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越南退出汉字圈!日本为何成中国外,唯一保留汉字的国家?
作者|碧落清遥
责编|Thomas
汉字是东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在20世纪前,汉字是中日韩越等国共同的官方文字。
20世纪后,随着殖民入侵和民族思潮兴起,越南、朝鲜半岛相继废除了汉字的官方文字地位,日本成为除中国外,现今唯一在书写系统中大量保留汉字的国家(不包括新、马等华人大量分布国家)。
▲汉字在日本社会随处可见
然而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明治维新后日本崛起,日本国内“废除汉字”的论调一度甚嚣尘上。日本政府更是在1902年确立了“限制汉字使用数量”,直至彻底废除的国语政策。
二战后日本颁布《当用汉字表》,试图彻底让汉字消失在书写系统中,直至80年代日本政府才逐步放弃“弃用汉字”的政策。
日本曾多次计划废除汉字,为何最终没能实现?与彻底废除汉字的韩国越南相比,汉字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一、汉字霸权
文字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明结晶,早期的人类通过画图来记录事物,这种直接展现事物形象的文字被称为表意文字,中国的汉字就是极具代表性的表意文字。此后人类又产生了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如拉丁、阿拉伯等文字均属表音文字。
▲全球主要的文字系统
传说汉字为上古人物仓颉创造,经过商周秦汉等时期不断发展成型,字形也愈发丰富。
▲汉字不断发展
汉字完善的过程中,其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大一统王朝的扩张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
进入汉代,朝鲜半岛北部、岭南、红河平原被纳入中原王朝统治,汉字进一步在这里扎根发展。当地有语言无文字的古代朝鲜人、骆越人(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祖先)逐步接受了汉字。
▲西汉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和越南北部
与朝鲜半岛一水之隔的日本也是汉字的“早期用户”。公元1世纪,中国人王仁向日本宫廷进献《论语》《千字文》等书籍,百济移民更是带动汉字大规模传入日本。
▲7世纪刻有汉字的越南石碑
3~6世纪,儒教和佛教思想大量传入日本,汉字广泛普及到日本上流阶层中。
7世纪,随着唐帝国崛起。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加强了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汉字成为各国外交统一使用的文字。在唐朝的帮助下,新罗成为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封建政权,统一后的新罗在7世纪初首次将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新罗
7-8世纪的日本也通过派遣遣唐使积极吸纳中国文化,并模仿中国制度开展大化改新建立了封建国家。改革后的日本将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三字经》《千字文》等诸多以汉语文言为文字的书籍是中日通用的教科书。
日韩越等地采用汉字,推动当地文化快速发展。但日韩越的地方语言分属日本、孤立、南亚语系,在口语习惯和语法上与汉语差距较大,汉字并不能无缝对接当地语言。
如汉语语法的主谓宾,在日语中就变成了主宾谓。在识字率普遍较低的古代,日韩越普通民众对汉字的使用率不高,不同的语言语法也让这里的人口无法通过汉字来实现汉化。这成为近代三地废除汉字的重要文化诱因。
▲汉字写成的日本《古事记》
