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地狱高考”:努力才是普通人的终极信仰
来源:微信公众号“狐狸罐头”
这两天是全国高考。人们常说,“不经历高考,不足以论人生”,可见高考备考的艰辛。而对于很多韩国考生来说,这种“地狱般的生活”,从初中就开始了。
1.
在韩国纪录片《学习的背叛》里,艺媛是一名普通中学的初三学生。她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晰的规划:要找一份好的工作,就要上好大学,要上好的大学,就要上好的私立高中。
很难想象一个初中生的生活如此忙碌繁重:每天学习10个小时,咖啡喝上五六罐,能睡三四个小时就不错了。习题册做了一本又一本,明明才16岁,娇嫩的双手就磨出了老茧。
(图片源自韩国纪录片《学习的背叛》)
没有谁在背后逼着她学习,所有的克服困难、忍受辛苦的动力都源自于对未来的期许和与此相生的恐惧。
艺媛虽然常年考学校第一,但同那些家境殷实、从小接受优质教育的同龄人相比,差距明显。
每当她想要休息时,就会想象私立高中的“学习怪物”们从她身上无情碾过,轻松夺走了顶尖大学的所有名额。
一想到未来,根本不能止步。艺媛给自己制定了密密麻麻的学习目标,不完成目标,绝不睡觉。
困了乏了,她便和朋友们直播学习状态,用他人的努力来刺激自己。
实在写不动了,便用橡皮筋将四根手指勒住,用手腕的力气继续写。
如果不这么拼,人生将会怎样?这个问题艺媛想都不敢想。
她只知道,不同的高中决定了不同的大学,不同的大学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这几年的拼搏可能决定了她的整个人生。
终于,艺媛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心仪的私立高中。还没来得及放松庆祝,她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战斗——上暑期课外辅导班,早上8:00出门,晚上11:00回家。
这是她缩短与名校生距离的最后机会。
2.
在韩国,要上一个好大学,光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拼家长的财力。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一观念,在韩国贯彻得比中国更彻底,也更疯狂。超过九成的家长相信,他们的孩子应该读大学,韩国大学的入学率高达80%。
但在韩国10万高考生中,只有2%的人才能进入首尔大学、延世大学、高丽大学这三所顶尖名校。
名校学历是大企业的敲门砖。韩国大企业的薪资水平,是中小企业的2到3倍;同时,名校的光鲜履历和校友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在社会各个部门占据要职,相当于半只脚踏进了上流社会。
所以韩国家长拼了命也要把孩子送进名校。考学竞争激烈,催生了炙手可热的补习班经济。
2014年,韩国人花费180亿美元用于私立教育,这一数字相当于韩国国家总预算的8.8%。此后只增不减。
对于一个中产家庭来说,家里有两个初中生上补习班,其花费约占家庭年收入的四分之一;若有两个高中生,则高达三分之一以上。因为这一项庞大的开支,很多家庭节衣缩食,存钱更是奢望。
疲惫的时候,也有家长会想,这样持续的投入是否值得,但很快就会打消疑虑。
没有存款,退休后怎么办?拿什么钱来养老?家长们不敢细想。
为了补贴家用,很多家长在本职工作之外,想方设法地兼职。想到孩子学习的辛苦,他们不敢懈怠;想到贫富家庭教育投入上的悬殊,他们更没有偷懒的理由。
数据显示,韩国20%的上位阶层和20%下位阶层的教育费支出差距达到了29倍;与此同时,富裕家庭子女的高考成绩,比起普通家庭,平均高出了43分。
3.
如何缩短这43分的差距,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努力是唯一的王道。
郑民是一所地方普通高中的学生,平时学习刻苦,性格坚强。可高三模拟考中答错的一道题,让他急得直哭。
韩国大学录取,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一考定终身”,考生平时模拟考的成绩和综合排名也很重要。每做对或做错一道题,校内考核的排名可能就会随之改变,直接决定了距离梦想的远近。
郑民是家中长子,从小目睹父母生存的艰辛,对改善家庭生活有着迫切的渴望。他希望能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给母亲买她想要买的东西,给家里换一个大房子。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要去承担这一切,而只有考出好成绩,他才能有承担的资本和资格。
尽管学习进步显著,但他离大学的路依然遥远。
除了考试成绩外,学生课外阅读、获奖经历、社会实践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软能力”也颇为关键,这些反映在“高中综合生活记录本”中,里头内容越丰富,获奖次数越多,在大学入学面试中就越有优势。
如何做一个漂亮的“高中综合生活记录本”,是有攻略和策略的,一些有条件的家庭借助专业的咨询和辅导,早就为孩子量身打造了一套完美的记录,而郑民却到高三时才意识到此事的重要,因而记录本里的内容寥寥无几。
再要追赶,为时已晚。
现如今,也只有比别人少吃少睡,更加拼命学习,靠成绩来缩短与他人的差距了。
郑民知道现实的鸿沟难以逾越,但学习是他现在唯一可以为之奋斗的事情。
4.
