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当代欧美黑人电影分为三个阶段

【本文由“四川阿尼亚神教护发”推荐,来自《谷智轩:由黑人来演朱丽叶,这是对少数族裔的“二次奴役”》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欧美如果想要正视和反思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历史,只要老老实实反映黑人受到的压迫就行了,《为奴十二载》也好,《被解放的姜戈》也好,《断锁怒潮》也好。 

但是现在的欧美专门拍两种黑人电影,一种是把各种名著或者历史上的白人简单粗暴地换成黑人,一种是拍白人追求黑人。 

比如2021年的《安妮.博林》,此剧最大卖点是将安妮.博林(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王后)由白人改为了黑人,还将她哥哥乔治.博林也改成了黑人。 

《安妮.博林》播出后,创下了英国历史剧的评分纪录,在英国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 )平台上,网友评分结果是1.2分,史上最低分,没有之一。 

用黑人扮演一位白人王后,就能说明英国种族平等? 

安妮.博林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就是英国贩卖黑奴的最大支持者!你让黑人来扮演她,黑人无产阶级答应吗? 

虚伪之极,这是用“政治正确”逼迫别人接受其价值观,把黑人架在火上烤,根本目的就是给自己的种族歧视历史洗白。 

我把当代欧美黑人电影分为三个阶段: 

《黑豹》将黑人的形象异域化,产生了一种美国黑人的社会属性来自于非洲、美国不用为此承担历史责任的错觉; 

《绿皮书》在银幕上擅自代表黑人完成了与白人的和解,产生了一种黑人与白人从此两不相欠的错觉; 

《小美人鱼》则在营造一种黑人正在盗窃和取代白人历史的氛围,将黑人从受害者置换为了不怀好意的掠夺者。

 不管是丑黑朱丽叶、小黑人鱼、《安妮.博林》、《梅林传奇》里面那个黑人滚娘(最绷不住的是剧集里面还有个夸奖她的美貌名不虚传的情节,这种令人作呕的情节绝对是有意编排的),它们能代表广大黑人无产阶级吗? 

我在游民星空看到过一个对《小美人鱼》女主的评论:白人选你去演美人鱼是坏;你没有自知之明是蠢。 

我对这个评论深以为然,尤其是后来小黑人鱼去泰国动物园,高调分享与大猩猩的合照,其实明摆着就是想碰瓷种族歧视问题,来进一步丑化黑人。 

这次的黑人朱丽叶也一样,本质还是为了丑化黑人。 

《姜戈》里面有个黑人管家,比白人还恨黑人,但是黑人无产阶级不会感到冒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和这种黑人不同,就如同当年贩卖自己同胞给白人的非洲酋长与那些被卖为奴的黑人不是一个阶级一样。 

有一种黑人和姜戈一样,他是奴隶,但是他如果有机会挣脱锁链,拿起武器,他会用滔天的仇恨告诉你他对自由的渴望。 

但是也有些黑人和黑人管家一样,是奴才,他的利益就是为白人服务,充当给他们干“黑”活的“黑”手套。

“……一方面是精英阶层们打造了政治正确的枷锁让人人都瞠目结舌不敢作为,另一方面则是底层的各族裔贫民还在剥削和歧视中遭受切实的压迫。

与旧时代的马丁路德金或是马尔科姆X不同,新时代的美国社会,已经有很大一批黑人成为了顶尖的社会精英——体育明星,影视明星,政客,歌手,学者,老板们…… 他们并非生活在非洲丛林中的瓦坎达,而是生活在美国上流社会的瓦坎达中。他们有自己的现代生活需要去保卫。” 

真正的黑人无产阶级在美国社会最底层,和那些白人无产者一样过着没有未来的生活,这就是为何当年黑豹党不仅团结贫困的黑人,也团结贫穷的白人、亚裔、混血儿。 

而丑黑朱丽叶、小黑人鱼、《安妮.博林》、《梅林传奇》的黑人滚娘,都是脱离了黑人无产阶级的奴才,但是这种奴才在当代被媒体放大,成了黑人的代表,黑人无产阶级在媒体面前消失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