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对峙,印度扛不住了?

中印对峙,印度扛不住了?

据路透社报道,印度总理莫迪在美国《新闻周刊》2024年4月10刊登的采访中说:“我认为,我们需要急切解决持续很久的两国边境局势,使双边互动不再受到异常现象出现的影响。”

这句话中信息量很大,“我们”,自然指的是中印两国,“需要急切解决”,中方态度先不说,看来印度方面是想急切解决的,解决什么呢?就是“持续很久的两国边境局势”,这个指什么呢?指的是2020年初夏开始的中印西北边境对峙,中方民众一般熟悉的是加勒万河谷冲突,印度军人死了二十人,中方牺牲了两名,至今已有五年,相比2017年洞朗对峙,7月份开始,8月份结束,算得上“持续很久”了。媒体上看,双方都风平浪静,没什么报道,让两国国民以为是边境没什么事了,也没什么关注度,实际上,双方依然以庞大的兵力对峙,对双方军队都是沉甸甸的压力。“使双边互动不再受到异常现象出现的影响”,言外之意,双方对峙过程中万一出现了擦枪走火,会对中印双方经济,政治,外交各种交往产生不利影响,这就有威胁的意思了,也有诱惑的意思,我印度也是个有份量的大国了,你中国要不要和我搞好各种关系呀?想搞好,那先把边境对峙这个梗解决了吧。

那么短期内,边境对峙,能解决吗?很难。这是由中印双方面临的国际局势决定的。回顾一下这次对峙的起因,经过,结果,就知道短期内无解。

起因:一,是印度对土地扩张有着骨子里的执念,印度继承了英国殖民者思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搞前进政策,一直到今天,一个劲往前拱,不断蚕食中国边境领土,二是对美国交投名状。印度是美国消耗中国的理想棋子,力量够大,印度心知肚明,借挑衅中国,从美国那里拿奖赏。

经过:中印边境一部分土地,本是无人区,隔开了中印双方士兵直接接触,随着印度边境交通条件改善,印军进入此区域巡逻,中方也在此区域巡逻,双方有一定默契,互不干扰,印度一直想把这些地方据为己有,蚕食有功的军人,会受到政府奖励,印度军队蚕食一直很积极,这些年来,蚕食的主要是这些地方,中方也进行了反制,2005年帐篷对峙,就是在此情况下发生的,2020年春夏之交,中国正处于抗新冠肺炎关键时期,当时,此病毒传染性强,致死率高,人们谈之色变,全国处于静默期,也就是足不出户。趁你病,要你命,善于投机的印度,看准时机,违背中印领导人共识,发起了挑衅,而且志在必得,信心十足。不同于以前的渐进性蚕食,今天垒一个石屋,明天砌一堵石墙,后天搞一个简易桥,这次简单粗暴,不装了,这地方就是我的,暴力阻止中方军队巡逻,中方也进行了反制,比如叫来挖土机,挖下深沟,拦住了印军巡逻必经之路,你也不要来巡逻了。印军也不甘示弱,进行了反反制。抢占要点,阻止中方军队去巡逻,这就有点抢地盘大战意思了,谁抢的多,谁占便宜,谁都想多抢占一些,占据有利地位,冲突必然发生,反制与反反制在大量地点同时发生。这里仅举三例,一是加勒万河谷冲突,印方调集精锐部队,趁夜想赶走中方控制的要点,中方留守警戒人少,紧急呼叫后方部队,一番肉搏大战,印军崩溃,死了二十人,大多是逃跑中跳进河里冻死的。二是,金灿荣老师讲的中国用电磁波赶走印军的事例。当时印军控制了一个山头,中国军队上不去,上级要求拿下,中方便在山下发射电磁波这种神秘武器,印军在山上呆不住,只能跑下山。三例是,我们在新闻中看到,说是四十年来,中印边境第一次响起了枪声,可见形势严重,这个枪声,也是在反制与反反制过程中发生,当时印军占领了一个山头,中方上山赶走他们,印军占据有利地形,朝下扔石头,中方仍朝上冲,印军朝天放枪。

