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为何干不过普鲁士
工业化国家战斗力靠的是足够的青壮年人口、社会的工业化程度、政权的组织能力和基层控制力、军队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自然资源和生产力支持才能做到)。普鲁士为什么牛逼?因为他的工业生产能力也超过了曾经的欧洲霸主法国。煤矿开采量更是冠绝全欧。而煤炭恰恰是工业化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为啥农业时代一直是欧陆NO.1的法国一到二次工业革命后就打不过德国?因为法国缺煤,工业化水平一直上不去。英国有加的夫,普鲁士/德国有鲁尔,法国啥也没有(也就比利时有一定的煤矿储藏),人口又远少于统一后的德国。一战前夕尽管竭尽全力扩充军队也没办法做到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德军相同,因此一战胜利后就急不可耐的占领了萨尔区。同样的,奥匈帝国虽然也是一个工业化国家,但是他的工业化水平既比不过英法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比不过新兴的普鲁士。而且他的军队军费短缺,武器装备落后,以至于无法强调火力只好转而强调士兵意志(萨多瓦战役后奥地利军队终于品尝到了火力不足的教训,这场战斗中曾有六个半营的普鲁士军队仅靠后装的德莱赛针发枪就击退了二十一个营的奥军的突击,尽管奥军拥有同时代最为优秀的压缩式弹丸米涅步枪,在射程上占据优势,但是在装填速度上后装枪对米涅枪的优势是碾压性的)
军队都是拿钱喂出来的,养兵练兵搞演习买武器弹药开军校培养军官士官,以及新战术新理论的实践探索,花的钱都是天文数字,这才是战场上胜利的真正保障。军队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进行操练才能强化战术执行力,尤其是像普鲁士这样的义务兵役制国家。每年的新兵训练和各级别的合成演习都需要真金白银的往里砸
诺曼·斯通认为,德陆军强大的根源在于他们拥有充足的军费供给,这让他们拥有了三倍于俄军与法军的士官比例,同时可以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武器装备和组织演习。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让他们根本不必过度扩军就可以满足防务需求。为了保持军队的精锐性,德军拒绝征召任何会“降低普鲁士军队质量”的人担任军官。因此直到大战前德军只维持了170万人的常备军。与之相反的是他的对手们,法国由于人口和工业化程度的劣势,维持一支同样规模的常备军就显得极为吃力,“大部分经费都浪费在了年轻的士兵的吃穿上”,因此只能片面强调意志胜利,夸大刺刀术和步兵体力的军事意义,鼓吹进攻至上主义。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了1914年开战时极为惊人的伤亡。俄国虽然拥有德国三倍的人口,但是军队数量并不比德国多(整个战争期间动员的士兵数量甚至只有德国一半),铁路运输极为糟糕,物资上更是难以为继。而英国的那支小规模精锐职业化军队根本难以应付西线绞肉机的庞大伤亡,军需生产也完全跟不上。而英法得以续命到1918年主要原因在于大金主美国为两国提供了大量的战争贷款和军需原材料,得以维持两国战争时期的正常生产。(得益于美国爸爸的海量援助,法国在其主要工业区几乎全部沦陷的情况下只失去了不到30%的生产力,而英国则在战后从世界最大债权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或许这就是英法狂妄的一次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损兵折将而不改其志的信心所在?)
而奥匈帝国军队虽然在普奥战争战败后处处模仿德国,但是因为在帝国后期由于军费紧张并且丧失了优质的军官来源,在专业化和技术装备上难以与几大军事强国匹敌。别说德意志人了,你就是让罗马时代的日耳曼人过来当兵也打不过别的国家
这不是部落时代,不是说你勇敢就可以一个人拿一把大剑追着一百个人大肆砍杀的。工业化时代-------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战斗力的根本在于更多的人口,更多的枪炮,更强大的工业生产力。那种农业社会半野蛮化的民族靠高组织度和勇猛野蛮的民族性格征服一个大帝国的神话在工业化时代是不可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