日本人在借用汉字标记本土语言的过程中,认为光用汉字不能充分地表意,于是创造了汉字式的“万叶假名”。
之后, 日本人对“万叶假名”实行了字母标准化, 改进为今天的“现代假名”。
即在汉字基础上发展出的平假名(源于草书)、片假名(源于楷书),辅助汉字共同构成了日本的书面文字系统并延续至今。古代日本女性多使用平假名,男性则使用汉字并以片假名作汉字的注释。
▲假名
假名结构比汉字简单,有利于阅读和理解,表现方法也极具多样性,因此很快就普及到日本平民阶层。但在官方层面,汉字的地位仍不可动摇,在官文布告、官修史书等层面占据主导地位。
以汉字为基础,发展完善本民族文字并非日本独创。公元10世纪,越南北部借助中国分裂取得独立,之后得到北宋的承认。
▲北宋地图(图片@苍天熊猫)
越南北部千百年来深受汉文化浸染,即便在独立后依然尊崇儒家思想,汉字仍是越南的官方文字。10世纪后,越南在汉字基础上,利用汉字偏旁并结合越南语的发音创造了喃字。
喃字在笔画和结构上比汉字更为复杂,未能在越南民间推广开来。外加越南官僚儒生集团始终将汉字看作文化正统,因此汉字的官方地位并未受到挑战。
▲喃字
朝鲜半岛在15世纪也出现了民族文字,在当时李氏朝鲜世宗国王的命令下,创建了方块字体的韩语(朝鲜语)文字,称之为“谚文”。
朝鲜自比小中华,极为推崇包括儒学、汉字在内的汉文化,因此谚文诞生后仅作为民间提升识字率的辅助工具,贵族阶层认为谚文不入流,无法和汉字相提并论。
▲谚文
假名、喃字、谚文都属于表意文字,不能够通过直观感受明确发音和含义,而是需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意思,更类似于如今拼音的作用。
比如时至今日,日本儿童书籍大都是用简单的假名写成,汉字数量十分少。但必须整句联读才能知道意思,这与中国儿童的拼音书籍有异曲同工之妙。
▲假名为主的日本儿童读物
十六世纪后,荷兰、葡萄牙人相继来到日本,西方人的火器让日本大开眼界,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战国时期的历史走向,日本出现了学习西方技术的论调。
17世纪初,随着日本德川幕府的建立,为了防止基督教等“邪说”传入,同时维持日本固有发展模式,日本开始实施锁国政策。同时期的中国、朝鲜也出于稳定国内秩序的目的实行海禁等锁国政策。
长期与日本友好交往的荷兰人获准继续对日贸易。经贸关系让西方技术及思想随着荷兰商人来到日本,日本兴起“兰学”思潮,当时有机会接触西方文化的新井白石最先提出西方的表音文字(拉丁字母),优于中国表意文字。
▲荷兰商人带来“兰学”
新井白石相继写成《采览异言》《纪闻》《东雅》等作品,学习字母拼成的单词远比无数笔画、偏旁部首组成的汉字更简单。
此后半个多世纪,随着满族建立的清朝全面统治中国,日本认为传统华夏文明已被蛮族控制,认为继续学习汉文化就等同于学习蛮族文化,反汉字声音陆续浮现。
本居宣长、裹本多、大庭雪斋等日本学者都认为汉字迟滞了日本文化发展,应当废除汉字,推广完善日本本国的文字,比如假名系统,但当时这种声音并非主流。
▲18世纪的日本
总的来看,古代日韩越等国都是中华文化的受众国家,汉字作为最生动的文化符号,在这些国家只有土语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成为当地官方文字。
日韩越民族语言语法等与中文不同,因此这些国家在古代就在汉字基础上衍生出假名、谚文、喃字等文字,但长久以来“尊儒学尊华夏”的思想在日韩越等国根深蒂固,因此汉字的官方文字地位始终无可动摇。但随着近代西方殖民者到来,一切发生了变化。
▲日本寺院佛事活动介绍
二、近代激变
19世纪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东亚诸国逐步落后于西方国家。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在全球开拓殖民地,东亚诸国也未能幸免。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签订割地赔款的《南京条约》。清廷在东亚地区维持的天朝上国的形象开始松动。
1853年,美国海军派遣佩里率军进抵日本。早在12世纪,以天皇为代表的公卿贵族(公家)就被武士阶层(武家)架空。此后日本先后历经镰仓、室町、德川三个幕府统治。
▲德川幕府将军是日本政治的核心
