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短视政治终究要害了美国自己

500

                                                                               撕裂的美国政治(图片来源于网络)

“香港《亚洲周刊》刊登了题为“美国‘鸵鸟政治’的全球危机”的文章。认为美国越来越多迹象显示陷入“鸵鸟政治”沙堆,对各种常识性问题视而不见,面对国际质疑,随便找些借口搪塞回避。文章最后结论美国的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最终会给全球带来灾难。

美国对中国围堵、打压、扼制,各种政策工具层出不穷。要是问一个无数人问过的问题,朋友们一定不会认为是多余:美国的政治精英们是否认识到,所有这些措施只能延缓中国的发展,而不能阻止中国的发展,他们知道吗?

对这个问题我持肯定的答案,他们当然知道,而且很清楚。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太低估美国人的智商了。既然知道并且清楚,为什么还要在这条路上乐此不疲呢?一句话,被美国的现行的政治现状所拖累,顾不了。所以,我不太同意“鸵鸟政治”的说法。鸵鸟是埋起头来不看周围,但现在的美国政治精英们是昂着头把周边都看得很清楚,但就是无暇顾及,不得不如此。

比如这次对中国的绿能商品加征关税,难道拜登政府不知道?错!他们在政策出台前进行过精心的调研、模拟、分析,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出台这种沛公舞剑般的政策。这是为什么?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美国现行的党派政治体制。四年一届的选举周期,如同一个无情的定时器,迫使拜当政者不得不将目光紧紧锁定在眼前的政策与措施上,而难以有闲暇去深思熟虑四年后的长远规划。他们犹如走马灯般的政客,忙于应付选举的硝烟与战火,以至于对于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无法深入洞察和周全筹备。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往往受限于短期的选举利益,而难以真正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这样的政治体制中还有一个缺陷,由于不同的党派服务于不同的利益集团,而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日益走向对立的现在,党争的实质就成了利益之争。所以,如果不能保证四年后继续当政,那么一切都要退居其次。先把权柄拿到手,然后再说其它。不把权柄抓牢,一切都是零。

拜登政府无论政治上是不是短视,客观上他们只能制订和执行这种短视的政策,这就美国政治的现实。

这种短视政治为什么会害了美国自己呢?先还是看看这种短视政治所带来的现实利益损害吧。不错,对华电动汽车加征100%的关税,在自己的弱势领域筑起一堵高墙,短期内确实能保住美国的相关产业和工人就业。但这些被高墙围起来的企业要不要走出去?这样围起来的作用会使他们的竞争力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你会永远地这样围起来吗?你会永远把这个巨婴抱在怀里吗?不可能吧?中国近代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当初不也是如此吗?闭关锁国,但中国的国门最后不照样被西方商品的坚船利炮轰给开了吗?在全球化的今天,更不可能靠高墙来保护落后产能。

当然,拜登政府也有长远打算,如《通胀削减法案》,试图通过政府补贴的办法,使制造业回流。但拜登政府可能没想过,如果各国都有样学样,照着美国的样子做呢?那制造业还是回不到美国。欧洲的德法两国就已经看出美国的这种法案对他们经济的危害,正在制订相应的对策。将来欧洲出台的产业政策想不与美国对立都不行,因为他们不可能眼睜睜地看着美国把自己的企业拉走而不设防,即使意识形态再一致也亲不过利益。

债台高筑的美国,想拿出区区500个亿就能使制造业回流美国,问问拜登政府自己信吗?或许拜登政府是希望后面的继任者都能不断地追加和执行这个法案吧?但如果是特朗普上台,他会继续吗?以特朗普的做派,还真是说不准。这就是党派政治的现实。

这还只是近期的危害,再看看远期的危害吧。比亚迪执行副总裁兼比亚迪美洲区首席执行官李柯接受雅虎财经采访时,谈到了在美国市场和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缺乏影响力的问题。李柯解释了比亚迪退出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原因。她提到了美国国内的复杂情况,考虑到美国市场对中国车企的一些政策束缚,现在比亚迪可能还不是进入美国市场的合适时机。

