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同名不同命”:比较中美GDP须考虑条件与属性等差异
.
1月8日上午,金灿荣在《观察者网》上发布文章,题目是《2023年中美GDP差距再次拉大,怎么看》?老金的意思是: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GDP或汇率来衡量。尽管中国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美国作为一个强大的超级大国,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仍然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综合国力,以更好地应对全球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看了老金的文章,我深有同感。现在很多中国人(包括专家),都非常关心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喜欢拿两国的GDP来做比较,乐此不疲,似乎已走火入魔了!我历来鄙视这种把中国的GDP跟其他国家作比较的愚蠢做法。十多年来我一直主张(并非2023年才主张),GDP可以做个参考,但不必太在乎,更不要把自己国家的GDP拿来跟其他国家作简单的比较,以免陷落到美西方国家给我们设置的GDP陷阱里。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GDP作为一个经济指标,虽然重要,但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它是衡量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一个指标,可以反映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但是,GDP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的健康状况、质量、结构以及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因素。所以,不能简单的以GDP来定输赢。
其次,各国的GDP都是自报的,世界上也没有复查审核机制。有些国家不老实,为了某种目的给自己脸上贴金,往GDP里注水,像吹羊卵泡一样把GDP往大了吹。因此,你把这种加水的、人工吹大了的GDP拿来作比较,有意义吗?尤其是美国、印度这种刻意把GDP做高的国家,他们的GDP完全不可信,跟其他国家几乎没有可比性。
再次,各国统计GDP的口径存在重大差异。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这使得直接比较不同国家的GDP变得困难。比如中国使用的GDP计算方法是生产法,而美国使用的则是支出法,两国统计GDP的口径有很大差异,很难全面客观的反映经济的真实状况。这就好比冬瓜和南瓜,虽然都叫瓜,但它们的营养成分和用途各不相同,简单的比较它们孰优孰劣,就显得很愚蠢了!
此外,汇率对GDP也有重要影响。我们都知道,这几年美国不顾一切的疯狂印钞和加息,导致美元汇率相对升值,人民币贬值,2023年美元兑换人民币平均汇率是7.0468,而2022年美元兑换人民币平均汇率是6.7261,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2022年我国GDP120万亿,折合美元为18万亿,而2023年我国GDP126万亿,折合美元反而只有17.89万亿,比22年还下跌了1100亿美元,这种情况合理吗?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在比较不同国家的GDP数据时,需要考虑到汇率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以名义上的数字进行比较。
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仅仅用单一的GDP数据来衡量。除了GDP之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经济指标,如人均收入、就业率、财政收入、环境污染指数等。这些指标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所以,我们应该理性看待GDP数据,把GDP拿来做个参考是可以的,但唯GDP论,不是傻,就是坏!避免陷入单一的GDP陷阱,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这才是真正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