结果:双方武装部队,坦克,装甲车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肉眼可见面对面对峙,谁想再进一步,只有热战了。于是形成了僵持。印军继续加大筹码,从整个夏天,一直到冬天,军队,物资,源源不断朝边境运送,不惜一战架势,据印方媒体报道,有二十多万人,中方也作了战争准备,同时警告印方,不要误判形势。印度为美国交投名状,只是做样子,不会真下大血本,但印度不但有投机性的一面,还有冒险的一面,中方要是没有战斗意志,没作好打仗准备,说不定还真准备干一票大的。问题是,印度军方,不同于政客,还是懂自己斤两的,经过评估,打不赢,中方研制的适应高原作战,打了就跑的轻型坦克,装甲车,印度就很难克制,印度的空军本来占优势,随着中方先进防空系统到位,优势被抵销,印方购买欧洲的50架阵风战斗机到位后,本想嘚瑟一番,结果几天后,中方歼20战斗机就出现在高原机场上。印军被吃得死死的,打不赢。而中方对同印方战争,不感兴趣。谈判,就成了唯一出路。

结果:历时五年,到2023年12月,结过二十一轮漫长军长级会谈,结束了部分对峙点,还有一部分地方双方军队仍在对峙中。双方分歧点在哪呢?印方最开始提出条件是双方恢复到2020年5月这前状态,这有点像有人赌博,赌输了,说,来,把本金还给我,咱们再重新赌。从印方条件,我们反推理回去,应该是中方在抢夺中占了上风。中方提出的条件是,不是回到2020年5月前,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状态。这些地方双方都不要巡逻了,从而使双方脱离接触,恢复边境和平。印方难以接受,有点辛辛苦苦蚕食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意思。那对峙点就一个一个解决吧,先从容易对峙点着手。所以我们从中方简短新闻看到,部分地点解除了对峙,双方军队脱离接触。而剩下的,印方不能接受中方条件,那就继续对峙呗,作为中方来说,策略一是,现有对峙点对中方有利,肉在我手上,谈不拢,慢慢的,时间长了,印方习惯了,就成了默认了中方控制之下的领土。印方想谈,就要割肉。不舍,那就耗着呗。什么时候想通了,再谈,五年谈不拢,就谈个五十年,中方不急。二是对印度惩罚,树立国威,军威。上世纪六十年代,面对中方忍让,印方以为软弱可欺,一顿胖揍之后,对中国军队产生敬畏之心,打出了六十年和平。近年来,印度综全国力日渐上升,印度又开始飘了,说印度不是62年的印度。2020年的挑衅,就是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中方从长远考虑,中美竞争是个长期问题,这期间,中方需集中精力与美国周旋,而印度这样一个有实力,又有冒险精神的投机者,每每在中美竞争关键时刻在背后捅刀子,2017年洞朗刚挑衅完,没好了两年,就又在西北边境挑衅,下一次不知什么时候又出其不意捅刀子,不停给中国找麻烦,这实在是让人难受。中方策略就是把印度这次伸出来的拳头牢牢拉住,不让他缩回去了。在对峙情况下,对印军后勤是极大的压力。迫使其大量人力物力军费耗在这里,让印军极其难受,以后不敢轻言挑衅。在对峙情况下,中方导弹,飞机等先进武器名正言顺可以部署了,西北边境离其首都新德里仅300公里,这如同悬在印度头上一把利刀,对印度是个极大威慑。大国之威,不容挑衅,印度应该是体会到这句话了。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达成协议,双方军队解除对峙的地点,双方军队脱离了接触,印度眼巴巴盼着中方军队撤回成都等大后方,但中方军队偏在边境不远处驻扎,对印度首都威慑,使印度不得不跟着部署在边境。中方这是阳谋,结硬寨,打呆仗。

印度毕竟是大国,也有极强的忍耐力,硬扛了五年,现在莫迪说“双方要急切解决”

难道是扛不住了?

2024年4月12日,印度一家电视台公开播出对台湾“外交部长”吴钊燮的相关采访,这是印度边境问题上搞围魏救赵?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