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果来看,英格兰“大凯恩”战术可能已经不是压箱底方案了

今天的英格兰变阵,打三中卫+特里皮尔与萨卡的双边翼卫。以他们的人员而言,这套打法很难兼顾平衡,需要靠关键人员的全力输出,方才能维持一种“脆弱”的自洽运转,打出走钢丝式的比赛内容。

这套阵容确实可以把赖斯留在后面,让他更多地沉中卫,不用再勉强去参与中前场的球路,也让梅努似乎可以少防,以三中卫为基础,此外则是靠两边往返来支撑后场人数。但是,即使去掉赖斯打大赛时在中卫位置的稳定性疑虑,边翼卫中的萨卡更多进攻是大概率事件,在贝林厄姆和福登需要空间去接球的情况下,他也是本届比赛中最能拿球的攻击手,如何让他多接球、多发挥、留体力持续发挥,始终是英格兰的课题。而另一侧的特里皮尔在防守端也向来不算靠谱,更何况是状态下滑的当下。

500

并且,在用沃克站中卫去配合这套阵容时,球队必然要拉满他在全场的往返输出。如果让沃克专注防守,那就等于是在削足适履,且会让身前的萨卡陷入用法的问题之中:单打过多,缺乏支援分担对抗,自身的传球局限性暴露,大量突破造成的杀伤无法辐射出去。特别是在打边翼卫的今天,萨卡的往返必然要进一步拉满,本身消耗已经很大,如果再让进攻输出的转化效率变低,或吸收太多的进攻中对抗,对全场的使用无疑是不利的。因此,萨卡和沃克就必须达成“同侧进攻发力”的微妙平衡,共同前压+往返即是最强发力期,必须打出真正的效果,而沃克保守的回合中,萨卡如何选择自己的进攻倾向,自己攻、打伤害,与另一侧的低效率持球攻,如何平衡,都是需要精准拿捏的事情。

进一步地说,如果特里皮尔也发挥进攻属性,他就至少要站到中场去参与组织。此时,孔萨+斯通斯的正牌中卫组合面临的考验太过巨大,且沃克的往返强度就要拉到“燃烧生命”了。再到前场,贝林厄姆和福登在活动区域上看确实兼容了,但缺少有球对抗支点的问题还是存在,梅努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甚至他自己也是串联、输送、威胁传球大于持续拿球的类型。萨卡和沃克在拿捏之中的强侧组合,特里皮尔站到中场后的发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二人的问题,但又会导致萨卡与沃克的“燃烧”。

落到了比赛里,英格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种脆弱的自洽平衡。需要贝林厄姆和福登在防守中的更多贡献。在沃克能发力的时候,攻防平衡和球路基本有样,赖斯主要负责沉中卫,而孔萨则发挥机动力优势去外扩顶防,弥补两线之间在边翼卫回防到位之前的空档。特里皮尔甩到中场去发挥攻强守弱,在相对靠前的位置防,降低了风险。全队的防守思路也都连同他的活动方式,集体优先靠前区域的顶防,至少让另一侧的翼卫能够回去,“前顶”大于“后落”。

这也是帕尔默难以首发的理由,他确实是进攻中相对稳定的有球核心,只要蓝领队友们撑足空间即可,但他也是防守贡献最少的类型,在“前顶”的思路下很难发挥。与之相比,今天的贝林厄姆和福登就可以打出各自俱乐部中的防守定位,大量参与高位逼抢,特别是在瑞士受限于沙奇里的体能问题,无法首发他,导致缺乏用球技术点的情况之下,而贝林厄姆更是打出皇马在欧冠之中的功能,在大禁区到大禁区之间往返,先高位单人延缓进攻建立,随后再迅速返回本方大禁区前沿,负责后排的扫荡,也算是他和福登对萨卡+沃克燃烧往返的另一端弥补。而在进攻端,当翼卫被解放到前场后,福登和贝林厄姆也多了一些无球回合,可以去钻瑞士防线的身后空间,或在开阔地传球后迅速插外线/横切弧顶,寻求变化的跑位线路,制造出防线拉扯的空间,也给自己创造出相对宽松的接球环境。

但是,这样的平衡在进攻端更多作用于“燃烧自我期”,一旦萨卡暂时休整,或沃克不能全力压上,平衡立刻会被打破,变成贝林厄姆与福登的拿球回合,或是萨卡单人的“打死”,打出极其低劣的球路运转内容:传中没点儿,起球砸人身上,面对球门时的“直接打防守人”则非常笨拙。这源于他们在身体上的先天不足,终究不够柔软自如,做动作在狭窄空间与短促节奏下难以保证完成精度,也收到了比赛习惯的影响,以福登为例,下半场与艾泽在大禁区前沿的配合,背身接球后秒回敲,有点拿艾泽当德布劳内的意思,自己习惯性地不承受更多对抗,而是让对方赶紧突破或射门。

