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改革可以持续近半个世纪?

500

                                                   张居正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基本没有超过一代人的。以商鞅改革、王安石改革和张居正改革这三大改革为例,都是这样。

先看商鞅变法。从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颁布《垦草令》开始,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君主支持,最终被秦国贵族追捕并处以车裂之刑止,差不多21年。

再看王安石变法。自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到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变法结束,总计16年。

最后看张居正变法。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被任为内阁首辅变法正式开始,到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病逝,明神宗开始亲政,张居正的改革措施逐渐被废除,变法时间不足10年。

所以我们看,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场改革,持续的时间在9-21年之间就匆匆结束了,没有超过一代人的时间。

作为对比,从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持续了46年,很快突破半个世纪的时间,还在“蓬勃”发展,为什么当代的改革可以持续如此之久?

秦国改革是最成功

从简单逻辑推演,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已经解决了,无需再推出新政,因此改革结束了;二是被改革损害了利益的集团还有强大的力量反扑,绞杀了改革,因此改革终止。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先看商鞅变法。主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之时,秦国是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变法前的秦国,历经秦厉公、秦躁公、秦简公和出子等君主,贵族侵凌公室,干涉君位,多次发生内乱,导致秦国君权削弱,国势日衰。各国乘机侵夺秦国。魏文侯任用吴起等名将,夺取秦国河西之地,楚国则攻占了汉中之地,东方各国都看不起秦国。这种形势下,经过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世袭奖励耕战、搞郡县制由中央直接按亩征税,秦国已经变为强国,标志是秦国获得对魏战争的一系列胜利。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秦国趁魏赵大战于邯郸之际,从背后攻打魏国,斩首七千,夺取了魏的少梁;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商鞅趁魏国军队胶着在与赵、齐、楚等国的战争中,带领军队长驱直入,占领魏国旧都安邑;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惨败,国力受损严重。秦孝公派商鞅率领大军进攻河西之地,商鞅诱捕了魏国主将公子卬,一举打败魏军,夺回大部分河西之地。同年,秦孝公逝世,秦惠王继位后,于公元前330年收复了被魏国占领的全部河西地区。

所以,对秦国而言,商鞅变法的目的已经实现。秦惠王继位后虽然杀了商鞅,但商鞅变法的国策,基本被完整继承,已经没有必要继续改下去了。

王安石改革实际迁延半世纪以上

再看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初始目的,一是解决辽和西夏的军事威胁,和由“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的面临财政入不敷出的局面,核心在财政。

那么王安石变法前后的财政目标达到了吗?据考证,宋神宗执政初期国家财政收入约5060万贯。到了哲宗元佑之初,政府的财政收入按苏辙在《收支叙》中列出的户部左曹的约7500万贯,加上户部右曹经理的估计约3000万贯(无记载,按元丰七年(1084年)户部右曹掌管的主要收入如青苗钱、免役助役钱、坊场钱、市易钱以及铸钱监每年新铸之钱等,合计起来约有3100万贯推算),财政整体收入已增加到1亿贯,基本翻了个番。

王安石之后,大宋实际上在废除与恢复新法之间不断横跳。高太后临朝听政后,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大多被废,史称“元祐更化”。然后等宋哲宗亲政后,又重新起用变法派,恢复了部分新法。到了宋徽宗时期,蔡京再次行新法,搞盐茶专卖、括田增租、铸造大钱(实际就是搞通胀)、垄断珠宝贸易等,财政收入“比熙宁又再倍矣”(叶适《水心别集》卷四)。

对于北宋反反复复的改革而言,强兵的目的从未实现,但靠商业税为核心的财政增收措施,大宋还是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苟延残喘了很多年的。

因此,王安石改革开启的北宋改革,你不能说他成功,也不能说他不成功。正因为他介于成功与不成功之间,北宋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王安石变法开始,到蔡京于 1126 年在流放途中病死,也经历了 57 年。

张居正变法成功但被反攻倒算

张居正改革的核心仍是财政,其效果也非常显著。财政从张居正上台前收不抵支的情况。据户部统计,隆庆元年(1567年)底,太仓仅存银130万两,而应支官军俸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通计总支出银需553万两。以当时的现银当之,只够3个月的开支。京仓存粮,也只是够支在京的官军月粮的两年余。

但经历张居正改革后,情况完全改变。根据《万历会计录》的记载,万历六年(1578年)有150多万两白银赤字。但到万历六年(1582),“府库充溢”,“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时人评价道:“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等张居正死时,财政局面完全改变: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可用,已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正是张居正改革,支撑了万历三大征1160万两白银的庞大基础耗费。1573—1620年年间,万历帝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包括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耗费200万两;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780万两;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180万两。

所以,仅从张居正改革的短期效果看,改革非常成功,财政状况彻底扭转,财政也带动了军事上的内外成功。

但是,张居正是在万历帝年幼时“一手遮天”搞新法的,对小皇帝造成巨大心理。等他死后,小皇帝亲政,从权力角度反攻倒算,连带新法被废。万历三大征成了明朝最后的余晖,大明也自此走向衰亡。

中国当代改革与历史上所有改革大相径庭的秘密

从历史上看,解决收不抵支的财政问题,以财政改革为核心,一定是所有改革的绝对核心目的。

但是,中国的改革的起点,跟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不相同。改革开始哪一年,1978 年,国家财政收入 1132.26 亿元,财政支出 1122.09 亿元,财政收支完全平衡并略有结余。而这,并非这一年的短期情况。从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到1979年12月中国政府接受外国政府第一批贷款为止,中国一直保持既无外债又无外债的局面。并且与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和印越等多国交战,从无败绩。

这,本是历史上历次改革想要追求的改革终点。但,这却是中国改革的起点。

到2023年底,按照政府数据,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合计债务规模70万亿,占GDP55.56%。这本是历史上所有改革之所以要进行的起点。

这正是中国当代改革与历史案例对比,何以坚持将近50年的最大秘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