品,转向了热衷二奢、高仿,再进一步转向保守消费。
而我们的审美变得越来越单一化、私人化。
手机比我们本人更懂我们的喜好。
如果你喜欢性冷淡风,各大购物软件的推送上,从服装饰品到家居摆件,都是一样的简约风格,色系也是清一色的黑白灰+莫兰迪。
换季买衣服,打开各大软件,看到的几乎都是当季的流行风格,让人既眼花缭乱,又觉得别无选择。
从今年夏天的多巴胺风、BM风、美式复古运动风,到秋季的美拉德风、山系越野风……
我们赶了无数流行,收获了一堆季节限量单品。
在互联网和媒体营销下,主流审美开始被重塑。
为什么审美倒退会和经济下行扯上关系呢?
02
低欲望社会的消费观,影响审美?
为什么资本能收割那么多年轻人?
因为年轻人爱过度消费、冲动决策,对新事物接受度也更高。
资本就利用这些特点,吸引好奇的年轻人“入坑”,进而持续消费或升级消费,实现长期盈利。
相较之下,其他年龄段面临的压力更多,花钱时考虑更多,自然也就更谨慎,不会轻易被诱惑。
但为什么现在资本也割不动年轻人了?
最主要原因是“没钱”。
大多数大学生都没有固定的收入,靠父母给生活费,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资历尚浅,收入也不高。
在不乐观的经济形势下,少花冤枉钱才是明智之举。
消费的变化也反映出年轻人越来越追求实用主义,变得务实了。
对年轻人来说,买军大衣、买各种平替,既实用又有个性,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年轻人“消费降级”,也不意味着不再追求美和生活品质了,而是因为他们开始对消费主义进行反思。
资本过去惯用的成套收割、创造伪需求、打造价格鄙视链、搞信息渗透等套路,正在被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甩在身后。
躺平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的消费。
仅两三年的时间,“躺平主义”就从社会底层蔓延到了社会中层。
根据网友定义,“躺平主义”就是不买车、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娃、不消费,维持生存最低标准,拒绝成为他人赚钱的机器和被剥削的奴隶。
在这种情况下,反资本的情绪自然也愈发强烈了。
其次,就是“审美茧房”。
在“信息茧房”效应下,大家只能接收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异质信息被阻挡在外。
人们逐渐沉浸在由个性化信息需求为主导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带来的满足感中。
思想趋于简单,视野愈加狭隘,知识面萎缩,认知固化,信息结构失衡,丧失个人判断能力和对外界的真实了解。
“信息茧房”的出现也令互联网上优质内容减少,群体极化现象严重。
一个东西火了,大家就群起效仿。很多恶俗内容因此拥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度,与之对应的,是优质内容的流失。
重复观念性内容的推荐,会强化用户对于某种意见的认知,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信息茧房”也会导致人们无法接受不同意见,固步自封,成为“单向度的人”。
他们也就接受不了网红审美或大众审美外的事物。
03
未来会好吗?
在日本的“低欲望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转向了简约化和本土化。
中国人的消费渐渐也开始呈现出这两种趋势。
简约化指的是购买产品时注重实用性、功能性和性价比。
这使得一大批主打性价比的产品和“低价良品”的品牌趁机崛起。
优衣库就是典型代表。
在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服装行业到冲击最大,但优衣库却靠低廉的价格和标准化的质量实现了逆势增长。
本土化则是更倾向于买本地传统的产品和服务。
在政府支持和自身努力的双重作用下,国货企业乘上了快速发展的东风。
尽管在低欲望社会中,消费会更理性、务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不愿意买东西了。
相反,消费者会更注重通过消费来提升自我价值和生活质量。
在日本,由于老龄人口迅速增加,老年人的积蓄也多,银发经济、养老产业很快成了热门。
晚婚晚育、生育率降低,也带来了单身经济的热潮。
目前中国也已经开始出现这两种情况。
消费,早已不仅仅是单纯地买买买。
在庞大的消费市场背后,是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博弈,是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也是审美的进步与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