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没落时代的最后裱糊匠

默克尔,欧洲没落时代的最后裱糊匠

默克尔维持不住欧洲的平衡位置,尽管她尽了最大努力,但她只是把欧洲的下落的帷布缓延了几年。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美俄矛盾无法缓解,而双方默契地把矛盾焦点安到了欧洲身上!

能看到这点的欧洲政治家们,就会以柔和身段去协调对美俄的关系。看不到这点的,就会在更强势的一方,美的怂恿安排支持下,而被动成为美俄双方默契合作操控下的受害地。更妙的是,还要让欧洲人以为,他们是在正确的方向上。

默克尔在这三者之间裱糊着,既不能告诉欧洲人实情,否则会下台,又要在其中不断应对调节着美俄双方的出招力度。当她退休后,后继者都只能处于某一方面,要么如马克龙,空喊而无实施能力,如冯妇,甘心成为美的打手,如舒尔茨,全没方向的惶然者,如欧尔班,聚力于本国不合作欧盟事务的叛逆者。

然而,根本性的美俄矛盾始终在压着,无法缓解,重点在何时发作?转嫁到何人头上?当默克尔不被德国人欧洲人理解后,她退出了。欧洲就无人来为欧洲裱糊窗口面了。美俄看到了时机,双方默契地同时出手,俄出兵乌克兰,美炸了北溪管道。并且,不会让战争短期停下的。

在这时候,欧洲才看到了自己所处的危险,在这个背景下,就能理解这次欧盟对中国电车关税的强硬,欧洲人想转嫁到东大头上。

其实,默克尔当初所处的局势,有无解呢?有解的,如果仅仅在美欧俄之间无解。但是,带领欧洲朝向东大后,就能缓解一些美俄加在欧洲身上的注意力,她也是这样做的。正如特总任期内,开启了对东大的贸易大战,默退下后,拜登还是觉得欧洲好啃些,马上撤出阿富汗,挑起乌克兰事端,逼出俄乌战,拜登成功了。

但是,默克尔所做的,不被浅薄傲慢的欧洲人所理解,不知来龙去脉,所以,默克尔成了欧洲最后的裱糊匠!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26
最热 最早 最新

  • 弘远123 作者
    时过境迁,这么简单的,时过,境迁,主要矛盾转化,以前的定结论要与时俱进,
    —————————————————
    这个主要矛盾是怎么转化的,有么有人知道?有没有人说得清楚?能说清楚,你就有了慧眼,基本上能看清楚世间事了。
  • 弘远123 作者
    全部楼层
    又起风了
    你说的是道家所言,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但是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你直接把后面那句话否定了。
    潮声儿吼,涛声儿唱,
    浪花儿飞,风帆儿扬。
  • 全部楼层
    弘远123 作者
    时过境迁,这么简单的,时过,境迁,主要矛盾转化,以前的定结论要与时俱进,我就不与你糊搅了,bye
    你说的是道家所言,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但是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你直接把后面那句话否定了。
  • 弘远123 作者
    全部楼层
    又起风了
    我得出人群行为不可知的结论,我说过这话了吗?
    --- 如果你认为人群行为是可知的,那怎么能得出所谓新方法研究出来的结论依然是会被否定的这样的话出来。又可知,又不能被研究出来,这个逻辑通吗。😀
    时过境迁,这么简单的,时过,境迁,主要矛盾转化,以前的定结论要与时俱进,我就不与你糊搅了,bye
  • 全部楼层
    弘远123 作者
    西方也有类似的: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家”。
    维特根斯坦的名言:语言的界限即是世界的界限。
    “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西方哲学是在一层平面里面转圈圈,简称盲人摸象。现在需要对社会进行立体研究,西方哲学没有入门。
  • 全部楼层
    弘远123 作者
    西方也有类似的: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家”。
    维特根斯坦的名言:语言的界限即是世界的界限。
    “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就知道你是掉进西方哲学的坑里了,不否定自己就爬 不出来,但是否定自己,😀,前面已经说过了。
  • 弘远123 作者
    你把不能有定结论归为不知道该怎么研究,是对测不准原理的完全无知,是哲学的原则性错误
    ----   这个是你的立论依据,你把人与微观粒子相提并论,同时得出人群行为不可知的结论,你觉得这个结论合适吗?革命成功是没有理论指导的?是瞎猫碰到死耗子?犹太人是怎么控制美国社会的?这些都是表明社会运行是可知的,只是研究方法还没弄明白而已。你到好,一句测不准就把自己也否定了,还说出井底之蛙这样的话语,遗憾。再见。
    ——————————————
    这段没看到,我是用的手机。
    我得出人群行为不可知的结论,我说过这话了吗?你去找找,我哪里说的,找出来!
    你不能把你对我的话的理解——————认为是我说的意思!!!!!为什么禅宗要止语?就是这意思,通过语言这个工具,就会发生相互的扭曲理解。所以,禅不语。
    同样的,你前面对的话的理解也有扭曲,比如永动机那段————我意思是:物理上已证明不可能不存在的,你却要可能的觉得,那是别人的方法不对。我拿永动机的举例,是来比喻你所谓的:社会学里的研究是别人的方法不行不对的说辞是错的!但你没读懂,却在物理的永动上去理解了。

