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游戏退费标准”发布,可能带来什么影响?
“未成年人游戏退费标准”发布,可能带来什么影响?
某中厂游戏制作人秋风扫叶
因为防沉迷系统,正规上线的手游已经在尽力规避未成年人付费漏洞,或者说,有漏洞的游戏已经很难从正规渠道上线运营。实际上,游戏中的未成年人非正常消费,基本上都可以理解为家长的管理问题。在这个背景下,“管理要求”中规定厂商所承担的30%—70%责任,如果善意理解,可以看作一种社会救济——高科技企业帮助那些没有走在时代前沿的家长,管理自己的孩子和财产。
但这种救济隐含的成本是由厂商承担的:要理解、沟通、识别用户的问题,以及追踪、拆分、回收这些问题资金(以及游戏内资源),游戏厂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这些与游戏前置的合规化需求一起,会形成越来越巨大的成本障壁,将大部分普通开发者拒之门外。未来将是大平台、巨型企业制作的服务型游戏的时代,小型开发者唯有撤退到相对小众的领域。
这种政策的抉择,本身没有对错的概念,只是像“文明”中的一个政策按钮,增加了一些数值,降低了另一些数值。可惜的是,那些体量庞大的开发商,又会强化引导过度消费的游戏机制。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社会学领域的“先污染再治理,边污染边治理”吧。
前游戏文案卡卡
感觉这个新规没什么影响。真要说影响,能有“未成年实名认证”和“卡游戏时长”影响大么,不还是照样。
某游戏系统策划阿木
我觉得影响不大,顶多是未成年人监管平台需要做点东西,但不至于到“因为未成年人退费、游戏流水直接腰斩”的程度。
未成年人有消费能力,但占比不高,这个标准应该是为了把责任搞明白。
某中厂战斗策划小王
最近游戏股价又开始大跌,我觉得可能跟这个新标准有关系。这个标准具体执行的时候,能不能清晰地划分界限还不好说。更可能是有标准,但是大家都没当回事,像以前一样。或者说,它更方便各方“甩锅”了。
广州某游戏公司运营负责人阿雅
“管理要求”的核心内容其实是,如果厂商不搞实名和防沉迷,那主要责任就是厂商,家长要退款就得退;但如果做了这些措施,那就得按照30%—70%的额度退(有些情况甚至可以不退)。所以很明显,想要充分响应这个规定,就得先把实名制和防沉迷系统做好。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公司来说,影响可能没那么大,主要是大公司受益。
苏州某网络游戏公司策划大葱
我关注的是“管理要求”的后半段,规定16岁以下每个月只能充200元,16岁以上是400元——我就想问问,这点钱对未成年来说,够干什么?另外,退款就算按照额度退,游戏公司也几乎不挣什么钱,防沉迷其实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希望新的规定能让这类麻烦少一点。
北京某游戏公司策划阿辉
说到底,未成年防沉迷之所以设得那么严,就是因为监护人不靠谱。规定“退费比例”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诉中国的家长,不要再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对于这些人来说,只有“推无可推”才能堵上他们的嘴。
上海游戏文案橘竹
我觉得应该会带来一些好的影响,尤其是关于监护人责任划分方面。它有可能会促进社会普遍观点的改变:未成年人在游戏里“过度消费”,大家都觉得是游戏公司的错,但事实上,家长也应该承担责任,有些时候家长的责任甚至更大。
上海某游戏运营株白
非常支持“谁有错谁担责”,不过我比较好奇,“家长帮忙绕过防沉迷”“家长未履行监护责任”这些事,到时候由谁来判断和划分比例?游戏公司会设置一个专门的部门吗?判断标准又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主要是对家长来说足够信服)的回答,可能落实起来还是会有点困难……
北京游戏文案策划优优
这项要求如果真的通过,肯定是好事。不过关于相关方责任比例的讨论——特别是家长责任的内容——目前说得还比较笼统,但这肯定是规则里最重要的一部分。之前真的看到太多家长为了退款撒泼打滚、来公司楼下大闹的情况了,有了新规对大家都好。
某游戏平台运营一只小笼包
明确责任是好事。未成年人退款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灰色地带,很多案例都存在盗用家长或者其他成年人身份的情况,但又很难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去证明孩子是背着家长充的钱。
现在还出现了贩卖未成年人身份、帮忙退款的灰产。在实名制没有那么严格的直播平台,这种现象已经很泛滥了。有人会用这种方式大量打赏,骗取主播的答谢礼品之后再退款,稳赚不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规定只退一部分而不是全退,能很大程度遏制这种靠退款空手套白狼的现象。
而“成年人装未成年人退款”的另一面,是一些本质上和课金游戏没区别的App打着“生活应用”的旗号继续收割。比如以前有个换装App,内容上就是个粗糙版“暖暖”,但因为不带“游戏”的名头,就明目张胆地让很多小女孩充钱。
归根结底,如果家长不看好小孩,硬管是管不过来的。
一般路过打工人樱子
我只关心,如果不让未成年玩游戏,我什么时候能玩到适合成年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