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消费与美国的消费

500

中国GDP中私人消费占比低,到底低在哪里?

1

在GDP中,中国的最终消费占比(53%)长期远低于其他国家,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约~80%,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70%(如越南、印度)。

趋势上,中国在90年代初与21世纪初都有明显下滑,其中2001年加入WTO后由2000年高点的64%下降2010年的49%,主要是出口和投资(房地产)的增长造成了消费占比较低。

促消费是中国近两年经济的主要话题,仅从中国GDP中消费占比看,2022年中国GDP中消费占比为53%,长期低于其他国家。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占比~80%。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印度)占比为70%。

但另一方面,中国在GDP规模仅为美国GDP 69%的情况下(2022年对比),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是美国的81%,且在疫情前长期超过90%,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比美国还高。

到底这是为什么呢?

2

之前与中国过去较为接近的是日本。但日本在90年代后消费占比显著拉升(政府做了大力驱动,消费增长中60%+由政府拉动),2005年后已达到德法水平。(背后对应资产泡沫破裂后,消费成为了经济的主要驱动因素)

我们进一步区分居民(私人)和政府消费,可以看出中国最终消费低主要是居民消费远低于其他国家。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高达68%,印度和英国是60%出头。日本德国法国越南是55-60%、最近十年中国只有35-40%。

政府消费上,中国16%-17%处于平均水平,低于德英法,与美国接近,高于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政府最终消费和政府支出是两个概念,政府支出分为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两部分,政府消费包括劳动报酬,福利救助等;投资主要是资本形成,如基建等。

私人消费太低,是经济学家攻击中国经济失衡的主要论据之一。

中国GDP中,私人消费37%,政府消费1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含餐饮)占GDP的比例达到36.5%。

美国GDP中,私人消费68%,政府消费1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含餐饮)占GDP的比例只有31%。

如果去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实物商品销售量,汽车、空调、电视这些,中国的消费量更是远大于美国。美国是汽车王国,但汽车年销量大概在1500万辆,中国在2500万辆。家电的销量中国更远超美国。美国社零总额更高,主要是价格更贵。

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GDP消费比例比美国低这么多,为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例比美国高?

3

中国2022年GDP是美国的69%,最终消费仅是美国的43%(居民为38%),但社会零售品是美国的81%,且过去长期超过90%;这与GDP之间的消费差距是有悖论的。

问题的关键是GDP中消费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两个指标统计间的差异,即非餐饮的服务消费(社会零售消费品主要包括商品消费和餐饮,而GDP统计中还包括其他非餐饮的消费)。这一部分中国仅为美国的22%,远低于GDP占比。

从美国服务消费的数据进一步展开,这部分服务消费包括住房、医疗、金融、休闲娱乐等。

住房、医疗这两个服务行业约占美国GDP的23%。这两个行业有因为社会制度和计量方式带来的先天差异。住房部分的GDP,自有住房居住产生的“虚拟租金”,中国用成本法,美国用市场法,导致美国的“虚拟租金”增幅更快,中国会有低估。而社会医保条件不同,中国有政府的全民医保,居民医疗消费支出远低于美国。

即使剔除住房、医疗等由于社会制度和计量方式带来的先天差异(约占美国GDP的23%),其余非餐饮服务消费还占美国GDP的17%(2023年约4.7万亿美元)。中国官方未披露更明细的数据,但我们预估中国这部分服务消费不足GDP的10%。

之前拆解过中美GDP按行业的构成差别

500

中美目前GDP差距是 5.6万亿美元。商业服务(2.5万亿),房地产(1.7万亿),批发零售(1.1万亿),餐饮酒店(0.4万亿)四个行业的中美GDP差距,就达到5.7万亿美元。

中国和美国的GDP差距,以及差距更大的私人消费,主要的差距都在服务业消费上。

4

促销费应该促什么?从商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例看,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促商品消费,还有多少空间呢?

中国消费占GDP总额比例低,主要差距就是服务消费占GDP的比例。问题主要出在这里。那么,新的问题是,为啥服务消费占GDP的比例,中国如此之低呢?