德川幕府时期,武家政权体系发展成熟,掌握了国家的全部权利,天皇公卿则沦为政治吉祥物。但到美国海军扣关时,德川幕府已在锁国环境中不断僵化。
落后于西方的日本无力应对威胁。美国迫使德川幕府签订《神奈川条约》,日本的锁国体制开始松动。因为美军军舰以黑漆漆身,这一事件也被称为“黑船来航”。
▲黑船来航
日本人深刻感受到了自己与西方列强的实力差距,长期吸纳中华文化的日本认为汉字文化已然衰落,社会上出现了废除汉字的论调。
1866年,幕府藩士前岛密上书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提出了“汉字废除的建议”。此时正值封建制度即将濒临崩溃, 幕府并没有对这份建议书多加重视。
▲前岛密
1867年,日本维新派联合下层武士推翻了腐朽的德川幕府。在“王政复古”的旗号下,天皇回归日本政治舞台中心。在维新派的主导下,日本拉开了西方化、近代化的改革——明治维新。
向西方学习是当时东亚国家的一种趋势,如同时期的中国也展开了洋务运动。但清朝的改革仅限于器物技术,腐朽的封建制度却未能触及。反观日本的改革则较为深入和全面。
除了政治、军事等方面,文化改革也是明治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废除汉字”成为多数维新精英的共识。
日本掌权者认为,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列强肆意欺凌的半殖民地国家。究其原因是“中国人多地广,今陷于萎靡不振之势……乃归于象形文字之毒害……中国使用汉字,如同困于瘟疫,与外国交战则败北”。
显然,日本认为文字决定了一个国家文明的发达程度。笔画繁多、不能表音的汉字落后于西方字母式的表音文字。
▲明治维新内容
可以说,对于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巨大落差,日本政府没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来寻找原因,而是将比较繁赘的汉字的缺点指控为中国落后羸弱、受欺挨打的原因,为他们废除汉字提供现实依据。
但日本内部在选用哪种文字取代汉字的过程中发生了激烈争吵。一时间,“罗马字派(拉丁字母表记日文)”、“假名派”、“限制汉字派”、“废除汉字派”各种改革论调此起彼伏。
▲假名由来
1883年,提倡采用假名文字的各派结成联盟,合并成立“假名字会”。两年后“罗马字会”成立。这也是日本明治维新“文明开化”政策下的重要成果,两个组织的成员包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部长外山正一,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矢田部良吉、日本首位物理学教授山川健次郎等人,他们都曾留学欧美,是醉心于西方文化的欧化主义者。
▲山川健次郎
然而罗马字会成立后不久就衰落了,日本人虽将汉字看作“落后符号”,却不想在文字上完全西化,特别是民族主义者坚决反对全面使用罗马字。
罗马字会内部也分为荷兰式罗马字、黑本(平文)式罗马字和日本式罗马字等派。他们彼此之间难以调和,日本的文字改革论争一度趋于停滞,直至甲午战争前后再度兴起。
与此同时,仍有一些学者认为应当保留汉字,特别是在日本国力增强、意图向朝鲜半岛、中国等地扩张的背景下。“汉字支持派”认为日本应当借势掌握汉字的主导权,即在日本的领导下重塑汉字文化圈。而共同使用汉字,也有利于减轻日本殖民东亚时的阻力。
▲19世纪末的日本
1895年,著名学者三宅雪岭在《太阳》杂志上发表《汉字利导说》,认为废除汉字弊大于利。1900年,佛教哲学家、教育家井上圆了公开发表《汉字不可废论》,对“废除汉字论”者提出的观点一一驳斥,他指出使用汉字益于保存日本特性。一旦全部废除汉字,佛教将消亡。并在文章结尾高呼“汉字万岁,万万岁”。
“汉字支持派”再度抬头是日本汉学派学者对洋学派、国学派的学术反击与政治博弈。也是甲午战争后日本推行大陆政策、拓展殖民地的现实需求的一种表现。即汉字在东亚通行无碍,便于日本的东亚政略和商略展开。
▲汉字变成日本的侵略工具
日本明治维新的同时,朝鲜、越南等使用汉字的国家也遭受着列强的入侵。其中越南在19世纪下半叶接连多次遭到法国入侵。法国在1885年击败越南的宗主国中国,将越南霸占为殖民地。
