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季的俄乌战场
2024年春季的俄乌战场
——俄军在奥切列季涅突破与恰索夫亚尔的坚持
2024-05-20/0602,
在今年三、四、五月份即最近三个月期间,俄乌战场最大变化依然发生在顿巴斯战场上,由俄军中部集群司令莫尔德维切夫上将指挥的阿瓦迪夫卡战区。这里的俄军,首先在阿城以西的浅近纵深,陆续摧毁了乌军匆忙构筑的两道简易防线并将战线推至沃夫恰河水障地域;并于四月下旬解放了位于城西北方向的奥切列季涅,随后在这个平原相对高海拔地区“四面开花”;而在城西南方向,经过20个月的血战最终攻克了五一镇(佩尔沃迈斯基)。
在此期间,俄军南部集群继续进攻位于马林卡西北、战前人口愈万、“体量”超大的克拉斯诺戈罗夫卡市,目前已占领了城市的东部与南部和位于市中心的耐火材料厂,合计超过一半左右的城区。
阿特木斯克战区,在三月下旬伞兵部队最终打下了克拉斯诺耶(伊万尼夫斯克)之后,俄军始终围绕北顿涅茨-顿巴斯运河东岸的“运河微区”,从南北两翼试图直接攻击阿特木斯克以西。建设在高地区,乌克兰在顿巴斯地区的核心防御枢纽恰索夫亚尔。同时,在阿特木斯克(巴赫穆特)西南方向解放克里希夫卡(K村)、安德里伊夫卡等南翼要点,其中昔日的“第二宇宙中心”已是三易其手。
5月10日凌晨,俄军新组建的北部集群(拉平上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辟了哈尔科夫战线,并在利普齐和沃尔昌斯克两地前出约8~9km。对于前一周的战况,笔者已经在《俄军开启建立哈尔科夫安全区行动》中有过专述。
在乌克兰战场的其他战略方向,俄军不断主动出击,在战术上开始变得灵活起来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战果。已经丧失了绝大多数战前老兵与军士,经受了多达将近50万战殁的乌军,现在已经陷入被动挨打,四处应付、“拆东墙补西墙”,战线直逼在顿巴斯的最后巢穴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康斯坦丁诺夫的战略困境。
四月底,乌军新任总司令瑟尔斯基将军在社交媒体上承认“局势更加恶化”,此时的战场态势是,“敌军为夺取战略主动权,将主力集中在几个方向,在兵力和手段上形成了显着优势,沿着整个前线积极进攻,在某些方向上取得了战术上的成功。伊万尼夫斯克和恰索夫亚尔仍然是战斗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此外,敌人还试图将克里希夫卡置于其控制之下并跨过顿巴斯运河。局势最困难的是红军村和库拉霍沃方向,那里的战斗仍在继续。敌军在这些方向部署了多达四个旅,正试图在阿夫迪夫卡和马林卡以西发起攻势”(1)。
5月17日,曾经公开宣称自开战以来乌军的全部战死人数仅3.1万的泽连斯基十分罕见地承认,“乌克兰急需补充后备部队,(因为)我们有很多的旅都打光了”(2)。目前,乌克兰武装部队的大多数成员年龄在40到45岁之间,30 岁以下的人员相对较少,而前线官兵的平均年龄是43岁(3)。
