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者---再说粟裕

和辽沈、平津战役不同,这两场战役的主要指挥者就是101,因为101既是东北局第一书记,也是东野司令员,还是战役的总前委书记,毫无疑问的东北一把手。相关战役前期打的犹犹豫豫、拖泥带水也好,后期打的干净利落、摧枯拉朽也罢,问题和成绩主要都是人家101的。淮海战役则不同,粟裕不仅不是总前委书记,连常委都不是,甚至在华野,他也仅仅是代司令员、代政委,上面还压着一个陈老总。所以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者究竟是谁,折腾来、折腾去争论了几十年,到现在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首先声明:在战略层面,三大战役的指挥者毫无疑问是教员及其领导的中央军委,这一点毋庸置疑,更不存在分歧。也不说具体战斗层面,比如徐东阻击战的指挥者是宋时轮,这也没什么争议。我们这里还要说的还是战役层面的指挥者。

有人始终坚持不懈地认为淮海战役是总前委指挥的,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就要先把“领导”与“指挥”是咋回事儿说清楚。我们先说说关于这个问题的一桩公案。话说1970年的八一建军节前,因起草建军节社论,在一个提法上,政治局会议发生了争论。陈伯达主张恢复过去一贯的提法,即“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林副主席直接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提法,张春桥主张用“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直接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双方争论不休。教员说:“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缔造者不能指挥,能行吗?缔造者也不光是我,还有许多人。”以教员对语言修辞的高度精准把握,充分说明“领导”和“指挥”绝对不是一回事儿。

那么淮海战役总前委是个什么机构呢?1948年11月16日清晨,教员正在批阅两份文件,一份是《淮海战役战情通报》,一份是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周恩来为中央起草的致刘陈邓粟谭及中央华东局、中央中原局的电报稿子。刘陈邓粟谭,即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毛泽东在周恩来起草的致刘陈邓粟谭的电报稿子上作了下列批示:“……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在现在地区作战3至5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到80万人左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邓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以上请恩来与朱德、少奇、弼时、剑英商议后电告刘陈邓粟谭并中原局、华东局。”这就是关于总前委职能定位最为清晰和准确的命令,即“统筹的领导。”也就是说总前委是个领导机构,而不是个指挥机构。

那么淮海战役整个过程中,总前委给粟裕及华野下达过作战命令吗?没有!总前委与华野的所有电报往来,全部是询问、沟通、协调、商讨的内容,即便是教员和中央军委,在1948年11月7日淮海战役发起时,在坚决执行歼灭黄百韬兵团任务这个前提下,至于怎么指挥怎么打,就给粟裕等发电: “由你们机断专行,不需要事事请示。”可见这个时候,便已将淮海战役中华野的指挥权全权授予了粟裕。

纵观整个淮海战役,大体上由5个关键环节组成:围歼黄百韬兵团、(与此同时)徐东阻击战、攻占宿县、追歼杜集团、歼灭黄维兵团。其中除了攻占宿县、包围黄维兵团是由总前委提出并由中野单独完成的外,其余几个大仗、恶仗、险仗,都是由粟裕指挥华野独立完成的,特别是不受潜伏在国军最高层的郭汝瑰传递出情报的影响,准确地判断出杜集团的逃跑方向、并最终围而歼之,更是粟裕军事生涯中的神来之笔,这种在大兵团作战中,粟裕作为战役指挥员,其缜密的思维、准确的判断、大胆的决断、坚决的部署,在我军战役级指挥员中无出其右者!同时,为了让中野尽快解决掉黄维兵团,12月8日,粟裕向军委和总前委各发了一封电报,主动提出再次从华野抽调一部分兵力增援中野,解决完黄维兵团,再回过头来打杜聿明集团。并将歼灭美式装备的黄维兵团的全部缴获都交给了中野。其虚怀若谷和高风亮节,同样让人发自肺腑的感叹和赞赏。

最后说一句,粟裕是华东野战军实际的最高领导者和指挥者。原因如下:1947年1月下旬,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和山东军区部队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刘先胜、张元寿任副参谋长(后张震),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所属部队整编成12个纵队。其中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第9、第10等纵队和新组建的特种兵纵队,共27万人在山东战场作战;第11、第12纵队留在苏中、苏北坚持敌后斗争,并分别兼苏中、苏北军区。注意: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粟裕负责战役指挥。1948年4月,也就是一年之后,华东野战军发展到了47万人,这时陈毅奉调到中原工作,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这个职务只是兼任)。要不是粟裕发自内心的一句话:“华野离不开陈军长!”,粟裕就被任命为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了。粟裕为什么这样做?原因有三:一是粟裕自治自己资历不深,暂时还镇不住许和尚、宋时轮、陈士榘等一干悍将;二是粟裕也知道“小淮海”可能演变成“大淮海”,引发国共两军的大决战,责任不小、干系重大,也怕自己担负不起;三是粟裕个人的性格使然,他历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攀不比、任劳任怨,在级别、待遇、职务、功劳等方面从不计较。所以才出现先后“两让司令员”的佳话(第一次是张鼎承)。至于什么“济南战役是许和尚指挥的”、“徐东阻击战是宋时轮指挥的”、“围歼黄维兵团是陈士榘指挥的”等等,不值一驳。不错,这些人都是前线指挥员,但至多是纵队或者兵团级指挥员,绝不是整个华东野战军的指挥员。

总之,整个淮海战役中的绝大部分重要环节,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近50万人,都是粟裕在教员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领导和指挥下,独立进行的安排、部署、组织、指挥。此役全歼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的部队,共56个师55万余人。其中:华东野战军歼敌44万余人,占总歼敌人数战绩的80%!所以从军事角度来讲,粟裕确实是淮海战役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将领,涵盖了战役构想、战役实施、战术变化等多方面,作为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者,粟裕名副其实!

我注意到:作为全景式反映粟裕战争生涯的著作《粟裕战争回忆录》,将自己戎马一生的战斗经历和指挥艺术,生动、形象、全面、真实地展现了出来,其中唯独缺少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淮海战役一篇。个中滋味耐人寻味,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教员有言:“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伟人就是伟人!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