在决定命运的高考面前,这些肩膀稚嫩的孩子们,过早地承受了人生的重负。
凭着非同一般的成熟和理性,超人的精力,出众的毅力,排除了前行路上的种种困难,克服了过山车般的心态起伏,永远如饥似渴、争分抢秒地学习,直到战斗的最后一刻。
他们小小身躯里迸发出来的那种难以估量的力量,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坚决意志,改变自身和家庭处境的强烈愿望,让人动容。
但如愿进入大学,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只脚迈入了美好生活的大门呢?也不尽然。
韩国大学学费高昂,一年要人民币6万左右,食宿费也不便宜。之前为了支付高昂的课外补习费用,很多家庭已经不堪重负,入不敷出。因而大学学费和生活费需要靠年轻人自己打工兼职补贴。
惠媛是大二学生,一心想成为一名社会学者。因为交不起学费,她已经申请了休学,栖居在不足2平米的考试院,每天打两份工挣钱。
为了省钱,惠媛每天只在钱包里放一万韩元(约人民币60元),能买得起的食物有拉面、紫菜包饭和面包。
拮据的她,不敢有任何生活上的享受,不敢出去社交。闲暇时间全用来学习和读书。日子很艰难,但梦想同样重要。
一样为梦想坚持的还有大学准毕业生满吉。
同惠媛一样,满吉也是靠四处打工和助学贷款度过了大学生活,毕业后想成为一名编导,但他并不华彩的简历很难能引起雇主们的兴趣。
近年来,韩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数据显示,剔除从事兼职工作或待业准备公务员考试的人群,韩国15至24岁年龄段的青年将近1/4人口失业。
因为就业竞争激烈,韩国大企业招聘时,要求通过各种考试,取得一系列资格证书。成为警察、消防员、公务员,也需要通过各类严苛的考试。所以韩国的就业准备季就同应考季一样,毕业生们整日流连于图书馆和考试院,争分夺秒地复习备考,为未来挣取多一点可能。
有钱家庭的学生,生活优渥,可以利用大学充裕的时间和资源来为自己镀金;而像满吉这样的,因为要打工挣钱,自然没有充足的时间备考;因为没能参加各类考试,能拿得出手的亮点不多,往往成为被淘汰的那一个。
有时,满吉很想结束这种四处打工的动荡处境,早日过上安稳的职场生活;但是又不愿意放弃自己喜欢的行业,转投其他容易求职的岗位。他只能一再地紧缩开支,牺牲睡眠的时间来看书学习。
生活的奔波劳累,屡屡落榜受挫,常常让这个27岁的小伙眼前一黑,感觉日子没有奔头,没有出路;但不一会儿又整理情绪,抖擞精神,继续努力,继续等待。
尽管前路漫漫,希望飘忽不定,社会环境令人灰心丧气,经济背景导致的不公平让人悲观颓废,但他还是想再坚持一下,说不定下一刻就会出现一丝微光,他就能攀附着这一点点光亮,逐渐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
竭尽全力地奋斗,不一定会换来想要的成功;但不努力,则永远无法跳出所处的圈层,无法摆脱“井底之蛙”的命运。无论是韩国还是中国,上升通道愈是狭窄,阶层愈是固化,高考就显得愈发重要。
尽管人们深知进入大学并不承诺今后的理想工作和舒适生活,但依然义无反顾地投入,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改变命运的途径,是照亮普通挣扎日常的一道光束,是艰难时世里最重要的抚慰,是普通人拥有梦想资格的开始。
我们当然渴望有一个良善的社会,能够为每个人的自我实现创造充足的条件,最大程度地保障竞争的公平,让寒门子弟不用以这样充满艰辛、挑战生存极限的方式去创造人生的可能性。
但在现实的条件下,努力确实是大部分人力争上游的唯一途径,是他们的生存信仰,并贯穿一个人的生命始终。
所以白岩松才感叹直言,“无论如何,我做不出任何嘲笑毛坦厂中学的事。”高考背后承载的,是无数个卑微家庭渴求改善境遇、向上流动的梦想。祝福每一个为梦想努力拼搏、奋笔疾书的人,他们不仅仅是为大学而战,也是为了人的尊严而战,为了社会的公平而战,为世道人心中的希望感而战,愿他们的努力能够得到最友善的回报。
图片来源:韩国纪录片《学习的背叛》、《梦想的资格》。
(文: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