当地时间5月31日,塔斯斯社和“今日俄罗斯”报道,正在阿拉木图参加“集体安全组织”国防部长会议的新任俄罗斯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讲,总体来看,俄武装部队正“系统性地削弱”乌军的作战潜力,在“所有战术方向都在取得进展,包括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地区附近迫使乌军后退8至9公里”。俄军在五月份“夺占了乌克兰28个社区(村镇)而今年以来已经夺占了880平方公里的领土”,即在过去的五个月所解放的土地比2023年全年还要多。乌克兰武装部队五月份损失了3.5万多名军事人员和2700多件武器。在俄军摧毁的乌军武器中有290辆坦克和装甲战车,其中包括4辆“艾布拉姆斯”坦克、7辆“豹”式坦克和12辆“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此外还有11架飞机、4架直升机、730门野战火炮和多管火箭发射系统(4)。
奥切列季涅镇是一个位于公路与铁路交汇处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周边二三十公里范围内的绝对制高点。乌军很早就将其建成为军事转运基地,镇内的防御工事相当密集,镇外周围村庄也都进行过堡垒化加固,从而形成了以这个高地村镇为核心的坚固防御圈。
在俄中部集群攻打阿瓦迪夫卡前期,曾经实施过从两翼合围城内守军的计划,首先在北翼的斯捷波沃-贝尔蒂奇受挫。在此期间,由顿涅茨克人民军(DPR)经二次改编的顿涅茨克1军第114摩步旅的人员,尤其是装甲载具损失惨重。除乌军当时在此拥有的无人机优势后,来自奥切列季涅的地面火力支援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
乌军部署在奥切列季涅周边的部队有,第47机步旅(从扎波罗热库班战场调来)、第115机步旅(来自库皮扬斯克方向)、第23机步旅(大诺沃西尔卡)和第100机步旅(红利曼)。还有斯卡拉突击营等特种部队,以及一些领土防卫部队。
四月中旬开始,俄军向阿瓦迪夫卡城西北方向的奥切列季涅发起了新一波攻势,直接原因与之前在贝尔蒂奇地区与乌军的反复争夺中始终难以打下这个村庄有关。经过这些惨痛经历,俄军战场指挥官们最终认定,之所以在此激战不休、血流成河的关键就在于贝尔蒂奇的乌军部队,在战斗中能够不断得到来自奥切列季涅高地堡垒群炮兵群持续不断的有效火力掩护。
于是,俄军在4月14日干脆直接沿着铁路线杀向奥切列季涅。不过,双方都没有想到的是第2集团军第15摩步旅、第21摩步旅各一部,从进攻出发阵地就一鼓作气直接冲入4km之外的这个镇中心,并通过连续突击,于4月22日,在九天内直接占领这个核心堡垒。俄军的东面掩护部队也乘势攻入了诺沃卡利诺夫。
这也证明,经过此前的长期血战,这里的乌军步兵精华此时的确已被消耗殒尽,因此才出现了守军第115机步旅的阵地出现崩溃情况。
随后,俄军以这个平原上相对高海拔的居民地为基点,不断向四周主动出击,从而从整体上打垮乌军在阿城西北方向的防御支撑体系。截止五月下旬,相继解放了奥切列季涅东北方向的诺沃卡利诺夫、克拉米克,正北的阿尔汉诺夫斯克,以南的新巴赫穆季夫卡,西南的索洛维也夫等地,目前索基尔正在激战。
俄军发起这次进攻以来,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已经最远向原乌军控制区推进大约8km,东西最宽纵深约9km,占领了1个城镇、4个村子、2个村子的部分,还攻入了1个村庄(5)。
这颇有些两年前车臣小卡德罗夫地方民族武装打下卢甘斯克波帕斯纳亚之后,盛开的“波帕斯纳亚之花”的战役效果。
奥切列季涅,西距乌军在整个顿巴斯战场的总后勤基地红军城仅30km,其西北13km就是著名的T-0504公路。去年瓦格纳在“巴赫穆特绞肉机”战役中为控制乌军南翼主要补给线,就曾围绕这条公路的巴赫穆特西段进行过长期血战并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
