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体制内越来越忙,压力也很大?

知乎上有个网友说,之前单位一个领导曾经和他说过,90年代他在单位当处长的时候,单位里的人只有现在的七分之一,现在1个局10几个人、20几个人干的业务,那时候就只有2个人干。

那时候办一个文件,分管副部长直接找他这个处长,告诉他具体的意见,然后他就拟文,写好后直接给分管副部长。副部长看看没什么大问题,他就交给单位里的打字员打出来,机要送走。

整个业务就这样办完了,一套流程下来全部只涉及3个人,总共1个小时就搞定了。

现在单位人数膨胀到了90年代的7倍,内设机构也增加了3、4倍。然而现在要办一个最简单的征求意见的文件,走程序要经过10来个人的手,10来道程序,才到具体办文的人手里。期间如果有一个环节需要修改,都要重新走一遍由下至上的程序。

并且,​就算这些流程非简单,但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所以经常会出现有的流程决定权的关键人、关键领导不在岗位,就一直等着,最终卡在那里的情况。原本1个小时搞定的事情,现在1个星期也未必搞得定了。每个流程上的人,都被反反复复的修改搞得精疲力竭。

现在的体制内上上下下都是这么操作的,那能不越来越忙,能不压力大吗?

500

还有网友表示,体制内经常会搞“回头看”,这些年各种各样的巡视、巡察、审计、督查等越来越多,查出的大小问题业越来越多。查出问题后那就要整改,这都无可厚非,问题查出来了整改好,这事情就这么完了。

但问题是,现在体制内整改一次还不够,有些问题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也已经整改了很长时间了,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换了,突然间就要再“回头看”,开始“翻旧账”。

该网友还表示,这种操作背后其实反映出了一件事,那就是上级对下级的极端不信任。

500

也有人觉得现在体制内的内耗非常严重,每个单位投入到内耗的经历都在80%以上,真正干核心业务的工作精力不到20%。一些领导为了造政绩,总喜欢折腾些有的没的,硬造一些亮点、特色,一拍脑袋一句话就让下面的人跑个一年半载。

500

不知道社区里有没有还在体制内的小伙伴,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