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崛起与中印边境的前景——大选年观察之印度篇|IIA评译

印度大选于4月19日开锣,为期六周,结果将于6月初公布。投票分七个阶段进行,将陆续选出印度人民院、即下议院545个议席中的543个,其余2个议席由总统任命。赢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可组建内阁,并推举总理。正在争取“三进宫”的总理莫迪,近日在社交媒体和街头宣传,呼吁选民踊跃投票,选前民调显示,由他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很可能再次胜出。

大疫之后,有关“印度崛起”的议题持续,“龙象之争”更是业界和学界热议的话题。2024适逢印度大选,莫迪的连任几乎毫无悬念,在这一情况下,外界更聚焦于对莫迪过去“十年掌舵”的评价以及印度的未来。对中国而言,更要在宏观的“确定”中寻找那些微观的“不确定”,以不变应万变。

Question 1

莫迪连任的基础是什么,未来执政面临哪些挑战?

A1

73岁的莫迪执政十年间,带领印度超越曾经的宗主国英国,跃升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亦是目前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根据印度政府公布的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4%,连续第13个季度实现经济的正增长。甚至有乐观的分析认为,印度的经济体量将于三年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前三的经济体。印度民众认可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他们将希望和信心寄托在莫迪政府上。因此,经济增长为莫迪连任提供了最大底气。

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印人党)在印度政治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印人党拥有近2亿名党员,其招募新党员的方式也极其迅速,声称“只要拨打一通电话,就可以直接入党”。该党并不依靠党员执行命令,并且与其母体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密切合作,善于发动基层人员走街串巷拉票。此外,莫迪在“印地语心脏地带”也受到广泛欢迎,其竞选团队成功打破了北印度的传统种姓藩篱,赢得了弱势群体的支持,对比国大党等反对派主打的传统种姓话题更有吸引力。

尽管莫迪和印度人民党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和政治影响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经济问题。尽管印度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经济增长率较高,背后是政府通过大规模借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高额利息支付压力。举债不断意味着需要更大量的资金填补财政赤字空缺。因此,印度大力推进的“印度制造”和“对华产业替代”政策,以进口替代路线扶持本土制造业,经济政策的亲商、亲资本色彩浓厚,由此吸引到全球资本的热切关注,印度一度成为“投资热地”。然而,2022-23财年,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为710亿美元,相较2021-22财年创纪录的848亿美元,下降了16.3%。这也是印度FDI近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外商投资净流入下降到28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7%。预测认为,印度2023-24财年,净FDI可能还会更低。

莫迪上台后希望以巨大的市场和优厚的政策, 吸引外资到印度本地建厂。但其保护主义政策限制更强,早在2022年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美国IBM、法国烈酒生产商保乐力加等众多公司都曾遭印度“索债”,较早前也拒绝了比亚迪投资10亿美元在当地合资建厂的提议,印度和诸多外资就难以达成双赢。外国资本对印度的观望态度,与部分印度企业在本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低下的青年就业率和较低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不无关系。“除了人力成本其他什么都贵”,这已经成为一些投资者对印度制造业现状的评价。

第二是宗教问题。印度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主要构成包括印度教(80%)、伊斯兰教(14%)、基督教(2.3%)、锡克教(1.6%)、佛教(0.8%)、耆那教(0.4%)等。其中,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深重,是自印巴分治以来长期存在“痼疾”。莫迪政府2014年上台以来对穆斯林实施打压政策,片面强调印度的“印度教特性”,这令穆斯林感到不安,长此以往会进一步激化印穆矛盾,造成更多的抗议甚至暴乱。