这条公路是目前乌军恰索夫亚尔方向的重要交通线,自红军城经康斯坦丁诺夫卡到恰索夫亚尔,再途经伊万尼夫斯克至阿特木斯克。而康斯坦丁诺夫卡火车站是乌东的一个大型铁路枢纽,有14条轨道三个站台,距巴赫穆特仅有30km。目前,该火车站不仅是前线乌军最重要的后勤枢纽,并在乌军的部队调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6)。
我将俄军在阿瓦迪夫卡城西的作战范围自北向南界定为,从贝尔蒂奇到佩尔沃迈斯基(五一镇)以西,卡利夫卡水库以北地区。
俄军中部集群负责这个战区,指挥第2集团军(辖第15、第21、第30摩步旅共三个旅),第41集团军(辖第35、第55、第74摩步旅三个旅),还有近卫坦克第90师(辖三个坦克团);经再整编后的顿涅茨克第1军主力(第1、第9、第114和第132摩步旅共四个旅)。
在阿瓦迪夫卡战役发起前承担,顿涅茨克第1军从东北的格尔洛夫卡一直延伸到西南的马林卡战线,目前经整编后重新编成的六个摩步旅,除了第5、第110摩步旅编在南部集群左翼兵团(南部集群同时负责顿涅茨克方向的阿特木斯克、塞弗尔斯克、马林卡等地),正在进攻克拉斯诺格里夫卡地域外,其余四个摩步旅由中部集群指挥,分别部署在:第9摩步旅(改编前的第9海军步兵团)沿佩尔沃迈斯克-内泰洛韦的M30公路沿线、第114摩步旅在乌曼斯克,这两个旅实施南北配合;第132摩步旅在奥切列季涅的阿尔汉格尔斯克,第1摩步旅作为战役预备队(8)。
截止3月19日,俄军中部集群今年以来的“累计战果数增加到21805人,占到俄军全战线歼敌数的31%。尤其是在最近一个多月,每周歼敌数都稳定在了2600到3000人之间”(7)。按俄军现行统计口径,在同期俄军各作战集群中取得战果,次于开战初期从克里米亚北上,一举攻下了赫尔松、扎波罗热两个州大部及尼古拉耶夫州部分地区,参加北顿战役并解放马里乌波尔(当时莫尔德维切夫将军指挥俄第8集团军)的南部集群的34%(约2.60万人左右)(9)。
俄中部集群就曾在3月9日的声明中提到,“乌军集中第23机械化旅、第47机械化旅、第59摩托化步兵旅、第24机械化旅和第78空降突击团向阿夫杰耶夫卡方向发起冲击,但连续8次进攻都被我军挫败,集群所属部队至少击毙了400名乌克兰士兵,粉碎了他们的意图”(10)。
城西方向 此前在解放阿城阿瓦迪夫卡城后,俄军一度乘势打下了城西近接近地,从斯捷波沃,经拉斯托克凯恩,到谢韦尔内,包括贝尔蒂奇、谢梅尼夫卡、奥尔利夫卡、托南克(托嫩克)在内的乌军“七星阵”村落防线。随后,双方在其中的后四个居民点进行了反复争夺。由于这些村庄基本处于河谷低地,乌军承受了极大的人员损失。在争夺这四个村庄并陆续打下谢梅尼夫卡、奥尔利夫卡、托南克的同时,俄军将战线进一步西移到新波克罗夫斯克-乌曼斯克-内泰洛韦(乌军第二条防线)。到了五月底,又进一步向阿尔汉海尔克-奥切列季涅-新巴赫穆季夫卡-新波克罗夫斯克-梅若韦-卡利夫斯克水库一线推进。目前,俄军已先后占领了乌军第三条防线上的奥切列季涅、阿尔汉海尔克、新巴赫穆季夫卡、卡利夫斯克及内泰洛韦等地。
(一)贝尔蒂奇 俄军目前已基本控制了该地,但在村外以西仍处于不断的激战之中,尚属于归属不明的“灰色地带”。击毁六七辆乌军美制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战斗就发生在这里。在面积不大,较之俄军占据的焦化厂区地势较低的贝尔蒂奇,对决乌军第47机步旅的,先是第2集团军第15摩步旅、第21摩步旅各一部,后期换上第41集团军的近卫第74摩步旅。
