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中医、巫术的讨论(二)中医的大致源流
(感谢网友们的批评指正)
我的观点认为科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可证伪性。我赞同卡尔波普尔的观点,凡是不能证伪的,都是神学。这意味着科学总是不断的进步。科学基于一个客观依据,给出一个理论框架,然后让实践检验这个理论。但就方法而言,中医是中国古代最接近自然科学的内容。下文先大致讲下中医发展源流。
中医的确源于巫术,甚至某些还有巫术痕迹。医术首先是一种技术,然后才有理论。但是脱离巫术的过程,从中医的发展历史看基于三个学术渊源:1、针灸学派,内经中《灵枢》。2、外科,可能流传于华佗,但是华佗的医书被烧了。3、汤剂学,主要源流在于《汤液经》(失传),直接的流传可能演变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中药物学古典本草,现在看到的是《神农本草》,理解伤寒论的方剂必须结合古典本草《神农本草》。汤剂学的传承最为广泛。现在一般的中医都用汤剂。
隋唐以后,强调理论的的医经学派(类似理科)和强调实践的《汤液经》流派(类似工科)逐渐融合。医学家希望用理论来解读汤剂。代表就是孙思邈的《千金方》。事实上这有利有弊,因为这两派其实的思路是不一样的。但是由于《汤液经》的失传这,是中医的重大损失,因为组方的原理彻底失传。后人只能通过《伤寒论》来推测这个方法。这也是《伤寒论》被称为“方书之祖”的原因,并且形成了中医著名的伤寒学派。由于这本书和内经的研究,金元出现了四大家,医家各派学说自此真正流行。四大家 的出现,某种程度不是学术的繁荣,而是说明真理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已经迷惑了。近代,日本人汉方学派兴起,推崇汉唐,称为前世方派,宋以后,为后世方派。顺便说一句,当中国人说中医不科学的时候,日本人在中医中药的研究上,我觉得已经超过了中国。至少在理论和方法上,超越了。代表就是明治维新时期《皇汉医学》。作者汤本求真,原来是个西医,因为长女得痢疾而死,痛感西医的乏术,改学中医,历时18年,终于有成。此书,民国西传入中国,章太炎评价说:张仲景如果看到此书,必说吾道东矣。想自学中医 的朋友,从此书入手,很快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一般中医本科生的水平。现在,《伤寒论》上的方剂全部被日本人中成药化,并且申请专利。比如治疗感冒的重要方剂(中国的医生很少使用的)葛根汤,疗效广泛。
近代以来,科学东传,西学大起。中医地位迅速下降。民国时,不少医生希望将中医近代化,在学术上有突出成就如陆渊雷。可惜这个工作没有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西医结合。西医,专开中成药(你现在去看西医,医生开的药是不是中药居多?)。中医,多用西法(动辄消炎,清热解毒)。本来医生应当先从西医的思路,再从中医的角度考虑,这叫中西医结合。现在是中不中,西不西。尤其中医采用西医思维,优势迅速降低,变成了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有几个医生知道六味地黄丸,本是治疗儿童发育迟缓的?现在大家都以为专治肾虚。有多少人知道,历史上许多见血封喉的毒药是中药配制的。许多覆杯而愈的药方记载在《伤寒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