另外跟印度教“针锋相对”的还有锡克教,由于锡克教打破了印度社会统治、种姓歧视的枷锁,提倡任何种姓的人都应该人人平等,还提倡对妇女尊重,这冲击了印度教构建的社会秩序、宗教以及文化体系。20世纪后半叶,锡克教徒发起了一场名为卡利斯坦运动的分离主义运动,要求在印度西北部建立一个名为卡利斯坦的锡克教国家。这一运动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暴力和恐怖的斗争,导致了数千人的死亡和伤亡。印度时任总理英迪拉·甘地更是在其住所被两名锡克教徒保镖刺杀。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反锡克教暴乱,导致了数千名锡克教徒被杀害或虐待。自那以后,锡克教徒与印度政府和其他宗教团体之间的关系陷入了深刻的危机和隔阂。因为宗教问题,印度要离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500

2024年2月21日,警察和农民在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的 Shambhu 边境发生冲突(图源:Getty Image)

第三是贫困和不平等现象。莫迪经济改革进一步拉大了印度的贫富差距,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现象普遍存在。彭博社22日分析称,从2014-2015财年到2022-2023财年,印度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据2018年《经济学人》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印度的人均GDP仅为1700美元,80%的人口收入水平低于其人均GDP。

莫迪政府的亲商政策使得大财团、大资本不断壮大,信实(Reliance Group)、阿达尼(Adani Group)等财团实力在莫迪执政期间在能源、电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迅速扩张。这些财团背后超级富豪均被指与莫迪关系密切,也是反对党对莫迪发起猛烈抨击的要害。

莫迪的亲商政策过于以城市为中心且庇护国内大企业,忽视了农村地区和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为抗议政府未能履行在“保障农作物最低收购价格”等方面的立法和改革承诺,2024年2月13日起,在200多个农民团体的组织下,印度爆发了名为“挺进新德里”的大规模农民抗议活动。来自印度旁遮普邦和全国其他地区的1万余名农民驾驶着2000余辆拖拉机、铲车等农用车辆不断向首都新德里方向汇集,随后遭到了印度安全部队的强力阻截。双方在距离新德里200公里的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交接地带形成对峙局面。

随着贫富差距加大,不满情绪积聚,印度社会内部酝酿着更多不稳因素。

最后是来自反对党对印度民主倒退问题的批评。反对莫迪政府的声音主要来自国大党,是一个由20多个在野党组成的反对派选举联盟,该党承诺会增加平权行动、挽救印度的民主,避免落入莫迪的独裁统治。但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执政理念,目前尚未能对莫迪构成大的威胁。

总的来说,莫迪连任的优势明显,但也面临着经济增长乏力、宗教矛盾深重、贫富差距拉大以及被指责独裁等一系列挑战,将对其日后的执政产生负面影响。

500

4月19日,印度开始为期六周的大选。图为选民在投票站外排队等候投票(图源:Getty Image)

Question 2

位于中印边境的塞拉隧道正式通车,莫迪亲自为隧道落成剪彩。网传,隧道的挖掘用的是中国出口印度的盾构机,是否真有其事?

A2

塞拉隧道是一条位于海拔3000米的公路隧道,全长14公里,这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地区,通车后能够帮助印军沿着中印边境快速运送部队、武器和机械。由于地形崎岖、降雨和降雪频繁,印度目前使用的公路通行非常不方便,尤其在冬季几乎无法通行。塞拉隧道的建成将有效缩短距离,绕过公路最艰险的部分,成为印度全天候调动兵力和运输补给的关键节点,强化对其对藏南地区的控制。

近年来印度大力发展基建,特别是进口了大量的盾构机用于地铁和隧道工程建设。主要的进口来源包括中国、德国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盾构机主要用于德里、孟买、艾哈迈达巴德等城市的地铁项目。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隧道工程的增多,印度从国外进口盾构机的数量持续增长,本土企业也开始涉足盾构机组装。未来随着印度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印度对盾构机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这对他们的基建技术自主能力提升是有一定帮助的。

就公开信息来看,暂无法证明该隧道为中国出口的盾构机挖掘,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中印边境的对峙状态,尤其是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及2022年达旺地区冲突发生以后,印度加快了中印边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主要目的是改善边境地区的交通和后勤保障条件,为军事行动提供便利,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从印度大量进口我国口盾构机情况来看,不能排除印度今后“改装后另作他用”的风险。因此,中国在出口“大国重器”时,也要加强对其用途的审查和限制,不能为了商业利益而忽视国家安全因素。

500

2021年,施工人员在塞拉隧道施工(图源:路透社)

Question 3

印度对中印边境的态度如何?大选后中印边境对峙是否能够得到缓和?