今年“胜利日”阅兵前夕,在位于莫斯科俯首山上的胜利公园展览“示众”的美制M1A1坦克、M777轻型榴弹炮、M1150突击破障车、M88A1装甲抢修车,德制“豹-2”A6坦克、“黄鼠狼-1”A3步战,英制AT-105“撒克逊”、Husky装甲车,瑞典生产的CV9040步兵战车等重型装备,都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缴获的。
在二战时期的1943年6月,苏联也曾在莫斯科当时的高尔基文化休闲公园,举办过苏联红军在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缴获的大量德军武器装备展并一直持续到1948年秋季(11)。
《德意志报》曾透露,仅在罗博季涅一地,去年“乌军豹式坦克就有20多辆被摧毁和遗弃,其中7辆被摧毁”。而乌克兰已经接收了约230辆豹-1和豹-2坦克,其中38辆来自德国(12)。
(二)托南克 这个西北-东南走向的村庄长约3km,与位于其西南的谢韦尔内仅相隔400m,并且两地防御工事是整体构筑的。
进攻托南克的是顿军第1摩步旅和第1453摩步团,乌军第53机步旅在村内的抵抗相当激烈,“双方在托嫩克村附近,甚至均出动了营级机械化编队对攻,俄军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但自身坦克、装甲车辆也损失不轻”(13)。在第41集团军第35摩步旅南下支援后,最终在3月21日终于被俄军占领。并由此将与五一村的战线拉平,随后一直打到了乌军纵深要点乌曼斯克的外围(14)。
南翼 俄军解放佩尔沃迈斯克并进逼沃夫恰河。
佩尔沃迈斯克、内泰洛韦沿着M30公路形成,总长大约10km,北面是其他临水的定居点。两地战前人口分别超过两千与一千人,系乌军在战前就开始经营的防御要点,当地房屋几乎都建有经改造过的地下工事。
在阿瓦迪夫卡城解放后,顿军第9摩步旅(还曾兼顾沃达尼西侧)重启了对这里的进攻,分别沿河南北分两路进攻,在北岸向沃达尼西侧尚未控制的部分进攻,南岸继续向五一村内推进,在该旅作战地域的北侧,则是向乌曼斯克以南田野地带实施突击的中部集群装甲部队(近卫坦克第90师)。到3 月 31 日,这支“顿涅茨克人民的子弟兵”部队,最终解放了位于五一村城西南附近沃达尼的全部行政区域(14)。自2022年以来他们一直在这里进行着谋求民族解放的战斗。在4月10日前后,终于攻下了佩尔沃迈斯克。解放佩尔沃迈斯克这7000米的路,顿军9旅官兵整整走了20个月:“逐屋逐房、一米一米地持续推进,真可谓是踏着血泊,最终插旗的”(15)。
经过从2022年8月到2024年4月整整20个月的战斗,4月13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解放佩尔沃迈斯克(五一村)。乌军已将城内最后一批部队撤向内特拉夫,这是乌军奥尔利夫卡-乌曼斯克-内特拉夫三角区南防御节点。这就意味着,乌军的整个阿瓦迪夫卡集群已被俄军分割为北部(诺沃卡利诺夫、阿尔汉海尔克)和南部(新波克罗夫斯克、诺沃塞利夫卡、佩尔莎)两部分。
目前,俄军还打下了这条战线西北方向的乌曼斯克、内泰洛韦,并进逼卡利夫卡,从而战线已接近沃夫恰河。
这里的进攻环境相当残酷,每座房屋几乎都要经过反复争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血战,以致乌军第59摩步旅每天都会出现二三十人的逃兵(16)。此时正流传着一个俄军受伤被俘后,反劝地下室的乌军投诚的故事(17)。最有意思的是,在乌军第59摩步旅一位坦克手驾驶自己的坦克投诚后不久,五一镇就被打了下来!说起这个老牌乌军部队,其原编制内本辖有4个摩步营、2个步兵营和1个特种营,其中还包括“达芬奇狼”(第108营就是原)。在当前的乌克兰陆军中不算是“填线”的部队了!
