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志愿军-2存亡之战》文革“三突出”突出李想◆刘本新
电影《志愿军-2 存亡之战》假,文革“三突出”突出李想◆刘本新
电影《志愿军-2存亡之战》假,编剧胡扯,电影的军事顾问也不称职。
电影说到底就是一位营教导员李想在打仗,也还有他的父亲李默尹、妹妹李晓。这三个人物很明显抄袭《英雄儿女》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王芳,老工人王富标、王成。
李晓她是1927年出生的。1927年李默尹在上海做地下斗争,他和妻子被国民党抓捕,夫妻走上刑场,妻子牺牲了,敌人的子弹没有打倒李默尹,李默尹却在刑场上逃生成功。把女儿送给一家比较富富裕的好人家。李默尹遇到了不懂行刑的敌人,开枪打倒站在墙前的革命者,没有检查行刑结果,更不会上来给李默尹补枪。
——假。
《英雄儿女》。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的女儿王芳也是1927年出生。老王也是在上海做地下斗争,妻子牺牲了,他又被敌人逮捕,王芳由上海工人王富标收养。老王在被敌人从上海押送苏州的路上,由我方营救成功。王富标有个儿子叫王成,保护着王芳长大,王家对王芳的身世深深保密。
王成王芳都上了朝鲜战场,王成牺牲,王芳继续战斗。祖国慰问团到了这支部队,观摩一次进攻作战。王富标意外和王文清相遇,王富标对王芳说出王芳的身世。王富标与王文清相会,是一个团圆。王文清与王芳18年后团圆。
《团圆》这样的小说也只有是巴金写的出,改编成剧本维护原著。看《英雄儿女》就是一个没有疑问的真实故事。
抗美援朝开始,李默尹的大儿子李想已经是一位营教导员,政工干部,政工干部当然做军事指挥,但是只要营长在,教导员就是和营长在一起,遇事商量,指挥还是营长。影片里没有中心英雄人物。
先来看1952年的战争经典《南征北战》,也是写了第一团第一营,主要突出第一连。但电影也展示了我们的大部队凤凰山消灭敌人5万多。电影解释了部分毛泽东军事思想。
营长、教导员各有特色。在大沙河阻击战、摩天岭阻击战中,全是高营长指挥。
到了将军庙进攻转防御战中,教导员和第1连指导员,站出来高声进行战场政治鼓动,教导员喊:“共产党员们……党考验我的时候到了,坚决守住阵地,把敌人钉死在这里,同志们,立功的时候到了!”
教导员和营长一直在一起,遇到情况可以及时商量,高营长脖子负伤,他说:“坚决阻击敌人,快打信号弹,联络大部队。”
教导员说:“好……”一下子就冲出去,指挥部队,并对敌人反冲击,把敌人压下去了。
真实地反映了我军的真实情况,也歌颂了政工干部。
师长与政委,也是这样配合。师长有了想法,征求政委意见,政委说出自己的建议,积极支持师长指挥。
政委:“南路这个敌人很狡猾,他不走大路。”
师长:“我们要派一支部队阻击这个敌人。”
政委:“你准备要哪个部队上?”
师长:“我给他准备了一个老对手,你看我们把一团一营拉上去。”
政委:“好,一营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就这样办。”
《志愿军-2存亡之战》整个电影翻来覆去就是一营在打仗。
按理说,第1营有营长、教导员、副营长、参谋长。按照我军历史传统,营长负责军事,负有军事指挥权,即便分兵二路,也有营长与副营长各负责一路指挥,不是特别情况教导员不负责直接的军事指挥。
当然了,营长在军事上拿出主意,只要情况允许,会征求教导员的意见,营长参照教导员的意见来下决心。或者二人商量后,由营长拍板。
教导员有很多战时政治工作要做,在政治工作上教导员为主,比如发挥党团员的战斗模范作用,鼓舞士气,巩固自己,维护战场纪律,预防策反、投敌、自伤,弹药供应、后勤与伤员工作等等。
当战情需要时,教导员也能指挥。再就是营长牺牲了,副营长、参谋长都牺牲了,教导员要独立指挥。
李想咋咋呼呼带着打了大半天,营长才牺牲。这就给李想成为中心英雄带来了不合制度的话柄。
军事顾问不懂吗?
电影要突出李想这个中心英雄人物,其他不管了。
“三突出”是“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倡导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文艺创作模式。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即中心人物来”。不要骂江青,就看三突出有没有使用价值。
《志愿军-2存亡之战》如此宏大的投资,反映如此大的战场:
突出第188师的第1营;
突出第1营主要的英雄人物;
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英雄人物——李想。
激战中,李想从笔记本里拿出一朵干花,让大家闻闻香不香,导演不觉得如此镜头被广大观众吐糟吗?
《志愿军-2存亡之战》继承《志愿军-1雄兵出击》,人物中的李默尹是军委的一位参谋,深入一线是为了研究现代战争。他的儿子李想是第188师的一位营长,女儿李晓不服从管理。凭着一股子莽撞和私人感情,要到第一线见到爸爸,因此滞留在188师,就在李想的周围活动。
李默尹在一次攻击曹川水库中,牺牲,找不到尸体。
李想在战斗到最后是,引爆战壕里的大量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
老子、儿子、女儿,一家三口在同一单位。
2024年10月23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