    什么时候,你理解的了:别人说的,可能不是你听到后理解的意思。那时,你就开悟。
    我得出人群行为不可知的结论,我说过这话了吗?
    --- 如果你认为人群行为是可知的,那怎么能得出所谓新方法研究出来的结论依然是会被否定的这样的话出来。又可知,又不能被研究出来,这个逻辑通吗。😀
  • 弘远123 作者
    其实你可以看看自己这句话是不是陷入了我执。
    ——————————
    你觉得你在社会学的研究上有超过别人的特别的发现,我可没有这个执。
    你理解的我的执,是我一次次否定你话的执。
    我把你的逻辑推理一下吧。你认为没有人能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特别的发现,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到顶了,所以有人说有特别发现的都是错的,因此你一直认为所谓新方法研究出来的结论依然是会被否定的,不可能有人会会有新的被证实的发现,这是不是不可知论。😀。当然,我希望你能说出社会科学研究还没有到顶,但是肯定不会被人发现这样的话出来。其它嘛就不要往禅宗、道家上面扯了吧。😀
  • 弘远123 作者
    “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
    漏字了:凡是可以说得清的东西
  • 弘远123 作者
    弘远123 作者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社会学主体客体的相互再反馈,禅宗的止语,性质上是一样的。
    西方也有类似的: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家”。
    维特根斯坦的名言:语言的界限即是世界的界限。
    “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 弘远123 作者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社会学主体客体的相互再反馈,禅宗的止语,性质上是一样的。
  • 弘远123 作者
    其实你可以看看自己这句话是不是陷入了我执。
    ——————————
    你觉得你在社会学的研究上有超过别人的特别的发现,我可没有这个执。
    你理解的我的执,是我一次次否定你话的执。
  • 弘远123 作者
    你把不能有定结论归为不知道该怎么研究,是对测不准原理的完全无知,是哲学的原则性错误
    ----   这个是你的立论依据,你把人与微观粒子相提并论,同时得出人群行为不可知的结论,你觉得这个结论合适吗?革命成功是没有理论指导的?是瞎猫碰到死耗子?犹太人是怎么控制美国社会的?这些都是表明社会运行是可知的,只是研究方法还没弄明白而已。你到好,一句测不准就把自己也否定了,还说出井底之蛙这样的话语,遗憾。再见。
    ——————————————
    这段没看到,我是用的手机。
    我得出人群行为不可知的结论,我说过这话了吗?你去找找,我哪里说的,找出来!
    你不能把你对我的话的理解——————认为是我说的意思!!!!!为什么禅宗要止语?就是这意思,通过语言这个工具,就会发生相互的扭曲理解。所以,禅不语。
    同样的,你前面对的话的理解也有扭曲,比如永动机那段————我意思是:物理上已证明不可能不存在的,你却要可能的觉得,那是别人的方法不对。我拿永动机的举例,是来比喻你所谓的:社会学里的研究是别人的方法不行不对的说辞是错的!但你没读懂,却在物理的永动上去理解了。

    什么时候,你理解的了:别人说的,可能不是你听到后理解的意思。那时,你就开悟。
  • 全部楼层
    弘远123 作者
    我说的是研究的定论结论是会被否定的,不是说不能不可研究的!!
    其实你可以看看自己这句话是不是陷入了我执。
  • 弘远123 作者
    我说的东西超出了你现在的知识体系,所以你有这些观点都很正常,但是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没有一点价值,这个也是现在社会科学研究体系没有能力应用于实际需求的原因。
    ——————————————
    这就是你的“执”
  • 弘远123 作者
    辩证逻辑:承认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转化。————————————————
    在社会学里,当你作出什么判断时,对方或其他方,会根据你的判断来调整,来做出新的判断,而同样的,你也是会再根据对方他方的新判断来做出新的调整。这就是不能有定论的原因!那如果问,那不是不可知了么,也不对,因为有大势,在大势发起时,有合力,这就是可知的(比如二战痛打日德就是联军的合力更多)。另外,在一段时空范围内,双方或多方的变化是能大概知的,因时空片段的有限性,这就是世间有为法的片段性,所以不能留恋,不能执着,时过境迁!
    我说的东西超出了你现在的知识体系,所以你有这些观点都很正常,但是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没有一点价值,这个也是现在社会科学研究体系没有能力应用于实际需求的原因。
  • 弘远123 作者
    辩证逻辑:承认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转化。————————————————
    在社会学里,当你作出什么判断时,对方或其他方,会根据你的判断来调整,来做出新的判断,而同样的,你也是会再根据对方他方的新判断来做出新的调整。这就是不能有定论的原因!那如果问,那不是不可知了么,也不对,因为有大势,在大势发起时,有合力,这就是可知的(比如二战痛打日德就是联军的合力更多)。另外,在一段时空范围内,双方或多方的变化是能大概知的,因时空片段的有限性,这就是世间有为法的片段性,所以不能留恋,不能执着,时过境迁!
  • 弘远123 作者
    再回到武则天造的这个字“曌”,当你认知时,你要按照这个字的法子来,但当你入场时,你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他方都是博弈方,如同教员的论持久战,认知时,除了对中日的认知外,还有对美国苏联的判断,才能看清大势,但是入场参战时,能用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八路,除了日军,还要同时面对蒋军苏联美国的变化。
  • 弘远123 作者
    一会儿是,。。。一会儿又是。。。
    ————————————————对矛盾的看法:
    形式逻辑:遵循矛盾律,认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可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例如,不能既说一个物体是“圆的”,又说它是“方的”(在同一条件和同一意义下)。形式逻辑假定条件不变,在相对静态的条件下研究问题,避免出现逻辑矛盾。
    辩证逻辑:承认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转化。辩证逻辑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事物的性质和表现会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个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例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在不同阶段可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辩证逻辑会关注这种变化和矛盾的转化条件。
  • 弘远123 作者
    soufayu
    这是中国人的逻辑,不是欧洲的逻辑。
    是中国人的逻辑啊,是不是欧洲人的逻辑啊,
    这是辩证逻辑,不是数理逻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