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汉承秦制”迷障,切莫夸大秦朝的历史贡献

500

       通过《理性思考:一味歌颂秦王朝的网友,你究竟在歌颂什么?》一文,笔者发现很多朋友对“汉承秦制”的理解,陷入了很大的误区。这一问题,导致很多人夸大了秦王朝的历史贡献,进而让很多网友对凡是批评秦朝者陷入无谓的批评。这里很有必要说明一下。

       一个统一国家的治理体系,主要分两个方面:

       运行国家所需的制度,因它比较容易被设计,可以直观呈现,我们把它称为“用”(枝叶)。

       统治国家的意识形态,因为它是用来统摄国家各项制度的思想体系,我们把它称为“体”(根本)。

      “秦制”,指的是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设计的各种制度,因为它们颠覆了周王朝比较松散的国家治理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被我们称颂为“大一统”。被汉朝及其后世的历代王朝所大部分继承的,是秦朝开创的这些制度。

       所谓“汉承秦制”,指的是汉朝继承了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部分制度。见下图:

500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汉承秦制”,继承的是秦朝“中央集权”的大部分制度。它们属于“用”(枝叶)的方面。

       但是,汉朝及其后世的历代王朝,在国家意识形态“体”(根本)方面,基本上并没有继承秦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即由法家思想所倡导的法治思想。比如,公元前207年,汉高祖一入关,即只对秦人“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几乎所有的残酷刑法等。此后,至文、景二帝,虽也使用刑法治民,但与秦律相比,汉朝的刑法要轻很多。至汉武帝时,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本上恢复了周政即自夏、商、周以来被秦朝所中断的中国传统的王道德政。此后,东汉、唐、两宋等王朝,基本上都是在继承这一王道德政。

       划重点:

       所谓的汉承秦制”,只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部分制度不过,这仅仅限于“用”(枝叶)的层面;而在“体”(根本)——国家意识形态方面,汉朝及其后绝大部分王朝所继承的,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一以贯之的王道德政。

       秦亡之后,再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敢大张旗鼓地推崇法家思想。即使某些帝王倾向于法治,他们也必须高高树立王道德政的大旗以自诩正统,博取民心。

       认真研究中国历史,你会发现,在形成共识、团结民心、凝聚中华民族这个更深层次的中华“大一统”上,一直在起主导作用的,是以先秦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优秀文化。

       只有王道德政,才是中国历代绝大部分王朝立国的根基。

       这才是历史事实。

       为进一步说清这个问题,现在,我们通过两段史料,对汉宣帝崇尚“以霸王道杂之”治国这件事做一下梳理。——汉宣帝“以霸王道杂之”治国这件事,经常被很多朋友作为“汉承秦制”的铁证。

       请看下面史料:

       史料1:

      “(西汉)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

      (汉元帝被立为太子……(他)见父亲汉宣帝所任用的多是法吏,他们依照法家以名责实,管束臣民……(他)曾经在一次陪侍父亲时,不慌不忙地提建议道:“陛下对臣民刑罚过重,应该多任用儒生。” 汉宣帝脸色不高兴地说: “我们汉朝自有治国制度,本来结合霸道(法家)、王道(儒家)两种治国思想,为什么要专行仁政,纯粹采用呢?”)

       划重点:

       汉宣帝:“奈何任德教,用周政乎?”(为什么要专行仁政,纯粹采用周政呢?)

       汉宣帝为政,以王道(儒家)为主,霸道(法家)为辅,一目了然。

 

       史料2

       结合汉宣帝一生的为政举措,可见他一直在大力推行儒家德政。这些举措,遍布《汉书•宣帝纪》。现随手列几条:

       其一,(地节三年春三月诏令又曰:“鳏、寡、孤、独、高年、贫困之民,朕所怜也。前下诏假公田,贷种、食。其加赐鳏、寡、孤、独、高年帛。二千石严教吏谨视遇,毋令失职。”

       诏令主旨:

       国家必须关心鳏(丧妻者)、寡(丧夫者)、孤(丧父者)、独(丧子者)、高年(老年人)这些弱势群体,对他们做特殊照顾。——关心民生疾苦,爱民。

 

       其二,地节三年冬十月诏令诏曰:“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惧焉……今复饬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又诏:“池崇未御幸者,假与贫民……”

       诏令主旨:

       朝廷鉴于地震引发的灾情,现停止国家先前部署的重大军事任务,同时允许贫苦百姓进入皇家园林谋生。——关心民生疾苦,爱民。

 

       其三,(地节三年十一月诏令)诏曰:“传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令郡国举孝、弟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

       诏令主旨:

       国家大力褒奖并任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才。——大力推崇孝道。

 

       其四,(地节四年春二月诏令)诏曰:“导民以孝,是天下顺。今百姓或遭衰绖凶灾,而吏徭事使不得葬,伤孝子之心,朕甚怜之。自今,诸有大父母、父母丧者勿徭事,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

       诏令主旨:

       对于有父母或祖父祖母去世的人家,各地官府,不得让服丧者服徭役。——大力推崇孝道。

 

       其五,地节四年夏五月诏令诏曰:“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诏令主旨:

       如果因父母、丈夫、祖父祖母犯罪,孩子、妻子、孙子藏匿了他们,国家对这些藏匿罪犯的主谋(孩子、妻子、孙子),全都不予以治罪……(这是不是与执法严而明的秦朝背道而驰?)——大力推崇孝道。

 

       其六,(元康元年八月诏令诏曰:“朕不明六艺(《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郁于大道,是以阴阳风雨未时。其博举吏民,厥身修正,通文学,明于先王之术,宣究其意者,各二人,中二千石各一人。”

       诏令主旨:

       汉宣帝认为自己对儒家六经学得不够好,是导致国家治理不好的根源。因此特下令全国各地再次举荐品行端正、通晓儒家六经的的儒生和官员。这些人将被朝廷予以重用。——鼓励官员、百姓研习儒家经典

 

       其七,(元康四年正月诏令诏曰:“朕惟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执囹圄,不终天命,朕甚怜之。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

       诏令主旨:

       凡80岁以上的老人,除犯了重大罪行外,官府对他们所犯的其它罪行不予以治罪。——尊敬老人。

 

       其八,(神爵三年三月诏令)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穀梁《春秋》博士。

       诏令主旨:

       朝廷召集大儒们公开宣讲儒家《五经》,甄别《五经》各书内容的差异,最后,由汉宣帝本人亲自做出裁决(据此,可见汉宣帝本人是一位通习儒家经典的儒者),最后选定《周易》《尚书》和《春秋》的博士官。——儒家思想主导国家意识形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