自北面的谢韦尔斯克经阿特木斯克、捷尔任斯克到阿瓦迪夫卡和马林卡的顿涅茨克战场,这条战线的主体部分,即2014年后乌军长期经营的乌东筑垒地带,乌军在此的防御工程体系十分完善并部署有重兵集团。其涵盖现俄军的顿涅茨克和红利曼两个战略方向,在2023年10月之前由南部集群负责。
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俄军中部集群接管了其中的阿瓦迪夫卡战区,事实上成为一个独立的战略方向,南部集群则继续负责其他地区的作战指挥。现在的俄军南部集群指挥的部队包括第8集团军、卢甘斯克第2军主力,还有空降兵、志愿者第3军和一些动员、志愿单位
具体而言,俄军在谢韦尔斯克部署的是卢甘斯克第2军主力及车臣部队,在苏勒答尔还有空降第106师;阿特木斯克分为两翼,北翼是空降军第98师、第14军第200摩步旅,南翼是空降军第11空突旅、第8集团军第150摩步师主力以及卢甘斯克第2军一部、志愿者第3军;在捷尔任斯克主要是顿军第132摩步旅;在马林卡以北的克拉斯诺格夫卡与以向西格奥尔希夫卡分别是是顿军第5摩步旅及第150摩步师一部,以南波别达是第8集团军第20摩步师(18)。
在这段时间内,在马林卡以西地段,俄军恢复了向库拉霍沃方向的进攻,越过其间的水库区,位于两城之间的格奥尔基耶夫卡(赫奥希夫卡)也接近被占领。东部集群的两个旅已经解放了马林卡以南的新梅哈伊利夫卡,随后还打下了帕拉斯科维夫卡。这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应该是南顿涅茨克战略方向的重镇弗勒达。
目前,此间战事的焦点集中在马林卡西北战前人口愈万的克拉斯诺戈里夫。俄军已接近“清理”完毕占领位于市中心,占地面积很大并散布着众多的车间和其他坚固建筑物的耐火材料厂,厂区的海拔180m左右而城区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在155m以下。随着俄军对这个材料工厂的最终占领,就将意味着完成了对乌军克拉斯诺戈罗夫卡要塞这个乌东“超大城镇的”的实际控制。
顺便提一下,与克拉斯诺戈洛夫卡类似的顿巴斯地名还有,阿特木斯克以北的克拉斯诺耶(伊万尼夫斯克)、阿瓦迪夫卡西北的克拉斯诺霍夫卡。这种情况还出现在此刻激战中的哈尔科夫州沃尔昌斯克城内的沃尔恰河(也有译作沃尔恰河),在阿瓦迪夫卡的西边也有这样一条同名河流,随后的战事也许更多将围绕这个地域展开。
不过,内维尔斯克得而复失,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俄军后备力量不足,难以在这个点上集中足够的部队。
内维尔斯克是一个体量比马林卡还大的城镇,建设在一座小高地上,由于城市南北都是河谷低地,这个居民点的战术价值就变得格外突出。并且,城北就是直通顿涅茨克市外围著名的M-30公路,这条公路沿线都是堡垒化的定居点,如佩尔沃迈斯克等等;而城南则是克拉斯诺格夫卡。此前进攻并夺占内维尔斯克的是顿军第110摩步旅,而坚守的是乌军第59摩步旅。后者在战前就是乌军的现役部队,还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四个摩托化步兵旅之一(19)。
四、阿特木斯克-恰索夫亚尔战区
在阿特木斯克以西,分布着以恰索夫亚尔城为中心的整条高地带,其东面还有一道运河。乌军依托这条高地带和人工运河建造并组织了以该城为核心,乌东顿巴斯地区北面战场的坚固防御体系。
恰索夫亚尔位于顿涅茨克高地带顶部,城区建在若干高地、林带之间,南北长度达8km,东西纵深有5km(20)。
这里的战事,目前围绕恰索夫亚尔城和克里希夫卡南北翼展开。
在恰索夫亚尔地区,俄军目前集结有空降兵第98师,第11、第83空中突击旅,第8集团军第150摩步师主力一部,卢甘斯克第2军第4、第85摩步旅,志愿者第3军第6摩步师、第14军第200海军步兵旅等部队。另有第106空降师集结在苏勒答尔侧翼。
在俄军打下克拉斯诺耶(伊万尼夫斯克)后,乌军陆续抽调2023年春季新组建的第41、第42机步旅(原在红利曼对面森林地区),乌军中唯一名副其实的空降部队、装备全乌军第二个“黄鼠狼”步战车营的乌军第25空降旅,还有在奥列切季涅筑垒区一度放弃阵地的第115机步旅、以极右翼武装分子为主体、经整肃后的第67机步旅支援阿特木斯克战区。
