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张伯伦的《慕尼黑协定》及其后果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与德国签署的《慕尼黑协定》,之后就放弃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是正确的吗?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500

  在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纳粹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征服。而张伯伦的这一举措,也通常被称为“极为短视的绥靖行为”。丘吉尔曾在自传中特别点名批评过张伯伦,称“可怜的内维尔!历史将会亏待他,因为,我将书写历史。”在当时纳粹德国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捷克斯洛伐克的地位也相当强大,如果能够在这里划清界限,则完全有可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过,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是那么明显。

  张伯伦不是军人,在这个问题上面缺乏经验和专业知识。当希特勒开始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要求,并威胁发动战争时,张伯伦选择了听从,来自英国军事情报部门的建议。这个建议就是英国和法国——西欧的两个大国根本没有准备好对抗德国。如果在1938年发生战争,德国将拥有决定性优势。(顺带说一下,这个建议在20世纪60年代被列为了机密。不过,丘吉尔知道这一点。)

500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建议虽然并非完全准确,但它仍然是当时的英国专家向英国首相提出的建议。再加上鉴于张伯伦当时所了解的情况,于是,他作出了唯一的选择——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以换取英国继续重新武装的时间。1938年,那时候的德国刚强壮胆,正要将应属于德国人居住的土地都收归于德国时,西方联盟偏偏不顾当地想要加入德国的强烈反对,将苏台德地区交给了斯洛伐克,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当时的英国,如果没有法国的合作的话,就很难在欧洲进行打仗。1938年时的法国,政治上面一片混乱,军队的领导也是一团糟。再加上法国的正规军也不想再打仗了,英国人也不想打了,因此,张伯伦只能用他所仅有的一切去面对。当1939年,德军出现在波兰时,盟军可以轻松进入德国西部北莱茵-威斯特的鲁尔区,法国没有这样做,英国也没有这样做,鉴于随后发生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失败。

  阅读愉快,欢迎分享您的见解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新西兰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2
最热 最早 最新

  • 由西欧引发的两次大战,是能认为是欧洲文明上的一笔糊塗账。希特拉要在欧洲发动全面战争,本来不可能是本意。经过了魏玛德国的经济苦难。他要重新恢复奥匈在欧洲的特殊地位,一扫英法对日耳曼欧洲的牽制,再向东进展。之後再没人阻止的的东欧南欧空间了。如果,倫教的考虑虑一如希特拉所想。那慕尼黑会议正是合理的结果。
    意外的是,闪电战走得太快了,过份了。
    从邓寇克希特拉叫停进军,和後来的大不列颠.战役中。就知道图什么。丘吉尔成功把执政党拉下来之後。成了糊塗账。
    希特扣还是想妥协的,所以又一次转向苏联发动巴巴罗刹行动,这又是他认为两线作战暂时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一点,希特拉算是猜对了。
    二战是政治意外,也是军事意外。
    朝那个挑起战争的,几乎都是意外,最后失败的意外。
    註。巴巴罗沙发在41年6月。诺曼地登陆是44年6月6日。苏联打了3年。3年後诺曼第到突出部战役,在西线,只打了6月。
    希特拉想法是对的。只是意外在战争中是常态。
  • 指桑骂槐。和巴以情况完全不同,不能类比。英法当时有实力有机会这么做,可以简单直接阻止德国,而现在阿拉伯世界本来就是不团结,美国和西方仍在为以色列站台,俄罗斯分身乏术,中国鞭长莫及,不可能在这么远的地方集中大量兵力物资进行对抗,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因为对抗促成阿拉伯世界进一步分裂,回到原来对抗的老路,断送中国外交成果。现在随着时间发展,阿拉伯大多数国家已经开始排队加入金砖,并且放弃使用美元,这才是釜底抽薪,以色列越折腾,对中国越有利,对阿拉伯团结越有利,对西方划清界限越有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