19世纪初时,来到越南的法国传教士就创建了以拉丁文表记越南语的“国语字”。越南沦为殖民地后,为了消除近千年来越南受到的中华文化的影响,法国加大力度推行国语字,如增加国语字教学时间、减少汉字在公文中的使用,不断压缩汉字以及越南本地喃字的社会空间。
▲国语字文件
朝鲜半岛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沦为日本势力范围,当时的朝鲜民间存在汉谚混用,而统治阶层仍坚持使用汉字。当时的日本国内,正就“是否废除汉字”、“使用何种文字”争论不休,因而暂未干涉朝鲜的汉字使用。
1902年,日本任命前岛密等7人组成国语调查委员会,这标志着日语文字改革从学界争论变为一项由政府主导的事业。
▲认同改革的明治天皇
根据委员会“缓步推进,直至废除”的汉字政策。1900年,文部省把小学阶段应学汉字限定为1200字,这是日本政府首次在学校教育阶段限制汉字。
限制汉字的政策不能让“汉字支持派”满意,该派学者四处奔走呼吁日本重视汉字使用。1906年伊泽修二等人发起成立“汉字统一会”,选举日本首位首相伊藤博文为总裁,同时成立中国、朝鲜分会,分别由张之洞、朴齐纯担任会长。
▲伊藤博文
由此可见,日本在19世纪下半叶开展明治维新后,关于是否废除汉字、废除汉字后使用哪种文字是日本文化改革的一个热点论点。
废除汉字者总体力量占优却分为多个派别,汉字支持者也不肯退让,甚至在1902年日本政府颁布“逐步限制汉字”的政策后依然游说日本政府。日本社会使用汉字千余年,汉字短时间内也无法被彻底废除。
三、文字战争
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半岛。日本一方面积极推进日语教育,另一方面严格限制谚文的使用。因为日文中仍有大量汉字,所以朝鲜人对汉字的使用暂时保留下来。
▲日本吞并朝鲜
1912年,清朝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灭亡。中国在1915年后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传统礼教,倡导新文化新道德。这其中也出现了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字母表记汉语的论调,但因为过于激进而没能实现。
与此同时,日本的限制汉字政策在继续推进。1918年,主张逐步废除汉字的原敬担任首相后,日本限制汉字数量的力度开始加大。
▲原敬
1923年,日本首个限制汉字使用的官方文件一《常用汉字表》(共1962字)炮制出笼,这意味着日本政府在限制汉字使用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沿袭明治以来的汉字政策,适度压缩常用汉字数量并用假名替代。如1931年修正的《常用汉字表》所限汉字为1856字。
▲30年代的东京
二战爆发后,日本与美英等西方国家为敌。日本国内的“神国观念”让许多激进派军人、官员认为日本文化比西方更为悠久,更为先进,因而日本调整策略,转为意图掌握东亚汉字主导权。如1942年公布的《标准汉字表》就比上一版整整多出600多字。
1945年日本战败后, 在联合国军队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监督下,日本的汉字支持派因激进的民族主义观点受到打压,汉字支持派失势后,表音文字派主导了日语改革。
▲盟军司令麦克阿瑟接见日本天皇
为完全废除汉字,日本内阁于1946年(昭和21年)公布了在汉字全部废除之前可使用的汉字表,当用汉字所指的就是这其中所包含的1850个汉字。
此表排除了使用频率较低的汉字,明确规定了官方文书和传媒中应当使用的汉字的范围。并且尝试着对其中一部分汉字字体进行简化。
同年,来日美国教育使节团打着“民主主义的市民精神和国际理解的成长”的口号在日语中开始启用罗马字。审议虽然通过,但是事实上却很难实现。
最终日本政府参考了1924年的“假名拼写法改订案”,继而对假名进行改订, 以现代语音为基础的假名的表音化终于被全面的认可。
▲汉字、假名、罗马字对照
当时,日本社会的大多数人接受对假名的改革,同时也存在一些反对的声音。1951年10月30日,日本政府决定依据宪法对公文书和法令的措辞尽可能地做到平易化。
