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碎华裔美国梦的,并不是种族歧视

文 | 通吃岛岛主  猫骑士

本周一结束的第96届奥斯卡相当平淡,唯一引起关注度的点是最佳男配和最佳女主颁奖环节,两位获奖者唐尼和艾玛斯通无视颁奖者关继威和杨紫琼而引起的“种族歧视“争议。

500

杨紫琼与关继威去年通过《瞬息全宇宙》分别获得最佳女主和最佳男配。关继威是出生于越南,成长于美国的华裔,国内观众并不熟悉,在《瞬息全宇宙》之前最出名的角色是1984年《夺宝奇兵2》中的小男孩豆丁。杨紫琼是香港影坛最知名的武打女星,本身是马来西亚华人,近年来发展重心基本转移到美国。

除了一些有高华心态的人在帮着洗地外,这件事情在国内网络其实关注度不高,或者说大家关注的点并不是在种族歧视而是在看乐子上。有意思的点在于一开始欧美博主先指出两人有种族歧视嫌疑,在日韩等亚裔圈引发声讨,一些华裔和中文使用者为此辩护,说并不存在种族歧视,与日韩网络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然后两位获奖者出来澄清说无事发生。

500

500

500

500

500

这个事情,个人觉得单纯从颁奖现场的状况看,可以有多种解读。有可能是种族歧视,有可能因为对方咖位资历不够或和自己不熟而无视,或者演员个人风格比较傲慢,像唐尼日常给人就是这种印象。艾玛斯通和颁奖嘉宾的互动看起来比较混乱,说不上多故意无视,当事人自己没往心里去也算正常。

但从奥斯卡历年颁奖的场面上看,如果对面站的是圈内大咖,恐怕唐尼再怎么把铁人的傲慢代入现实中,在接过奖杯时都要收敛五分。关继威在《瞬息全宇宙》之前在好莱坞属于边缘人物,由于长期找不到合适项目引退很久。杨紫琼咖位高不少,背后也有资本支持,但离大咖也还有不小距离,近年饰演的不少角色也愈发成为华裔刻板印象和东方主义想象的代表。

好莱坞是一个强者为尊的名利场,比起种族来说,咖位更决定你是否受人尊重。但问题也在这里,这几十年除了成龙之外,没有什么华裔能在好莱坞取得真正重量级的地位。这是为什么呢?

更广泛的看,这几十年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什么改变,仍然是平均受教育水平最好,精英不缺,但在美国社会属于最容易被揉捏的阶层。这和华裔演员在好莱坞尴尬处境的原因相同,都属于一直想通过拼命讨好的方式融入美国社会,越讨好就越让自己离被尊重更远。可以不谈种族歧视,但以杨紫琼和关继威为代表的华裔演员们,没法通过目前这种努力融入美国文化的方式获得真正被尊重的地位是个冰冷客观的现实。

500

高华这个群体,到现在都没搞清楚美国社会的本质。

美国作为新大陆移民国家,自建国至今其社会本质一直都是各种团体组建的松散联盟。这和中国法国这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国家有本质区别。

高华特别想“融入”美国社会,但他们却不知道,在美国的“融入”和在中法俄德日意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美国的“融入”指的是,或者把你们自己的小团体做大做强让人仰望,或者做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样美国社会才会认可你、接纳你。

而高华理解的融入,是去中国化,学习美国主流文化,并刻意迎合。这在美国人看来,就是高华不想自己组团,想要通过跪舔加入已经存在的主流团体的方式来获得美国社会的承认。限于外貌、肤色、文化等原因,这本身就很难。而且,即便被主流团体勉为其难地接受了,也根本得不到尊重,最多只是让你在主流团体的边缘当个点缀角色,小丑、神婆一类。

关继威之所以能够出演《瞬息全宇宙》中威德蒙那个角色,一个重要因素是他长得有些像成龙。

500

成龙在好莱坞乃至整个美国社会都受到认可和尊敬,可是他偏偏是不迎合美国的。他的招牌从来都是香港武打片,是成龙功夫喜剧。

成龙在奥斯卡领奖的时候是怎么说的呢?他首先表达了自己对奥斯卡奖的尊敬和向往,可到了表达感谢的时候,和美国就毫无关系了。成龙首先感谢的是香港,我的家乡我的地盘。然后感谢的是中国,我的祖国我永远的骄傲。然后是成家班香港武行,然后是世界的影迷等等。全程标志性成龙笑容。而且,成龙上台穿的是中式服装,也没有刻意地去练习英语,还是用他一直以来的词汇简单有各种语法错误偶尔磕巴一下的英语。

500

但美国人根本不介意这些,这反而是他们尊敬成龙的地方。台下大腕儿各种迷弟迷妹脸,史泰龙全程举着手机拍摄。反观关继威呢?

一身燕尾服,流利的英语,激动得痛哭流涕,强调这就是美国梦。可在主流团体看来就是——你也配谈美国梦?