不进入美国市场的比亚迪不可能不发展吧,当然要发展。好吧,那就进入其它国家的市场,美国周边国家的市场,比如墨西哥。你不是筑起了一堵高墙吗?我就在你高墙周边建起中国电动汽车的高垒,让你将来想爬也爬不上来。而且只要你的这堵墙稍有漏洞,那高垒上的洪水就会倾泄而下,那时才是你的相关企业灭顶之灾的时候。比亚迪对美国市场的态度在中国企业中是颇有代表性的。

再说说更长远的危害吧。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75年了,这中间什么时候美国没有围堵过中国?可以说,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即使在所谓的“蜜月期”也从来没中断过,美国是把中国定位在中低端制造业上的。如此对中国的围堵紧逼,倒逼出了中国的自我发展之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还真是应该感谢美国的不吝赐教,是美国告诉了中国如何破解美国的围堵紧逼之策。谁又能说“巨人不让站肩上,我便自己当巨人”仅仅是过去的中国而不是未来的中国呢?

可能有些人不会把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相联系,但在我的思维中,美国在中国的发展中从来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六七十年代正是由于美国的军事围堵,把中国围成了一个核大国;八九十年代,也正是美国制造业的围堵,把中国围成了一个制造业大国;可以想见,现在美国的高科技围堵,也一定会把中国围堵成一个科技强国。

比较理智客观的美国及西方的智库还计算出了时间,最多十年,如果在这个时间差里,美国没能掐灭中国高端领域的火苗,中国就将成为全面崛起的强国。拜登政府2022年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也指出,美国正处在对华竞争的“决定性十年”。是的,美国能对中国采取措施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抓紧时间吧。谁又能说这不是美国短视政治为自己量身塑造的一个对手呢?

既然如此清楚地知道后果,为什么还要如此作为呢?归结到一点,还是由于美国党派政治的恶果,它不能不如此做,每一届政府只能如此做才能显出它比前任对华更强硬。他们完全偏离了政府行政本意,放下国内多如牛毛的问题,而把对华强硬的表现当成了主业。中国反而成了每届政府的救命稻草,没有中国说不了话,中国成了美国语言中的主词。没有中国做不成事,看看两届政府的所有提案,只有提到中国的提案才能凝聚两党共识。没有中国就没有盟友,在美国纠合的所有小圈子里,皆是以中国为对手而组成。什么澳库斯,什么四方联盟等等,哪里还谈政府的本质。

短视政治所带来的恶果,上面还不是最主要的。看看中国历朝历代所有兴盛的王朝,哪一个是被对手瓦解的?谁又能断言今天的美国不是走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呢?

看看现今的美国,各种矛盾如同蜘蛛网般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绝非一届政府的独创。经济层面的贫富差距的扩大、产业的空心化、利益集团的日益对立化。政治层面党派之争、政治体制僵化、民粹主义思潮的抬头使得美国政治生态日益恶化。社会层面的白人至上主义、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往往涉及到深层次的价值观和文化差异。

500

                                                                                                 国会山骚乱(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预见,如果美国当前的党派政治现状继续延续,其内部矛盾将会如同滚雪球般越积越多,直至达到一个无法承受的临界点。届时,这个曾经的世界强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分崩离析。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美国政府、社会、民众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美国现实的情况在呼唤着类似于南北战争时的林肯,类似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二战前的罗斯福。他们既要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又要有现实的凝聚力。他应该有智慧和勇气超越党派政治的樊篱,推动美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如果美国无法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其内部矛盾,那么崩溃的风险也将不断增大。但无论如何,历史总是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警惕和关注,期待美国能够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找到出路,重新焕发其昔日的辉煌。我们还真不认为国会山骚乱的风景有多美丽,将来如果真正出现我们预想的结果,别怨我们没有提醒过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