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计划经济

现在在经济学界计划经济已经随着苏联的失败被扔进历史的粪堆了,市场经济成为众口一词的显学,在1980年代生长起来的经济学家不需要经济学的理论素养,只要坚持重复市场经济这四个字就可以成为著名经济学家。但是我对于胡适的一个观点是接受的,那就是做学问必须从“不疑处生疑”,学者要有独立思考能力,众口铄金并不代表真理。我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就本持着这个态度进行历史分析和对比性研究。黑格尔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凡是存在的都是理性的”,也有人翻译为“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精髓之一,恩格斯对于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阐释,那就是:历史上存在的事物都必然有他存在的根据,没有根据的东西是不会存在的。当然历史是发展的,历史上存在的东西也会随着历史的变化丧失其存在的根据从而走向灭亡。

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计划经济就必须从历史上的计划经济的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中去发现它产生的根据和灭亡的根据。对于计划经济的产生的说的比较多了,它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弊病暴露而提出的,开始作为国家崛起的经济手段被德国的李斯特提出,并被德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手段提出。计划经济在苏联建立以后达到其发展的高峰,斯大林采取了完全的国家计划经济,通过3个5年计划让国家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崛起,特别是1930年代整个西方国家陷入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时候,采取计划经济的苏联一支独秀,经济高速发展,为苏联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二战之后,因为苏联经济的成功,在全球的发展中国家掀起了一阵计划经济的潮流。但是好景不长,在197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陷入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导致了普遍的不满。在西方经济繁荣的映衬下,苏联商品供给不足的缺陷通过西方媒体被放大为政治问题,最终引发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以后,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标志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抛弃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学界出于意识形态的目的,急忙地把计划经济体制装进棺材,埋进坟墓,然后把大粪堆到坟墓上。因为这个意识形态的因素,对于计划经济的死亡就从来没有学术性的研究与分析,就急急忙忙地开出了“死亡证”,就是为了赶紧把他送进历史的坟墓。

我作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研究者,认为一个学者应该是一个好的“法医”,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生理解剖,对尸体的生理解剖是发现生理病理的必要手段。社会科学如果要实现科学化,对于社会实体的“解剖”同样是必须的方法。资产阶级急于埋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标志计划经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对于计划经济没有解剖式的研究是不可思议的,这是经济学界无能的表现。

我对于计划经济并无特定价值观,我认为经济管理方式是经济的组织结构的一定形式,只要有效,有用就可以使用。邓小平讲“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东西是工具,不是目标。

对于计划经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都是计划经济,只不过计划形式有差别,欧洲农业是计划经济,日韩农业是计划经济,就连美国的农业也是计划经济,美国政府通过农业补贴管理农业。

中国的产业政策被有些经济学家诟病为“换了马甲的计划经济”,但是这产业政策非常有效,推动了中国在新能源,绿色能源技术和新能源汽车领域领跑世界。

这说明计划经济是现代经济组织结构中的重要形态。而且西方国家在二战后普遍采用了凯恩斯的理论,国家对于经济的直接干预越来越多,有些国家还搞了国有企业。所以简单地否定计划经济是错误的,苏联计划经济的失败不代表着计划经济的失败,这是两回事,就像19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并没有埋葬市场经济一样。

对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我认为竞争力才是不同经济体制优劣的根本。苏联计划经济的失败是因为其丧失了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竞争力。

对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我引入OODA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OODA理论是观察,分析,决断和行动四个动词的词头字母,这是美国伯伊德上校创立的一个理论。OODA是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的总结。人类的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他是通过感官认识之后经过自己头脑的分析,制定行为计划然后行动。行动之后再根据行动的结果和过程再次制定下一次行动的计划,而这个下一次的行动还是一个OODA循环。从OODA理论上看,人类的活动都是有计划的行动,没有不存在计划的行为。在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活动也是有强力的计划性。但是从社会经济领域,早期的资本主义是处于盲目的行为状态,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明市场经济内在的结构性问题。1930年代的世界资本主义大危机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叠加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成功,推动美国采取了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今天的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纯粹的市场经济也只是一个神话,没有哪个国家敢于置经济危机于不顾,让经济休克。苏联的解体就是前车之鉴,如何国家休克的后果必然是经济死亡,他将失去所有的市场和技术优势,沦落为经济强国的经济殖民地。

再回到OODA循环,所有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都是一个竞争性的社会活动,军事是军队获得军事优势的竞争性活动;经济是国家之间,企业之间获取利润和竞争力的社会活动,丧失竞争力的企业就会被社会淘汰,国家就会向下沉沦,比如日本陷经济入停滞的30年就逐渐地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沉沦。