史泰龙是“美国梦”的绝对代表人物。一个吃不上饭的小演员,依靠自己写的《洛奇》剧本创造奇迹,跻身一线巨星。代表作洛奇系列、第一滴血系列都是绝对意义的美国主旋律电影。代入一下史泰龙的视角,当看到关继威在奥斯卡领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谈美国梦的时候,史泰龙的心情是什么?是自豪和感动?还是鄙视和恶心?

500

当然,成龙的成就全世界也没几个人能比得上。这里只是借此说明这个意思。要么把你们团体做大做强赢得尊重,要么做成不可或缺的一环获得承认,千万别想着“融入”。老黑老墨老印老意都明白这一点,在美国最不明白或者不想明白这一点的就是华裔群体。也不是没有明白人,比如之前吴彦祖就号召华裔要团结要反抗,结果被人骂破坏华裔在白人心中的形象。

我国网民之所以越来越不在乎西方人怎么看待和对待华裔这个群体,时常抱着看乐子的心态,根本原因是愈发认识到新中国公民和主流华裔群体之间,除了血源相同外貌相似,在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思维方式上差异极大。中国人就是新中国的人,中国人已经完全没法用华裔亚裔这些标签来定义。追溯主流华裔群体世界观形成的脉络,也能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我们自己。

中国对美的移民输出,是个夹杂着几个高峰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中,中国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意识形态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曲折反复的,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的周期世界观来解读,也不能用西方视野的启蒙时代以来的进步世界观来解读,而是一个夹杂着传统、西方和现代革命的混合的过程。

最早对美系统性的移民输入是十九世纪中叶的华工,这些人大多是在沿海一带,没什么文化,因为本乡本土恶劣的生存状态,不得不选择去大洋对岸打工。

我们讲“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其实就是一种世界观变革的表述,这批华工就是中国近代以来世界观变革产生的结果,他们被告知大洋彼岸有个地方有金山银山,去打工可以吃饱穿暖,虽然现在我们知道那是个骗局,但洋人们开着舰船利炮而来,过去耀武扬威的士绅官员们变得唯唯诺诺,这些现实总不可能是假的,于是他们就破家舍业到了美国。

500

但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变革来看,这批人除了知道世界很大,除了天朝还有很多地方,其他和传统的中国底层没有什么两样。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也没有新的变化,最多也就是天地君亲师而已,也缺乏认识解构美国社会的工具,这个群体的移民持续了差不多上百年,这群人的后代,已经以一种顶礼膜拜的宗教化的方式融入了美国,这批人对遥远的东方的记忆已经很淡漠了,对中国的认识是跟着美国的宣传走的。这个阶段,是”天朝“世界观的破灭,标志是两次鸦片战争。

接下来则是鸦片战争后被改变了世界观的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这个群体还是以中华文明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目的是救亡和改良,对他们来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是说说而已,是实实在在的经历,老的那套已经彻底不行了,但新的路怎么走,大家都在尝试,这样那样的救国方式探索在甲午战争之后宣布总体失败。

这种打击最根本的地方在于,华夏世界瞧不上的边缘文明日本,在拥有了西方的力量之后,居然把这个老大帝国打的一败涂地,使得过去的秉承着”洋为中用“的精英阶层,不得不去怀疑,是不是我们真的不行了。怎么办?只能是彻底否定过去,拥抱西方,大规模的留学潮是这个阶段开始的,西方各类政治社会学说在知识分子中大规模传播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这就形成第二个阶段,世界观被改变了,方法论也破碎了,新的方法论还没有找到。这个阶段有很多留在美国的华人,也有很多回国发展的华人,这部分留美的华人相对华工阶层素质更高,但在意识形态和方法论上却并无区别,对中国的态度更像是在精神上告别了故国,对中国的认识取决于美国人说什么。

500

而回国的群体则还是通过所学的具体知识在帮助国家发展探索,搞实业的,搞工程的,学医的,等等等等,系统的方法论还没有产生。而各种学说还只是流传在知识分子的沙龙里,并没有产生变革的社会实践。这个阶段,是全面拥抱西方,用器求道的阶段,标志是甲午战争。

再往后,则是以器求道并屡屡碰壁,最终形成方法论的阶段,就是tg从石头里崩出来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某些共识的形成,比如,必须要拥有系统的足以保证安全的暴力,产生这种共识的原因很简单,过去搞这个那个事业想要救中国的精英阶层,发现对手根本不跟你按规矩来,动不动掀桌子,如果你连不让对面掀桌子的能力都没有,那你也别提什么救亡图存了。

怎么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聪明人们开始结合实践搞探索,最终在马列主义的帮助下,由李德胜汇集前人经验教训,结合自身实践,整理出了新的世界观,并由此诞生了建构现代中国的方法论。这个阶段的大规模移民,就有了比较鲜明的政治特征,其主流群体是解放战争后逃离大陆的群体,是不认同不接受中国现代革命的群体,简而言之,败犬。

