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素抱之志
1919年12月9日,聂荣臻和同伴们乘法国邮轮“司芬克司号”,从上海杨树浦码头启程,前往法国。万里远行,聂荣臻经受了精神和体力上的磨炼。1920年1月14日抵达马赛港。聂荣臻被分到蒙塔尔纪中学学习法文。在这里,他认识了蔡和森、蔡畅、向警予、陈毅等人。不久,因蒙塔尔纪中国学生太多,聂荣臻被转到法国北方的德洛,继续补习法文。生活在法国学生群里,逼着他必须很快掌握法语。他买了个小镜子,随身携带,经常面对小镜,读法文、讲法语、观察自己的发音口型。不到半年,法语水平就有了很大提高,开始学习数理化。当年秋,进了胡乃尔中学。这年底,积蓄将尽,他便去工厂做工,挣了钱再学习。
当时法国缺少劳动力,找工作比较容易。报纸上每天都有招工的广告,只要去封信,得到回信后,经过考试合格即可去做工。聂荣臻当过汽车轮胎检验工、钳工、车工、炼焦工等。无论读书还是做工,他都是在附近租间房子,几个人挤在一起,自己做饭,条件艰苦。
1921年,聂荣臻的生活出现了大的转折,现实斗争使他毅然投入到3次学生运动中去。
半年多时间里,聂荣臻参加了3次大的斗争。他看到了学友们为国家民族利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受了极大的痛苦。在斗争中,他思索着:祖国的前途何在?出路何在?进占“里大”斗争的失败,对勤工俭学生冲击很大,有些人相继申请回国。而聂荣臻则在1921年12月8日的家信中宣告:“学不成,死不归”。他于1921年11月底离开法国,前往比利时,进入沙洛瓦劳动大学补习班。沙洛瓦大学设有工程、机械、化学等课程。他于1922年暑期考入该校化学工程系。
沙洛瓦大学校园宽阔,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又有学生宿舍,再不用为住房而忧虑了。但聂荣臻却不能潜心读书。因为他正在经历着世界观的转变。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西欧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出现了热潮,在中国国内,一批先进人物也积极传播马列主义,促成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际国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各派代表人物也纷纷登场,竭力宣传各自的观点和主张。这就形成了各种社会思潮相互冲击、各种观点相互争鸣的纷纭局面。而这时的法国,马克思主义十分流行,出版的书籍和刊物很多。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还有各种思潮,相互展开着激烈的争论。10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差不多都被卷进去了。他们不是拥护这个党派,就是拥护那个党派,像国家主义派、无政府主义派,社会民主党、国民党,还有共产党。留学生们一面做工、学习,一面参加各种活动。在各种思潮冲击面前,聂荣臻对“实业救国”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他反复思索究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出国以来,他遇到的问题很多,思想经常处在矛盾中,觉得一切都同原来的设想不一样。他就怀着这种矛盾的思绪,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ABC》等著作,还经常阅读从国内传到欧洲的《向导》等刊物。《向导》把传播马列主义同分析研究中国问题结合了起来,对聂荣臻启发很大。经过反复的学习思考,终于他在思想上发生了飞跃,多年来目睹封建社会的腐败,军阀统治的残暴,帝国主义给殖民地和附属国造成的贫穷落后等等大量感性认识,上升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识。他感到,出国勤工俭学时所抱的那种“实业救国”的愿望,是非常不现实的。中国的经济命脉和工业系统几乎都被帝国主义和它们的走狗所控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十分软弱,要发展民族工业,不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权,只能是一种幻想,科学技术学得再好,即使是成为工程师,回国以后又有什么用呢?
从亲身经历的斗争实践中,从马克思、列宁的学说中,聂荣臻终于认识到,要想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使四万万同胞都能有衣有食,只有建立劳工专政,实行社会主义。1922年6月3日他给父母亲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不得手谕久矣,海外游子,悬念何如?又闻川战复起,兵自增,而匪复猖!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尸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之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这封信中所体现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成为聂荣臻世界观转变的起点,由“实业救国论”者变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革命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