A3

4月10日,美国媒体Newsweek在报道中引述了印度总理莫迪关于迫切处理中印边境问题的讲话。莫迪提到:“我认为,我们需要紧急解决边界上长期存在的局势,以便将我们双边交往中的异常现象抛诸脑后。”2023年5月,莫迪也就同一话题表示,边界和平对中印正常关系至关重要,并表示印度致力于保护其主权和尊严。从外媒公布的采访资料看,就同一话题上,莫迪的讲话态度相比去年有所软化。由于印度大选临近,此番讲话可视为莫迪为争夺第三任期抛出的对华政策立场之一。

作为崛起中的核武大国,莫迪希望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来拉拢民心,在中印边境问题上不愿意被内部和外部世界认为“软弱”,但他也没有真正发起战争的战略意图。向中国直接挑起战争并不符合印度利益,因为印度不希望边境问题影响中印在其他领域的交往。

莫迪实际上还是希望可控地维持中印边境对峙状态,华盛顿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印度中心研究员拉贾·莫汉(C. Raja Mohan)认为,即使日本、澳大利亚改善和中国的关系,印度仍不需要和中国缓和关系。利用中美战略竞争的机遇来实现印度的发展和崛起才是印度的战略意图,即主动引导美国的投入印太战略,使其在安全方面加大对中国的遏制,从而继续维持其战略机遇期。我们认为,莫迪对华态度的“软化”是基于选举年的暂时考量,并非真心要缓和与中国的关系。

只要中印对峙不影响双方其他领域的往来,莫迪仍需要中印边境可控的、小规模的摩擦来维持或巩固其在国内的权威。对比起中国媒体相对低调的边界摩擦报道,印度媒体则大幅报道和渲染情绪,并且持续跟踪。印度各界很多人都主张强硬反击所谓的“侵略”,民间也有人发起抵制中国产品运动。

究其原因,莫迪政府无法快速卸下阻碍印度走向现代化和世俗化的历史包袱,包括贫富悬殊、宗教矛盾以及由种姓制度导致的阶层固化问题。相对而言,利用中印对峙状态获取转移国内民众对国内问题关注是更快捷且见效的方法。然而,鉴于印度这种长期的“玩火”行为,被操弄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也可能会失控,很难保证边境不会再次“擦枪走火”,从而威胁到地区的和平稳定,过去数次小规模的冲突已是前车之鉴。

*本期译文,IIA编译组选译来自现任印度国大党议员夏希 • 塔鲁尔(Shashi Tharoor)发表在报业辛迪加的文章,原文标题为Indian Democracy’s Moment of Truth,供读者参考。

印度民主的真理时刻

印度约有9.68 亿人登记投票,这意味着新德里即将举行的大选(预计在4月和5月的几周内举行)将会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民主选举。然而,印度民主本身的未来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及其领导的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BJP)掌权十年之后,印度的民主文化和民主制度受到了严重侵蚀。印度人民党执政期间,异见人士频频受到威胁,多元文化也随之消失。公民自由和新闻自由明显受到压力。人民党不断镇压和恐吓政治反对派、学生抗议者、媒体组织、记者个人和人权组织。

除此之外,印度当局还以煽动叛乱的罪名针对并逮捕记者和活动人士,仅仅是因为他们报道了农民的抗议活动或揭露了滥用权力的行为。他们向社交媒体平台和主流报纸施压,要求删除批评内容。他们关闭了抗议者所动员的地区的社交媒体账户和互联网接入。他们还逮捕了反对派的领导人,并滥用反恐法拒绝为批评者保释。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的权利遭到削弱,导致社会和宗派的紧张局势加剧。莫迪放弃了印度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所确立的世俗主义承诺,拒绝了印度的多元化传统,转而支持“印度教至上主义”(Hindutva)的教义(该教义试图将印度重新定义为一个印度教国家),从而加剧了对少数民族群体的歧视。

