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中国经济观察:名义GDP增长率显著低于实际GDP增长率

先说明一下,名义GDP的意义在哪里。首先,财政收入增速同步于名义GDP,税收是对经济活动的名义值征税,增值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对价格尤其敏感。其次,企业盈利增速同步于名义GDP,乃至于公司业绩报表也会按名义增长率计算(没看过哪个公司按“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来计算的),并进一步传导到居民收入。因此,微观预期同样会受名义GDP影响。

从去年到现在,名义GDP增长率已经将近一年的时间低于实际GDP增长率,经济指标修复与通胀走势显著背离。

通过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指数(BCI)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特征。1~3月BCI显著高于去年7月之后的水平,但BCI中间品价格前瞻指数一直在低位徘徊,较去年2~4季度均值变化不大。一边是企业经营明显好转,一边是价格明显偏弱,尤其是中间品价。景气指标和价格指标的分化如此明显,上一轮类似情况还是15~16年。

从今年一季度数据来看,CPI在0.1%左右,高于去年四季度的-0.3%,但是回升斜率并不显著。前两个月PPI在-2.5%~-2.7%之间,仅略高于去年四季度的-2.8%。

从PPI分项来看,冶金、水泥、玻璃、化工、焦炭、螺纹钢等建筑产业链同比均明显低于 PPI整体水平。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供给增速较快的新兴行业价格也处于环比负增长区间。

央行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点。上个月月底老潘发话, 要“强化逆周期调节力度,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

除货币环境之外,在政策层面,今年还有三个PPI回升的机会:

一是增量广义财政有希望逐步落地,对建筑业投资形成有力支撑。就已经公布的政策,今年广义财政空间大概有,4.06万亿赤字+3.9万亿专项债+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及去年4季度发行、大部分落在今年的1万亿增发国债,再加上类财政工具,比如已经累计发行5000亿、支持三大工程的PSL。广义财政扩张比较明显。

二是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 4月初发改委和工信部对今年粗钢产量调控工作进行部署。

三是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上月底国新办发布会,央行指出下一步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举措,都对价格水平回升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名义GDP走势是中国经济下个阶段宏观面的重要观测线索。如果名义GDP显性回升,乃至于超过实际GDP,相当于经济在实际增速回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叠加了建筑产业链触底、新产业供求优化两个基本结论。那不但标志着房地产行业的全面出清,更标志着中国经济已经彻底走出了这一轮通缩预期的阴影,国内外种种唱衰的声音都将不攻自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