在中美两国都生活过的朋友,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一个普通家庭,在中美两国能享受到的服务水平。北京大厂的一个码农,出门可以随时打车,饿了可以随时叫外卖,家里可以请得起阿姨或者小时工。

当然,也可以叫外卖,也可以请阿姨。但价格和中国相比,那是远远高出。美国的基础服务价格,比如外卖配送费,家里的阿姨工资,基本上汇率就是1美元=1人民币了。

中国老百姓能享受的平均服务水平,和美国的差距真的有这么大吗?如果中国100元人民币能享受到的服务,美国需要100美元。自然而然,服务业GDP的差距就拉开了。

如果有经济学家有时间,应该把GDP的组成部分拆开,特别是商品和服务拆开。分开做购买力平价。然后看一看,如果中国的服务业的价格水平和美国一致,中国的服务业消费占GDP的比例,以及私人消费占GDP的比例是多少。我自己肯定没时间做详细分析。

中国的商品消费,按量算是大于美国的。按金额算,大概是美国的80%多。服务消费,远远低于美国。大概只有美国的30%多。

促消费得促服务消费,而如果中国老百姓享受的实际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数量并不差,那如何促服务消费呢。办法其实就是学习美国,涨价。价格上涨,消费不就起来了吗?本来中国的社零总额已经接近美国了,美国来了一把通胀,一下就再次拉开距离。

竞争市场中价格上涨是很难的。会涌入更多的竞争者。要么就是普遍价格上涨,学习美国搞一次通胀。这也是很多经济学家主张的。老实说,我也觉得来一次通胀也挺好的。现在国际市场的很多领域,都是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竞争,内卷得一塌糊涂,如果来一次普遍通胀,大家成本都提高,也不需要自己卷自己了。

另一个就是垄断或寡头市场价格上涨,学习美国的医疗教育模式,医疗和教育价格涨上天,GDP也就一下子就涨起来了。消费也促进了。

但对国家的长期发展,真的好吗?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北京市

热门评论 6

  • 这其实的个统计学问题,本质是中外统计口径不同。我国有大量服务类消耗没有被统计或没有被统计成服务类消费。
    以我个人及直系亲属举例:
    祖父母长期住户请了护工,每月要1万多。但只有4500付给了护工的单位,还有6000是直接现金给了护工,这在统计服务消费时。最多只会统计到那4500的部分吧,同时对护工的实际收入也会严重低估。
    春节假期帮老妈换了台空调,免费安装,实际上我是有服务消费的只是被包含在了买机费用了,不知道有没有分开统计,但如果在美国,肯定有一大笔服务类消费。
    每年的的汽车养护,我都没有要过发票。不知道有没有被统计。
    还有我每天中午和部分早餐在单位食堂解决,这部分八成不会统计为服务类消费吧。