到了下半场,英格兰的脆弱平衡还是遭到了惩罚,特里皮尔+拉边孔萨的这侧毕竟是太漏了,让瑞士几乎无压力地起球传中,前者被过,后者的拉边补防同样没有效果,三中卫建构之下的拉边中卫如果硬素质不过关,那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反过来,瑞士的防线今天同样不够理想,扎卡今天应该伤没痊愈,围绕他的瑞士外围防守一直不太完美,而R罗更是有年龄问题,随着比赛的进行显得愈发迟缓,对英格兰堆上人头的全力突击很难应对。

瑞士逐渐保不住弧顶,赖斯远射,意味着瑞士在二线的防守完全跟不上节奏,这就说明了两线之间空档的扩大,贝林厄姆和福登等攻击手开始能够有空间去钻,即使自身不进球,也意味着更大的牵制力,萨卡的内切打门正源于这个空档。并且,英格兰也确实上了搏命阵容,只留了斯通斯和卢克肖两个后卫,甚至卢克肖都是助攻更多的存在,而中场梅努与边翼卫特里皮尔更是变成了更靠前的攻击手,沃克常规性下底,帕尔默则拉满进攻。

进攻靠人手,防守靠关键人的“燃烧”。可以说,在这套班底之下,英格兰能坚持到点球大战而没崩盘,是不容易的事情。瑞士换上沙奇里打前场小个化去提速和技术的决策来得太晚,也不够放手一搏,从弱队拼点球大战的考虑来说,倒也不是不能理解。而在英格兰这边,沃特金斯和托尼无法替代凯恩,甚至在加时赛都只能最后再上一个后者,同样是源于凯恩作为“蓝领化核心”的唯一性。两个人都是对抗后的终结点,甚至没有凯恩的理论中外围作用,那就等于完全将进攻球权交给了贝林厄姆、福登、萨卡,瑞士的两排防线也是站死,对瑞士两线之间对单一防守点的纵向拉扯都会消失,身后空间完全没有,英格兰的攻击手们钻不进去。

英格兰真正应该考虑的用人疑问是,在后手的选择上,是不是速度快、突破好、能射门的戈登,会是一个使用条件更低、吃下滑队友不重、单人发挥作用、运行逻辑简单清晰的续航方案呢?让他首发,其在攻防、有无球中的兼顾性肯定不如贝林厄姆和福登等人,但在“燃烧型踢法”的比赛后半段,队友很难跟上节奏,这时候的用人肯定是使用成本越低越好,就像西班牙用何塞卢一样,戈登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最后还是要来说一下凯恩。本场比赛,他的活动范围遍布全场,触球与传球却少得可怜,反而是高空与地面对抗不少,这看似诡异,却体现了他在队中的“不可替代性”,极其特殊到别扭的用法也是源于此。英格兰拿他当做了一个一个“背身/空中球---接---敲出去”的专项人员,一下都不多处理,如果不需要对抗那就不给。从后场建立进攻的环节开始,球队就需要凯恩在有球人的周围活动,等着对抗防守人的必要性出现时,靠上来接球去吸收一下,全场扛人+做球给队友,帮助球路的推动。

这当然是对凯恩的“消耗”和“低端用法”,变成了一个“对抗下处理球”的瞬发+专用装置。但是,在队伍里有太多人怕防守的情况下,这样的凯恩用法大概也算“省着用”了。因为只有这个任务是必须由他来干才够好的,如果再让他负责别的工作,仅仅等于是单纯“加活儿”而已。“苦力血汗蓝领”定位,由于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反而成为了内在的“核心”。即使如此,英格兰依然打出了很多低劣的球路回合,甚至打不出可见的“球路”就宣告失败,如果凯恩再负责终结,或更多、更持续的拿球,真的消耗到撑不满90分钟的地步,英格兰就必须进一步沃克的“燃烧”,脆弱平衡打破之后的崩盘也就不远了。

500

在这套阵容摆出来的时候,英格兰看上去还是要走上“大凯恩”战术,透支下滑期老头的模式,然后赌他的一场球。但从结果来看,“大凯恩”可能已经不是压箱底方案,而凯恩可能也不够“大”了。

对于英格兰球迷来说,这无疑是最恶劣的信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