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历史宜粗不宜细?

因为对于很多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来说,如果深究其细节,往往会让观众得出完全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结论。

比如列宁时期的苏俄施行过一段时期的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取得了还不错的效果,缓和了社会矛盾,甚至后世还被其它国家的领导人称赞过,表示“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针对这段历史,左人会告诉你,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和最终取得的良好效果体现了列宁的高瞻远瞩,展现了列宁天才的政治智慧和超凡的政治艺术,是一次对社会发展的有益尝试。

这就是粗。

但如果我们深究其细节,会发现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是苏俄施行的余粮征集制导致俄国农村出现了极为严重的饥荒,遭到残酷掠夺的农民在忍无可忍之下最终被逼反,随后爆发了规模浩大的坦波夫农民大起义,这场起义的烈度和规模如此之大,以至于险些掀翻了布尔什维克对俄罗斯的统治。

进一步细化,我们会发现农民军的发展非常迅速,在极短时间内就接连多次击败红军,并在各地引发群起响应,红军为了对付农民军的反抗,出动了装甲列车,使用了化学武器,搞出了铁壁合围,从清乡到扫荡,把后来岗村宁次在华北用的各种手段都先预演了一遍。

再进一步细化,会发现这场起义最初爆发的过程中,布党扮演了一个近似于美国早八点档儿童动画节目中的小丑式反派的角色,当时红军的征粮队在一个叫做基托洛夫的村子搞征收,他们在拿走了农民们所有的粮食后还不算完,把一个拒绝交出粮食的老人拖到所有村民面前毒打,企图杀鸡儆猴,但此举反而激怒了村民们,村民们奋起反抗,随后起义爆发。

再再进一步细化,会发现这场起义有较大的自发性,各地起义军有相对独立的指挥链,各支起义军之间缺乏协同配合,但他们战斗的英勇又顽强,他们依靠森林地形有效挫败了红军的进攻并发起反击,起义除坦波夫外,一度波及到沃罗涅日、奔萨和萨拉托夫等省的许多地区,并一度把战线推进到距离莫斯科不到400公里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红军动用了装甲列车和化学武器来镇压农民军的原因。

再再再进一步细化,会发现起义失败的原因并非红军的镇压,实际上即使红军已经动用了化学武器和装甲列车,依然未能打垮农民军,农民军并没有遭受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失败,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列宁对这场起义深感威胁,于是宣布率先在坦波夫地区取消余粮征集制,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自行出售农产品,大批起义军认为起义目的已经达到,于是解散回家,此后哪怕是新经济政策被取消后,苏俄在当地的征粮工作都进行的非常谨慎,不敢太过分。

再再再再进一步细化,会发现这场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安东诺夫是社会革命党出身,严格来说也是左人的一支,此人颇有游侠作风,是一个罗宾汉式的人物,在起义爆发前他就率领一支由自己的追随者组成的小队在当地行侠仗义,他们袭击征粮队,刺杀饱受痛恨的契卡分子,夺回农民们被抢走的粮食和牲畜并归还给农民,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在当地广受欢迎,红军围剿他们时,农民给他们通风报信,给他们提供给养,帮他们隐藏伤员。

他深明大义,知道自己不善于军事作战,于是把指挥权交给一个叫图克马科夫的旧帝国职业军官,此人战功卓著,指挥水平高超,为起义的发展和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安东诺夫虽然是起义领袖,但他在作战中服从图克马科夫的指挥,两人通力合作,把起义推向了高潮。

再再再再再进一步细化,会发现安东诺夫领导下的农民军组织严密,并非左人文学中所述的“匪帮”,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政府,自己的议会,自己的邮局,自己的警察,他们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包括重建因为布党选举失败而被列宁暴力解散的立宪会议,允许除保皇党和布尔什维克外一切政治派别的自由活动,废除臭不可闻的余粮征集制,他们的战斗口号是“为了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而战”和“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

你看,经过这种细化之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不是就变得不那么高瞻远瞩了,不那么天才也不那么高明了?

新经济政策的真实原因用《剑来》里那句话来形容才最为贴切。

你不是知道自己错了,你只是知道自己要死了。

这就是历史细节的威力。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