北翼(恰索夫亚尔) 俄军第98空降师解放了位于恰城正面处于其与阿特木斯克之间T-0504公路线上的伊万尼夫斯克(克拉斯诺耶/红村),并从博格达尼夫卡出发,经北面卡利尼纳和南部森林对北顿涅茨-顿巴斯运河的正面及南北两翼发起进攻,进一步直接逼近恰索夫亚尔市,目前的战事集中在运河微区及对岸新区。不过先期在红村(伊万尼夫斯克)持续发动进攻的是从马林卡北调的第150摩步师一部和第11突击旅,与之对阵的是乌军(亚速)第3突击旅。
此时,俄军已控制微区南部,突击队不时渡河袭击新区。然而,此间进展并不大至少没有明显的进展。最近俄军伞兵“敢死队”在几辆装甲车在烟幕掩护下,强行通过几公里的灰色地带,将“步兵投送进城”(21)冲入微区东南的高层建筑。因为,“在对方战斗意志和防御韧性足够的前提下,必须要步兵搏战方能夺地”(22)。俄伞兵部队在此不间断的突击,的确扭住了顿巴斯战局发展的关键。因为,只有“啃下乌军在运河线的阵地,才能进攻恰索夫亚尔的主城”(23)。
这里的“微区”是指按照苏联时期的设计思路建设的以高层住宅区为核心,包括学校、医院、商业网点在内的基础设施的独立居民住宅区。其实,也就是主城区城市组团之外的一个小型卫星城镇。
在恰索夫亚尔,俄空天军沿用了在叙利亚使用的战术:前线航空兵积极使用RBK-500U集束炸弹对乌军阵地和其他建筑物甚至林带进行“除草”。通过这种方式建筑在地表-30~-50cm的地下工事都会被击中,其他壕沟和掩体也会被炸毁。然后开始“拆除”高层建筑上的阵地和任何混凝土建造的目标。与此同时俄产“海鹰”和Supercam无人机持续进行监视,实时报告轰炸效果并传送目标修正信息(24)。
这里的战斗,相对于阿瓦迪夫卡以西的低海拔平原地区的野战,要艰难得多得多!道理很简单,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同样猛然的大口径身管大炮炮弹和已安装了制导套件(UMPK)促使战机投弹命中率大为提高的FAB500/1000/1500系列“滑翔航弹”的加持下,凭借这里钢筋混凝土既设阵地掩护的乌军,当然较躲在小型村落甚至在田野或防风林带匆忙构筑的简陋阵地的同伴要“耐压”得多。姑且,俄军对恰索夫亚尔的攻击,还始终处于仰攻这种十分不利的战斗状态。
此时在阿特木斯克作战的俄军官兵,“血拼”,就成为这些伞兵的唯一选择!
南翼(克里希夫卡) 在北翼血拼的同时,在乌军抽调兵力前往哈尔科夫战场增援后,俄军先后重新发起了对克里希夫卡(K村)、安德列耶夫卡(A村)、库尔久米夫卡的进攻,到五月底已占领作为2023年乌军“大反攻”标志的前两地,加上在扎波罗热克复的“第一宇宙中心”罗博季涅,乌军这次反攻的地理收益悉数尽失。
俄军第6摩步师重新发起了对克里希夫卡的进攻,在“乌龟坦克”、无人机和炮兵的支援下,该师步兵攻入村内,经过激战,最终成功占领克里希夫卡。
这已是开战以来该地的第三次易手。去年乌军夺回K村后恢复了完整的高地-运河线,在以之为核心的阿特木斯克以南高地地区,将俄军从南翼的进攻阻挡在K、A两村的铁路线以东之外。俄军重新占领的整个南翼运河线的这两个定居点和规模更大、三面环山的伊万尼夫斯克,曾构成了乌军在高地带南部的前进阵地。并分别以克里希夫卡-安德列耶夫卡-库尔久米夫卡东侧铁路线、村庄本身和村后高地设立了第三道防线,当时集中了第5突击旅、第80空中突击旅、第93机步旅和由原第92机步旅改编的第92突击旅等精锐部队(25)。
此外,在库尔久米夫卡西北方向,乌军目前还部署有包括第5突击旅、第17坦克旅、第24、第93机步旅在内的七个旅,还有1个炮兵旅和艾达尔营(26)。
五、自北向南其他战略方向的新战况
一直“稳坐钓鱼台”的西部集群,甚至也继去年近卫坦克第47师占领塔巴伊夫卡、克罗赫马利涅之后,同样是这个部队,在这段时间打下了战前人口分别近千人和250余人的基斯利夫卡、科特利亚里夫卡两个村镇。
此外,斯瓦托以西俄军也趁势向西推进约1km,进入伊瓦尼夫卡。
大约应该在今年三四月份,随着原西部军区被撤销并在该军区和北方舰队的基础上,恢复组建新的列宁格勒军区和莫斯科军区,西部集群所辖原部队被“分割”,其中第6集团军已划归列宁格勒军区。
因此,现在的西部集群,理论上只留下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并继续负责库皮扬斯克-斯瓦托方向。自去年十月中部集群(六个摩步旅和一个坦克师)南调阿瓦迪夫卡战场后,原由莫尔德维切夫将军负责的红利曼-克里兰纳方向的作战任务,估计大概率将由西部集群接手。其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兵力减少而防区扩大!