而获取竞争力优势的主要形式就是在OODA循环中能更快地完成,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完成OODA循环,这在经济上就是“快鱼吃慢鱼”,反应更快的企业更具有竞争力优势,同样反应更快的国家享有经济竞争力和军事竞争力的优势。

计划性在这个OODA循环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计划说到底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于客观规律认识,并且把这种认识付诸行动的行为。主观世界是否符合客观世界,这不是由教科书决定的,也不是由权力决定的,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的。从这一点来说实践具有第一性,理论是从属于实践的。主观世界无论多么地高明,这种认识对于客观世界总是有偏差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就依此否定计划的存在价值。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行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下进行的,这种意识驱动的行为才能成为实践,没有这种意识的驱动的人类行为不构成实践,就像人吃饭只是生理需要,而美食就是实践性的行为。没有计划性就无法对于行动的效果进行鉴定,就必然在OODA循环中丧失判断,导致OODA循环停止。

市场经济是以后果来判断行为的经济模式,这种后果由主要由两种情况构成,第一是价格,价格涨了,利润多了就在这个方向上增加投入,从而使需求与供给达到平衡,供应多了,价格下降,资本投入退出,产出减少供需平衡。第二就是破产失败,通过市场淘汰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目标。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模式,实际上因为市场信息永远不完全透明,市场的反应往往不是线形的,市场的反应总是超出预期。这种经济运行模式的缺点是无OODA循环,微观企业是有OODA的,但是宏观上没有,要等到危机出来之后通过大规模地破坏来校正经济的运行。而大规模经济破坏带来的后果是现代国家不可接受的,就像苏联的“休克疗法”,和1997年亚洲的金融危机,这些国家经过30年却一直没有从危机中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国家休克就意味着经济出局,丧失生产力和市场,这就难以在经济灾难后恢复,因为已经有其他的经济体取代了他在市场上的地位。

从原理上讲计划经济因为有OODA循环校正它要比市场经济通过破坏来校正经济运行要更有竞争力,有更高的效率。但是实践中苏联的计划经济最终走向失败是什么原因?这就要从计划经济的定义和实践中进行解析,来找到问题的根源。

我很早看过一个罗马尼亚电影《沸腾的生活》,是一部工业题材的故事片,是讲一个造船厂造矿砂船的故事。其中一句台词是“计划就是法律”,这句台词就是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病的根源。计划是人的主观对于客观世界认识下的行动,而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与实际情况总是有偏差的,所以计划不是法律,也不应该是法律。这个事情应该怎么认识?陈赓大将有一句关于战争的话“枪声一响,计划作废一半”。军队打仗都是要制定计划的,再瓢劣的军队在打仗前也是要制定作战计划的。但是所有的作战计划在战争过程中都必须修正的。不制定作战计划的军队必然失败,被历史淘汰,这个原因就是OODA循环,只有有计划才能实现OODA循环,OODA行为中的第一行为观察就是建立在计划的基础上的,也是建立计划的必要条件。好的军事家与差的军官差距主要就表现在计划水平与实际情况的差距,这种差距产生于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产生于训练。同时拿着作战计划当“法律”不知计划要适应客观情况的军队也是一定要吃败仗的,典型的案例就是宋朝的军队,皇帝千里遥制军队,拿着“阵图”指挥军队作战,结果是宋朝空有富甲天下的经济,百万甲兵,却被辽金,西夏按在地上磨擦。

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把计划当成法律是他弊病的根源。因为主观对于世界的认识总是有偏差的,有偏差就需要修正,这样才是符合规律。但是如果计划是刚性的,那就必然出现“削足适履”的情况,偏离了计划本身的意义。而且苏联的计划经济的计划部门成为了权力部门,这就让计划成为官僚体制的权力工具,更是偏离了OODA中认识工具的作用。这就破坏了计划从原理上对于市场经济的优势。再叠加计划经济缺乏淘汰机制,不能像市场经济那样通过淘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又没有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调整,经过若干轮的OODA循环,计划经济就显著地落后于市场经济的效率,这就导致最终苏联经济的失败。

所以苏联经济的失败决不意味着计划经济失败,而是对于计划经济的认识错误导致了经济失败。通过重新定义计划经济,把计划放到认识经济规律的活动中进行的认识过程,是在认识与实践循环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就可以重生计划经济。为了避免苏联式的官僚体制计划经济,经济活动中的计划部门应该像军队中的参谋机构,他是一个决策辅助机构,负担信息收集整理制定方案的机构,它的职责是向决策机构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方案权力机构选择,协助权力机构执行决策,并且监督执行中的反馈,以对计划进行强制推动或者修正。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