例如,2019年的《公民身份修正案》在印度历史上首次将宗教作为邻国难民获得公民身份的标准,明确将穆斯林排除在外。这是更广泛模式的一部分。印度的2亿穆斯林(占总人口的14%)一直是执政党针对少数民族的目标。

500

2023年9月9日,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等待迎接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的代表(图源:Getty Image)

印度许多民主机构也面临重大挑战。印度政府拉拢负责调查腐败的中央调查局(Cent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的努力非常成功,以至于最高法院称该机构是“用主人的声音说话的笼中鹦鹉”。印度人民党经常威胁要进行腐败调查,以迫使脆弱的反对派人士投靠自己。执法局的税务审计和调查几乎完全针对反对党领袖和政治批评家,这并非偶然。

广受尊敬的印度储备银行(Reserve Bank of India,为印度央行)也未能幸免。由于与政府的纠纷,两名印度储备银行行长已经提前离职,这引发了人们对央行独立性的担忧。联邦制的削弱也令人担忧。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人民党日益集权,并通过征用国家税收收入的更大份额,以及在反对党统治的邦中安插党派州长,来削弱地方执政党的力量。

就连印度选举委员会(Election Commission of India)也招致了批评。一些学者认为它现在是政府的代理人。这自然引起了人们对选举过程公正性的关注,以及选举委员会是否遵守公平、平等的民主原则的担忧。

鉴于所有这些事态的发展,印度可能不再是民主的典范。它曾因其对多元化的承诺而受到钦佩,但如今在全球民主排名中却一路下滑。2020年,在经济学人智库的民主指数排名中,印度从第27位跌至第53位。自由之家和民主多样性研究所(V-Dem)等组织也对印度是否还能被称为民主国家提出了质疑。例如,V-Dem将印度描述为“选举专制国家”。

印度人民党不断将任何与政府的不同意见贬斥为“反民族”,将任何对印度教的批评贬斥为“反印度教”,从而成功地将反对其统治的声音合法化。随着大部分公众开始相信不同意见与印度的国家利益背道而驰,民众对镇压措施的支持率也在不断上升。

因此,在皮尤研究中心的2023年全球态度调查中,85%的印度受访者表示“威权统治对国家有利”,这一比例在受访的24个国家中是最高的。同样,认为“反对党能够自由运作至关重要”的印度人比例排在倒数第三位。莫迪和人民党经常利用公众对民主的愤懑来塑造一个果断有力、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领导人形象。言下之意是,他应该“来去自如”,不受敌对的议会或司法机构的任何干扰。

这次民主倒退是印度2024年大选的序幕。德巴西什·罗伊·乔杜里(Debasish Roy Chowdhury)和约翰·基恩(John Keane)在他们的著作《扼杀民主:印度走向专制主义》(To Kill a Democracy)中,将印度人民党对司法的挑战和对新闻自由的日益限制描述为“民主灭绝”的迹象。他们全面而又令人担忧地描述了这个国家的民主治理是如何逐渐被侵蚀的。印度人民党政府不遗余力地将异议定为犯罪,破坏言论自由,遏制任何政治反对派,这对印度的长期前景构成了严重威胁。

然而,印度的民主精神依然坚韧不拔。印度公民高度参与政治辩论,并决心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次大选为近十亿印度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让他们的国家重新回到近四分之三个世纪以来都引以为傲的道路上。

原文作者

夏希 • 塔鲁尔(Shashi Tharoor):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前印度外交国务部长和人力资源发展国务部长,现任印度国大党议员。他最新的著作是《安贝德卡尔的一生》(Ambedkar:A Life)。

本期评译员

黄紫蓝: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研究助理。

覃筱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研究博士生。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