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纳国产化率当年比国产品牌还高很多,是国产轿车发展的基础

【本文由“大水风”推荐,来自《深圳的发展水平和上海还是有差距的》评论区,标题为大水风添加】

  • 钱塘潮
  • 实际上上海在90年代就已经没落了,老的产业跟不上了,之所以起来了,实际上是90年代浦东新区,搞了一个外资桥头堡,引进来的外资发挥了当年上海人租界给洋人带路的特点,可口可乐,宝洁这些公司,实际上进来之后把民族的饮料和日化品牌都打垮了,内地不知道丢了多少就业,但是那些可以进入上海外资总部的人就赚了,90年代就是几万工资,上海汽车拿着一个80年代德国就淘汰的桑塔纳,在国内装高档,也不知道骗了多少,到了2010年左右洋人赚了三十年的钱才国产化。

    如果始终是这样的发展,上海只能是重复旧中国那种租界繁荣全国受害的故事。所以产业升级来说,不管是互联网产业。光伏产业,IT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车行业,上海全部都吃亏了。拼多多本来是杭州搞起来的,拉到上海去了,其实只能这样发展。我读大学的时候,浙大排名和复旦交大一样但是心里觉得不如上海,就是上海就业要更好,但是现在浙大已经跟复旦交大基本拉平了,就是发展因素。

    90年代其实没有必要为了恢复一个上海租界时期的东方之珠地位,去集中资源发展上海,这个后遗症现在都没有消失。

不懂装懂,桑塔纳国产化率当年比国产品牌还高很多,是国产轿车发展的基础。现在C919也是这个做法。

​“桑塔纳国产化”成了上汽大众的首要任务。随后,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并设立“桑塔纳项目国产化基金”,动员全国100多家企业加入。并且实行市场竞争机制,即桑塔纳零部件的35%由上汽大众自己解决,主要是发动机、车身等,其余65%由其他协作厂生产配套,比谁的质量好、成本低、价格有竞争力。  经过各方不懈努力,1990年桑塔纳国产化率上升到60.09%,1991年达到了70%。而自1996年开始,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达到了90%,关键零部件如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三大总成和前后桥总成相继实现国产化,并在嘉定带动形成了采埃孚、舍弗勒、延峰等300多家零部件企业集群。

因为这个是回答,所以写的相当简单,既然荣幸的被选为主题,那补充一些知识。

重点就是为啥桑塔纳的国产化率提高这件事对国产轿车发展很重要。因为汽车生产是人类最复杂的流水线产品,有1万多个零部件。也就是说现代汽车生产线需要把那么多来自自己或他家的零部件组装成汽车。那么如何保证每个零部件能合规合格不影响整个流水线生产就是生产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保证,只能是通过各种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标准,运输标准,装配标准等等来保证。而刚引进桑塔纳时中国汽车行业有这种能力吗?是没有的。通过桑塔纳零部件国产化,汽车零部件工厂把标准化生产的漏洞补上了,既然能按标准给桑塔纳生产零部件,那给其他工厂还有问题吗?经过了这个阶段有了这个生产基础,国产品牌汽车才有机会把装成一部全国产零部件的国产品牌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