这个群体的特点是,由于当时逃跑的中转站要以港台为主,所以和港台联系紧密,又带有浓重的买办特征,全心全意以仆从的心态拥抱美国,而他们又没有参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没有亲身经历如何从一个一贫如洗的半殖民地农业国成为一个初级工业国的过程,导致他们也没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变革,也没有解构美国社会的能力。

这个群体在在现实中的表现为,仇视中国,爱坑队友,无条件无责任相信美国的任何宣传,甚至为美国人臆造反华宣传,有兴趣的可以去统计一下,各种坑亚裔的法案的推动者,背后十有八九都有港台、旧权贵这俩标签。

新中国建立后到80年前,大陆几乎没有对美移民,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系统化的移民又开始了。这个群体由知识分子和新权贵后代组成,在中美两国肉眼可见的物质生活水平差异的刺激下,大多数人都倒向了美国,但同时他们也经历了大陆世界观的变革带来的红利,不再完全相信美国那套话术。相对来说,实用主义是他们思维最主要的成分,但苏东剧变则再次推动了这个群体的动摇,他们又经历了甲午战争时那批精英同样的困惑。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08年,两件大事,一是奥运会,不在于说北京奥运提升了国家自信和威望,这个不重要,而是奥运会前一系列的事件,给傻白甜的中国人当头一棒,让过去那个表面上只谈生意不谈主义,内里对西方顶礼膜拜的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松动,这就像是一个范式变革,让中国人意识到,原来对面都是嘴巴文明,我做好事也要被打被骂?

500

第二自然是金融危机,看起来似乎永恒的霸主突然就陷入了漫长的衰退,在这场全球性的危机中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干的挺好的,蠢蠢欲动的春心萌发了。一部分人皈依美国意识形态,但另一部分人由于在实践中运用方法论并获得了正反馈,反倒更坚定了走自己道路的决心。

最新的一个阶段自然是08年后到现在,这是我们都经历过的,在眼前发生的变化。这个阶段移民和留学的群体,素质更高,但财富更平均,也不再具有过去那种精英化的意味,随着中美两国的此消彼长,对美国的认识越来越客观,再加上懂王上台以后的倒行逆施,让更多人看到了美国光鲜背后野蛮丑恶的一面,民主自由的画皮消失了,只剩下赤裸裸的僭主政治。

这个群体更多只是把移民当成一个套利的选择,美国有大豪斯能吃牛排,也仅此而已了,没什么人在意那些意识形态的泡泡。这个群体往往对中国的情绪很多样,但总体上不管还愿不愿意承认文化纽带,都没有什么恶感,也善于用源自中国的方法论来解构美国社会,而且还比一般的美国屁民看的更清楚,祛魅之后,自然也就没有皈依心态了。

按以上分析,可以把在美华人分成四个大类型,旧移民,49年以后的逆贼败犬,河殇遗民,新移民。前三个群体有共性,构成了美国社会中华裔的主流,一方面他们竭力的去融入“主流社会”,从衣着,到妆容到娱乐,一切按照“主流”的要求去塑造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逃离传统,依然注重教育,注重财富积累,远离政治。

500

更深一层分析,相似性之外,前三个群体对我们来说还有所区别。第一个是可以沟通的,第二第三种多数则属于铁杆反华分子,只能打击,第四个的态度则取决于中美博弈的未来。至于说什么血卡走线之流,都不是多数派,不值得花费更多的注意力给他们。

这里我们没有再进一步分析49年以后从港台和其他华语圈移民至美国的群体。这部分群体比较复杂,四种类型兼而有之。至于影视圈,港台影视从业者移民的大背景是香港影视行业衰落,相当多的从业者北上失利,所以会选择去北美发展。但不管影视圈从业者们本身属于哪种类型的移民,只要选择融入北美影视圈,都会无奈的成为美国文化机器的一部分。

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文化机器中,所有的形象都被高度符号化了,这种符号化反过来塑造了族群自身的认同,而认同又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如果你看过杨紫琼和关继威的《瞬息全宇宙》,你会明白我们在说什么。

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高潮里,移民在进入美国,而美国的意识形态也在随着西方的大获全胜走向世界。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机器和互联网在全球的扩张将这种对全世界文化的侵略、吸收和改造推到了最高潮。就像《美国众神》里描绘的那样,西方世界的精神财富被吸收,形象被定义,被意识形态改造之后变得面目全非。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往往是在英语文化中被过滤和变形之后的世界,他人的也是一样。

这种情况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停止,就像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即使今天我国民的生活方式已经被移动互联网和发达的制造业改造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娱乐产品和文化视野遍及全球,但在中国之外的世界里,100年前的刻板印象和冷战时代的红色怪物依然占据着概念的主要元素。很遗憾,满足美国社会的刻板想象正是当下很多华裔的生存方式。

关继威可以涕泪横流的感恩美国梦,可以为了见到拜登而自豪一辈子。但关继威们的美国梦越成功,华裔就会离被美国社会尊重越远。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