    我这种情况,估计人人都差不多,中国的服务消费又多又方便,但就不好准确统计
  • xxx9988
    中美目前GDP差距是 5.6万亿美元。商业服务(2.5万亿),房地产(1.7万亿),批发零售(1.1万亿),餐饮酒店(0.4万亿)四个行业的中美GDP差距,就达到5.7万亿美元。
    =======
    物质消费明显不足,房地产缺1.7wy刀,商品缺1.1wy刀,餐饮缺0.4wy刀,我们有着美弟4倍的人口基数,物质消费总额缺不及其四分之一,没有极大满足物质消费之前,消费需求是不会向服务扩展的,原因很简单没钱。
    消费水平还是要以相同收入的人群或者国家来进行比较。
    如果总是拿人均GDP1万美元的中国,与人均GDP7万美元的美国比消费,中国消费当然不足了。
    但如果拿人均GDP与中国同档次的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俄罗斯、马来西亚、阿根廷、哈萨克斯坦、墨西哥、土耳其等国相比,恐怕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下面我们以汽车销量来衡量各国消费水平,看看中国的消费是不是真的不足。为何选择汽车销量作为考察消费水平的指标?因为汽车单价高,消费门槛相对较高,购车和养车都需要很大的开支,所以汽车消费能力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消费水平。中国汽车销量占全球的1/3,超过排名其后的美国、印度、日本、德国的总和。
    2021年,人均汽车销量(每万人),中国为186辆,波兰147辆,匈牙利154辆,罗马尼亚为75辆,俄罗斯121辆,马来西亚151辆,阿根廷81辆,哈萨克斯坦60辆,墨西哥83辆,土耳其91辆。中国人均汽车销量远超这些人均GDP与中国差不多的国家。并且,中国汽车消费的档次也高于这些国家。如果理性一些,与这些国家比消费,可能就不会那么失落,就会平和得多。
    如果把世界分成中国和外国两个国家,2021年,中国和外国人均GDP分别为1.25万美元和1.22万美元,中国和外国人均GDP相差无几。但中国和外国人均汽车销量分别为186辆/万人和84辆/万人,中国人均汽车销量是外国的2.2倍。
    事实上,中国不仅汽车销量占世界的1/3,农产品、家电、手机等实物产品销量也都占世界的1/3左右,而中国的人口和GDP总量只占世界的18%。可见,中国人均实物消费水平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中国消费不足,那除发达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呢?
    与其抱怨消费不足,不如想想怎么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只有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消费水平才能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
    jpg
    500
  • 还涨价?明明是一个汇率低估的问题居然要去涨价。从实物消费量看中国在各方面都远超美国,粗算是两倍左右。很多基建指标即使按照人均算也远超美国日本,中日人口12比1,高铁和地铁都是18比1。可按照现行汇率计算为美国80%。从大众汽车中德售价近一倍的差距能够很明确人民币汇率被低估50%。
  • xxx9988
    中美目前GDP差距是 5.6万亿美元。商业服务(2.5万亿),房地产(1.7万亿),批发零售(1.1万亿),餐饮酒店(0.4万亿)四个行业的中美GDP差距,就达到5.7万亿美元。
    =======
    物质消费明显不足,房地产缺1.7wy刀,商品缺1.1wy刀,餐饮缺0.4wy刀,我们有着美弟4倍的人口基数,物质消费总额缺不及其四分之一,没有极大满足物质消费之前,消费需求是不会向服务扩展的,原因很简单没钱。
    说的和美国很有钱似的,美国的商品消费相当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比如从中国进口了5300亿美元的商品在美国产生的零售额是1.5万亿美元,价格翻了3倍,为啥呢,都是航运,仓储,分拣,人工等成本,这是都是美国GDP的第三产业,都加到了零售额上面去了,那美国生产的是不是就便宜呢,美元高企,美国制造成本太高,比如疫情期间美国口罩生产商投诉,中国出口美国的医用口罩1美分,美国自己生产的成本都要50美分,根本没法竞争,美国真实情况是一般美国人也过得紧巴巴的,美国到处二手店,美国人拿不出应急的400美元就是真实情况啊
  • guan_16575370422099
    此评论已被屏蔽
    个人消费来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抵御了资本的消费主义洗脑。
  • 家有余财不是好事吗?非要把一年赚的花掉才好?经济发展是为了家庭富裕还是为了你经济数字好看?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68
最热 最早 最新

  • 这和税收有关吧。
    美国是直接税,你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一定要算清楚,所以服务费用高。
    中国间接税,生产了多少东西,卖了多少东西一定要算清楚,所以商品销售高。
  • 我拿一块砖头,标价100亿美元,我卖给A,A用给钱我,记账的,A再卖给B,B再卖给C,C再卖给我。我们4给人,一天这样轮转100次,能拉动国家多少GDP?
  • 能够全球无障碍流通的实物商品与本地化消费的虚拟服务,要分开。
    前者,名义GDP可以当成统计口径,比如苹果手机,全球价格基本差不多;
    后者,要用购买力平价ppp来统计,比如理发,下馆子,
    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比较真实的情况
  • 黄金史姆莱 曾经年少爱追梦
    fatwildcat
    这其实的个统计学问题,本质是中外统计口径不同。我国有大量服务类消耗没有被统计或没有被统计成服务类消费。
    以我个人及直系亲属举例:
    祖父母长期住户请了护工,每月要1万多。但只有4500付给了护工的单位,还有6000是直接现金给了护工,这在统计服务消费时。最多只会统计到那4500的部分吧,同时对护工的实际收入也会严重低估。
    春节假期帮老妈换了台空调,免费安装,实际上我是有服务消费的只是被包含在了买机费用了,不知道有没有分开统计,但如果在美国,肯定有一大笔服务类消费。
    每年的的汽车养护,我都没有要过发票。不知道有没有被统计。
    还有我每天中午和部分早餐在单位食堂解决,这部分八成不会统计为服务类消费吧。