好在这些留下来的部队,之前也没经过什么大战、激战,更谈不上血战,因此,被网友戏称为“吃饭部队”——差一点就被直接叫成“饭桶”了!那么好的装备,那么好的的兵源素质,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一点都没有近卫军,更说不上“御林军”本来应有的样子。过去每年出现在红场阅兵式上的这个“塔曼”摩托化步兵师和“坎捷米洛夫卡” 坦克师,看来也只是个好看不中用“银样烛枪头”的“样子货”,这才是军人的真正耻辱!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如何保持在这个战线漫长、地形复杂的作战方向上的战略稳定性,即能够抗住乌军可能不时发动的反击,确保整条战线不被突破;同时,在二线集结位置保留充足的战役预备队并为编组新部队及后备部队作出些贡献,也许是当前俄军西部集群的首要任务。
其实,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是战前俄罗斯陆军的重点建设部队,装备、兵源素质和补给等硬件,在全俄陆军中都应该是首屈一指的。只要解决了指挥员的问题并在作战过程中重振部队的精神面貌,曾经在两年前不放一枪就丢失了伊久姆这样的要地的俄西部集群,今后的战场表现不是不能耳目一新的!
5月20日,俄国防部在例行每日战报中宣布,卢甘斯克第2军第123摩步旅和第6摩步旅,解放了位于谢韦尔斯克(塞弗尔斯克)东北,属于卢甘斯克具有标志性的比洛戈里夫卡。
然而,这条新闻颇受一些网友置疑,其理由是其城西南的白晋采石场(“白山”)依然在乌军控制之下并居高临下不时炮击镇内。并且,俄军在比洛戈里夫卡城区废墟上升起的两面俄罗斯国旗,其中位于文化宫废墟附近管道上的国旗,是通过无人机使用了磁铁安装在这条管道上的并遭到乌军的袭击。
在此之前,俄军已经解放苏哈亚普洛特瓦河西的维塞勒,现在正对比洛戈里夫卡以南的斯皮尔涅发起进攻。这样卢军通过这三个点,正在完成对谢韦尔斯克东南两面的包围,其北面是北顿涅茨克河。
其实,在2022年的利西昌斯克战役中,在解放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双子城”之后,俄军所面对的就是乌军在阿特木斯克(巴赫穆特)以东的最后一条防线——谢韦尔斯克-索列达尔-巴赫穆特。随后部队却放假休整(谓之“轮换”),不少俄籍官员返回国内。乌军乘此刻俄军前线松懈、兵力空虚之际发起哈尔科夫秋季大反攻,致使战局发生逆转,基辅一度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经过次年瓦格纳军团打出的“巴赫穆特绞肉机”战役,俄军才逐步稳住阵脚,从而改写了这场乌克兰战争的历史。随后在经历过这一年乌军在扎波罗热的奥列霍夫(库班)、顿涅茨克的巴赫穆特及大诺沃西尔卡三个方向新一波的夏季反攻后,在2023年秋季,俄军才重新夺回了战争主动权。
然而,当普里戈任领导、乌特金具体指挥的雇佣兵性质的“瓦格纳集团军”在巴赫穆特血拼期间,俄军正规军部队却袖手旁观、纹丝不动,从而失去了包括在此地于瓦格纳攻占索列达尔和巴赫穆特的有利战机。因此,目前这个艰难的战事进程,可能正是俄军高层的吝由自取吧,但受苦受难的却始终是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基层官兵。
俄军继续在旧马约尔斯克、乌罗扎因两地激战,已控制了旧马约尔斯克的南部,基本控制乌罗扎因并将两地战线拉平。
(四)扎波罗热-赫尔松战略方向
在乌军统帅部将一些部队调往哈尔科夫后,当地时间5月15日,俄罗斯国防部战报称,“第聂伯集团军彻底解放了扎波罗热地区拉博蒂诺(罗博季涅)定居点,并有效打击了乌克兰第65机械化旅、国土防卫军第121独立旅和乌克兰国民警卫队第23旅的有生力量及装备”(27)。随后开始向北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激战,当一切都变成了瓦砾废墟,空无一人之后,此时这里的战斗,其实只是象征性的并没有实质内涵。
