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钱学森先生的短视频,他讲自己一生中有三大得意事,第一件就是他入党了

【本文由“张广才”推荐,来自《《上甘岭》这剧,我参与的策划工作,只强调一点,要突出志愿军是一支革命军队》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以下是去年写的一篇关于电影“上甘岭”的几句感想,观网居然发不出来,试试。

还是一样的味道:港资背景,香港导演,大场面,很写实,也许会有一二设计巧妙“惊心动魄”的英雄情节,也许有高“京”值的“孤胆英雄”形象,但是注定的独缺她,让一切都狗血、虚幻和不真实。

她是谁?是我们的党——包括党员和他们的信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共产党这个意涵在娱乐生活里变成某种禁忌,除非是专有的“主旋律”叙事片,否则谈“党”色变,某种程度上仿佛坐实了不怀好意的外媒们所谓的不民主不自由的刻板印象,而党员身份似乎也游离于我们的世情之外,真是莫可名状的古怪。

有一部本人很不喜欢的美国片“血战钢锯岭”,充斥着基督教的说教,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准确传达出了美国主流认可的宗教和哲学内涵。而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的最可爱的人们,是依靠什么打赢一场场战役,最后让骄狂之敌不得不签下和约的呢?是原始的疯狂、被洗脑后的执念、肤浅的仇恨,还是仅仅历史文化情结的汇集?在电视剧“能文能武李延年”里面有过一些探索,引入了家国情怀,引入了朴素的爱憎,以及对亲人的承诺和责任,但是“党”在哪里?是什么让不堪一击的国民党降兵也能在异国他乡奋勇杀敌?是什么让数十上百万的大军拥有高度的纪律性和最令人动容的牺牲精神?哪里是中国共产党员的“钢锯岭”?

网上有个钱学森先生的短视频,他讲自己一生中有三大得意事,第一件就是他入党了。“入党”在我们今天人看来或许不过是晋身之阶,某些时候甚至有些羞赧说不出口颇上不得台面,但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不管你是饱学之士或是大字不识一箩筐,真的就是光荣之所在,换个说法,那就是“信仰”,代表的是希望、热望、渴望乃至不可即之仰望——这才是毛教员孤心苦诣的教化之所在,非此,你根本读不懂那些冰雪雕塑里的战士们的平实留言为何感人至深。

事实上这种信仰一直传承着,哪怕表面有些被庸俗化,依然很容易在汶川,在雅安,在三年疫情防控,以及重庆山火的扑灭现场被感受到,但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有意无意的回避里,尤其资本色彩浓厚的港台包装下,反而模糊不堪了。

从智取威虎山,到平津湖,到水门桥,或者以后还有奇袭白虎团,董成瑞黄继光血战松骨峰等等,哪怕烟花再耀眼,鲜血再真实,枪炮再震撼,立不起“党”和“党员”形象,终究只是枉然。把我们的真实历史爆米花化,这不是“礼仪之大”,不过是蝇营狗苟的图利又一则而已。

细思当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