    我这种情况,估计人人都差不多,中国的服务消费又多又方便,但就不好准确统计
    之前家里开过小店,从来都是缴定额,而不是按照实际收入缴税····
    不知道现在改没改,
    单独这一块,其实国家就少了很大一块税源(真正让利于民了)···
  • xxx9988 光光,2年想你
    全部楼层
    康泰
    你说的非常片面!不了解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就慎言吧。服务是包括必需服务的,如理发、干洗、安装、装修、家政等等,美国的价格比中国贵多了,中国普通理发10-50元,美国30美元以上,一次理发美国的增加值就比中国高150元左右,而物质消费总额缺不及其四分之一,也是要考虑价格因素的,实际消费量远高于四分之一,尤其是食品消费,中国数量更高。没在国外待过的人老是觉得美国赚钱中国花,非常可笑
    道理很浅显,即使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中国的人均物质消费水平也只是美弟的几分之一,物质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缺钱是关键。
  • 全部楼层
    灰尘
    汇率低估就是让厂家压榨国内的劳动者,用低价去补贴外国人。
    以前穷,没办法要抢市场,这么搞没问题。
    可现在竞争力已经起来,都是自己人低价竞争,还这么搞,属于脑子抽,而且是抽的不轻。
    中国有全产业链优势,而且这个优势逐年扩大,短板陆续补全。汇率低估不会影响绝大多数商品物价,甚至汽车之类的年年大降价。汇率变化基本不会影响百姓生活(出国旅游除外)。如果汇率回归正常,只会减少出口导致低端工业外流,白白便宜越南印度这些国家,人民生活不会因为汇率提高变得更好,失业率却会更高,以美元计价的GDP只是表面光,满足拜登这种老糊涂的虚荣心。
  • 全部楼层
    观察者_1
    维持低估有利于出口,减少对越南印度墨西哥的工业转移,汇率高估才是真惨,真正意义的表面光鲜。
    汇率低估就是让厂家压榨国内的劳动者,用低价去补贴外国人。
    以前穷,没办法要抢市场,这么搞没问题。
    可现在竞争力已经起来,都是自己人低价竞争,还这么搞,属于脑子抽,而且是抽的不轻。
  • 全部楼层
    望野呆
    个人消费来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抵御了资本的消费主义洗脑。
    现在很多人也被忽悠瘸了,欠信用卡卡债的人可不老少。
  • 星海小卒 道虽迩,不行不至
    青鼎01
    中国人消费占比低,很正常啊。
    因为外国人消费了大量的中国货,中国人也主要是消费中国货。也就是说中国人再怎么消费,占比也不会那么高。
    反过来看,如果中国消费占比快速提高到80%左右,那中国通胀率就会飙升。而美国这几年一直在绞尽脑汁向中国输入通胀,以便拉着人民币一起贬值。也就是说,美国大概会更高兴的买更多中国货,然后成功输入通胀,美元成功安全贬值。中国则是收获一地鸡毛和一堆废纸。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消费还是适量就好,每年稳定新增一些就好。
    千万不要盲目追求什么70%乃至向什么80%看齐。
    退一万步说,等到欧美日韩这些发达国家都挥霍不起消费不起那么多中国货了,只能骂骂咧咧选其他亚非拉的便宜货的时候,中国人自己消费占比就可能自然而然的达到80%了。
    中国消费上去了,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停滞不前。
  • 青鼎01 任何真理都有适用范围,超过极端就成了谬论
    至于服务消费和服务价格问题。
    此前曾经设想过一种虚拟公积金,以对抗美国虚拟GDP。并缓解房地产问题。
    在此可进一步扩展到各大服务。
    具体而言,医疗、教育、法律服务等一律参考美国价格,设定不同程度的虚拟医保、虚拟助学金、虚拟法律援助费。
    这些虚拟基金,存在于国税系统里,左手倒右手(补贴→收税→补贴→收税,无限循环),随时可以化虚为实,并可以计入GDP,但又不一定什么时候那样。也就是说,你觉得有就有,中国说有就有,你觉得没有也行,中国说没有就是没有。可谓是最终解释权在中国。
  • 青鼎01 任何真理都有适用范围,超过极端就成了谬论
    中国人消费占比低,很正常啊。
    因为外国人消费了大量的中国货,中国人也主要是消费中国货。也就是说中国人再怎么消费,占比也不会那么高。
    反过来看,如果中国消费占比快速提高到80%左右,那中国通胀率就会飙升。而美国这几年一直在绞尽脑汁向中国输入通胀,以便拉着人民币一起贬值。也就是说,美国大概会更高兴的买更多中国货,然后成功输入通胀,美元成功安全贬值。中国则是收获一地鸡毛和一堆废纸。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消费还是适量就好,每年稳定新增一些就好。
    千万不要盲目追求什么70%乃至向什么80%看齐。
    退一万步说,等到欧美日韩这些发达国家都挥霍不起消费不起那么多中国货了,只能骂骂咧咧选其他亚非拉的便宜货的时候,中国人自己消费占比就可能自然而然的达到80%了。
  • 其实就是一个非贸易部门的经济活动被汇率法严重低估了,还有未货币化的一大块,比如产生纠纷时各类编外调解员的服务,家庭内的饮食看护服务等。
  • 不要被西方经济学家牵着鼻子走!非要在汇率GDP上去比较长短!!
    其实购买力平价GDP才是衡量经济实力更科学的指标!!
    世界银行和美国中情局都更看重购买力GDP!!
  • fatwildcat
    这其实的个统计学问题,本质是中外统计口径不同。我国有大量服务类消耗没有被统计或没有被统计成服务类消费。
    以我个人及直系亲属举例:
    祖父母长期住户请了护工,每月要1万多。但只有4500付给了护工的单位,还有6000是直接现金给了护工,这在统计服务消费时。最多只会统计到那4500的部分吧,同时对护工的实际收入也会严重低估。
    春节假期帮老妈换了台空调,免费安装,实际上我是有服务消费的只是被包含在了买机费用了,不知道有没有分开统计,但如果在美国,肯定有一大笔服务类消费。
    每年的的汽车养护,我都没有要过发票。不知道有没有被统计。
    还有我每天中午和部分早餐在单位食堂解决,这部分八成不会统计为服务类消费吧。