在此期间,俄军继续炮击第聂伯河右岸的乌军炮兵阵地、无人机发射场及屯兵点,并高调官宣开始组建第聂伯舰队,似有随后登陆对岸的动向,不过,这时大概率属于军事上的佯动。
乌军仍然据守着其第聂伯河左岸桥头堡克林基并持续进行着“自杀”性的增兵行动。乌军这时已将全部的海军陆战队编组为集团军级的第30海军步兵军团。二月底,英国军情部门协助乌军第73海军特战中心,在赫尔松最西端的坦德拉沙嘴实施了一次“特别”行动。然而在当地驻地俄军枪炮的“屠杀”中,乌军出动的四艘冲击舟,三艘被击沉、一艘逃脱、最后一艘在受损后被冲上海岸,艇上除一人负伤被俘外其余数人均被打死(28)
在2022年俄乌冲突中明显暴露出两个突出的战术问题,一个是大量廉价无人机在战场上频繁使用后,带来的陆地战场作战样式的变革问题,对此在《无人机的大量使用与未来战争的形态》中有所分析。另一个是基于精准炮战与空军强大对地攻击基础上,步兵小型突击分队对作战方式对未来陆战部队作战编成走向的深刻影响问题
今年三月,俄罗斯联邦顺利举行了新一届总统选举。在“87113127位选民参与”(29)投票率为77.44%的这次大选中,“超过7600万人投票支持普京”(30)并以87.28%的得票率再次竞选成功,并于5月7日在克里姆林宫宣誓就职。
这是前克格勃中校出身,现年70岁普京的第五个总统任职,自21世纪以来,此前他已经持续执政长达20年。看来“集体西方”不得不与这位坚决捍卫俄罗斯民族利益而被美国总统称为“杀手”的“硬汉”,继续打交道,尽管内心十分的不情感!
5月16日,普京总统开启了上任后的首次出访,目的地是北京。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长达万字、包括十章内容的《联合声明》,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两国建交75周年之际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这次访华他还去了中国东北的哈尔滨,造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相关论坛上发表演讲并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值中俄建交75周年之际的“此次中国之行给他留下了真正美好、难忘的印象”(31)。
普京总统在5月14日完成了对新一届政府全体组成人员的人事任命。米舒斯京总理领导的新政府由第一副总理、副总理10人、部长21人组成,其中6人首次担任俄罗斯政府部长。
在前任国防部长绍伊古调任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后,前政府第一副总理别洛乌索夫继任新政府的国防部长。
在绍伊古离任前后,作为当前“特别军事行动”时期,俄罗斯政府最重要的强力机构之一的俄国防部发生了一系列人事变动:涉案金额高达10亿卢布、主持马里乌波尔战后重建、主管后勤事务的副部长伊万诺夫大将和涉嫌腐败的国防部人事司司长库兹涅佐夫中将、副总参谋长兼通信总局局长沙马林中将被捕;还有四位副部长提出辞职,即分别主管军事技术、预算、财务审计、宣传动员工作的克里沃鲁奇科中将、察利科夫上将、舍夫佐娃大将和萨多文科上将(他同时兼任国防部办公厅主任),其中54岁的舍夫佐娃是俄军现役13位大将中唯一的女性。
【注】因个人电脑故障,近期无法发图,请网友们谅解
初稿写于2024年5月20日,重启于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