除了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独立后,相继确立民族文字为本国文字。对于朝鲜半岛来说,谚文经过5个世纪的发展,其书写、语法系统业已成熟,但在词文表达上仍需汉字加以补充。
但朝鲜半岛历史上长期作为其他东亚政权的属国,这段历史让韩国民族主义者难以接受。抹除汉字影响,确立谚文独立地位成为半岛南北朝韩两国的共同政策。
▲韩国长期汉谚混用
60年代后,随着强人朴正熙上台,剔除汉字以政令形式推行全国。汉字教学的中断让新生代韩国人彻底失去了汉字使用能力。
越南在二战独立后也短暂分为南北两个国家。法国在此推行大半个世纪的国语字(拉丁字母书写越南语),越南认为表音的拉丁字母易于表记越南话,也有利于扫盲。外加同样的民族主义思潮,越南南北也相继废除了汉字教学,1975年越南统一后国语字确立了官方文字地位。
如今在韩国的婚丧嫁娶以及身份证上仍使用部分汉字,作为对韩语表意能力欠缺的补充。但在越南,汉字彻底淡出社会,仅在古建筑匾额、新年春联等特定区域能够看到。
▲越南改用国语字
相较之下,日本的假名系统是配合汉字使用的,尚不能作为单独文字系统。外加日本近代作为东亚霸主,对汉字的历史记忆并不像韩越那样,与“被中国管控”绑定在一起,没有历史包袱的日本反倒没有彻底废除汉字。
70年代后,正当韩越轰轰烈烈的“去汉字化”的同时。东亚最早提出“废除汉字”的日本却在悄然加强汉字应用。
1981年,日本以《常用汉字表》取代《当用汉字表》。一字之差,却是日本政府停止“废弃汉字”政策的巨大转变。
《常用汉字》更多是引导日本民众规范使用汉字,不再像《当用汉字表》那样强制民众停用表外汉字。1990年日本《常用汉字表》增加118字;1997年增加1字;2004年增加最多,共增加了693字。
▲常用汉字(部分)
2002年,日本文化厅“有关国语的舆论调查”显示,71%的受访者认为汉字是书写日语不可或缺的文字。由此可见,汉字结束了文化苦旅,成为日本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废除汉字论”已经成为不合时宜的无稽之谈了。
▲用汉字颁布新天皇年号
如今,汉字已然成为与日本人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息息相关的事物。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日本人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汉字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可供电脑、手机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使用的JIS汉字已达到6355个,是《常用汉字表》字数的三倍。
没有像韩越那样彻底废除汉字,与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韩国越南在近代沦为殖民地,遭受夷族残暴的压迫和剥削,这就让这两国保持了极强的民族情绪,体现在语言领域就是杜绝外来文字,特别是近千年来始终影响他们的汉字。进而提升民族语言文字的地位。
▲韩国“韩文日”活动
日本近代的历史并不屈辱,甚至对民族主义者来说还十分“值得骄傲”。因而在民族情感层面,不必像韩国越南那样通过驱除汉字来增强民族自豪感。
正因为没有历史包袱,即便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时而高涨,倒也不必像韩国越南那样持续对“中华文化”开火得到宣泄。而二战后日本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发掘,让汉字的价值再度得到重视。
当代社会的日本人早已抛却了明治时期文字改革者崇拜西方表音文字、鄙视汉字的时代心理,比任何时期都更珍视日本的汉字文化。如今的日本社会中,能使用更多的汉字也是文化素养高的体现。以使用汉字为荣的当代日本社会,仍在不断发掘汉字的文化魅力和使用价值。
▲汉字在日本社会不可或缺
长期作者|碧落清遥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