    我这种情况,估计人人都差不多,中国的服务消费又多又方便,但就不好准确统计
    不要看一些N手 数据统计。。。特别是跨国对比的。要看就看自己对比自己不同时期的。跨国对比的 那部分妖魔忽悠人,要摸是CAI给钱的
  • 有理有据,赞一个,,汇率是个坑,
  • 有些钱的中国人,最好是留在中国,别想着移民,否则,若去高消费的国家,你花不起,2下就花光,若去低消费的国家,那边很乱,还会被坑,被抢,除非你真的比较有钱,移民去高消费的国家,都能衣食无忧
  • 山猫龙空版本 不是发财的事儿别找我私信,忙着呢。
    拆解GNP一目了然。
  • 算这些都没意义。
    普通人衣食无忧,娱乐有闲,有钱花了,环境好了长寿了,就行了!
    当然,芯片什么的要不被莓果卡脖子。
  • 早说了,中国有钱人好过,美国屌丝好过
  • fatwildcat
    这其实的个统计学问题,本质是中外统计口径不同。我国有大量服务类消耗没有被统计或没有被统计成服务类消费。
    以我个人及直系亲属举例:
    祖父母长期住户请了护工,每月要1万多。但只有4500付给了护工的单位,还有6000是直接现金给了护工,这在统计服务消费时。最多只会统计到那4500的部分吧,同时对护工的实际收入也会严重低估。
    春节假期帮老妈换了台空调,免费安装,实际上我是有服务消费的只是被包含在了买机费用了,不知道有没有分开统计,但如果在美国,肯定有一大笔服务类消费。
    每年的的汽车养护,我都没有要过发票。不知道有没有被统计。
    还有我每天中午和部分早餐在单位食堂解决,这部分八成不会统计为服务类消费吧。

    我这种情况,估计人人都差不多,中国的服务消费又多又方便,但就不好准确统计
    上述提到的消费,基本都不会纳入统计。
    现金给护工的部分,肯定没统计,给单位的部分(默认有发票),需要达到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即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按4500元每人月平均收费,粗略需要有1000人以上的护工团队,目前搞护工服务的企业大部分达不到这个规模。
    空调安装费只会算在空调零售里面(当然,零售企业也要达到每年500万的零售额才能进统计),假如是专门搞空调安装的服务企业,那么也需要达到每年500万的营业收入,我应该还没听说过搞安装服务的公司能够得上这个门槛。
    汽车养护,没开发票肯定不会统计,就算开了发票,汽车养护的企业一样要年营收达到500万以上,应该很多搞汽车养护的小店都远远达不到这个规模,这些都入不了统计。
    我另外给个参考例子,我们这边有个县城,当地茶叶种植销售很有名,很多人从事相关行业,当地按茶叶种植面积、销售价格、交易量等估算,当地茶叶产值估计有10亿以上,要知道这个县城GDP总量才几十亿。但是由于当地茶叶种、产、销都是小商小贩为主,因此这估计10亿以上的茶产值,在官方账面上的GDP为,0,相应税收,基本为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