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轿车项目发展过程

500

 

一汽是中国最早制造轿车的汽车企业,大名鼎鼎的红旗高级轿车就是一汽的产品。

计划经济年代,红旗高级轿车是典型的政治车、首长车,只有省部级以上干部才会配备。

虽然红旗轿车的知名度很高,但是产量十分有限:从1965年正式投产到1981年才一共生产了1520台,平均每年的产量不到100台。

 

一汽大规模发展轿车工业是在1987年北戴河会议之后。

1987年8月12日,由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主持的北戴河会议上做出了我国要在一汽、二汽和上海市建立三大轿车生产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

国家批准这三个轿车生产基地可以与外国企业合资,引进轿车生产技术。

 

三大轿车生产基地在车型及发动机档次上具体分工是:

1、一汽生产高、中级轿车,发动机排气量2.0L以上;

2、上海生产中级的桑塔纳轿车,发动机排气量1.8-2.0L;

3、二汽生产普及型轿车,发动机排气量1.3-1.6L之间。

此外,允许天津、北京、广州三个地方进口轿车散件进行组装,并逐步提高国产化率。

这样在全国就有“三大”轿车生产厂和北京吉普、天津小客车和广州标致三家生产厂,俗称“三大三小”共六家汽车厂。

 

一汽抓住了发展轿车的机遇,再一次踏上了创业的征途。

500

 

 

一汽大众奥迪项目——3万辆先导工程

 

一汽的轿车合资项目有两项,合作的伙伴都是大众集团(奥迪),初期引进了两个车型:奥迪100和捷达A2。

 

一汽与奥迪的合资项目被称为3万辆先导工程,引进的车型是奥迪100。

一汽和德国大众/奥迪公司于1988年5月17日在长春签署了引进技术协议。

奥迪100轿车是德国大众公司1983年投产的第三代产品,造型美观,结构合理,性能良好,乘坐舒适,是我国引进的唯一最好的中高级轿车。

 

一汽轿车先导工程总投资为6.26亿元。

一汽与奥迪的合资项目是先利用一汽老红旗轿车的生产设施,改造原有的总装、焊装、油漆三条生产线,从 SKD 过渡到 CKD 组装轿车,逐渐提高国产化率。

在改造老厂区的同时新建二厂区,经过老厂区的改造和二厂区的建设,使年产中高级轿车达到3万辆能力。

一汽轿车先导工程从1988年建设,至1996年西区涂装线投产,标志着该工程基本竣工。

1993年7月15日,轿车三万辆先导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并得到很高的评价。

500

 

 

轿车国产化工作从签订引进奥迪产品协议起,即开始进行并逐年上升,到1994年国产化率累计达52%,1995年提升至82%,到1996年末累计达到90%以上,其中自制件占51.73%。

 

1989年8月1日,第一台奥迪轿车下线,当年即用进口散件组装了391辆汽车。

从1988年至1997年十年间,一汽奥迪合资公司累计生产奥迪轿车和自主品牌“红旗轿车123294辆,国产化率分别达到82%和93%,满足了国内中、高档公务用车的需求。

十年间的总销售收入为311亿元人民币,实现利税66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总投资6.25亿元的十倍,还上交关税70亿元人民币。

合资公司实现净利润19.5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功发挥了先导作用。

 

一汽奥迪的合资项目十分成功,合资公司生产的奥迪轿车不仅基本满足了国内公务用车的需要,挡住了进口,而且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收入。

一汽奥迪合资项目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为提前建成一汽大众15万辆轿车基地做出了贡献。

 

 

红旗轿车的由来和发展

 

早在80年代初,一汽就已经开始为发展轿车做准备。

当时中国的卡车工业“缺重少轻”,国家批准一汽从国外引进发动机技术生产轻型卡车。

一汽在选择轻型卡车的发动机时,特地选择了既可用于轻型卡车,也可以用于轿车的克莱斯勒488发动机,并从克莱斯勒公司购买了一条二手的发动机生产线。

克莱斯勒488发动机虽然是为轻型卡车准备的,但是经过改造也可以用于轿车。

 

由于从克莱斯勒引进了发动机技术,一汽在寻找轿车项目的合作伙伴时最佳的合作对象本是克莱斯勒公司,但是美国公司十分傲慢坚持收取高昂的技术许可费使得双方的谈判无疾而终。

德国大众却趁机抓住机会与一汽进行合作,取代了克莱斯勒。

 

德国大众集团董事长哈恩十分看好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在与上海汽车集团合作生产桑塔纳之后仍然继续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

为了与一汽合资,哈恩提供了十分优厚的合作条件,甚至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德国工程师将一汽引进的克莱斯勒488发动机装入奥迪100中并交给中方进行检验。

克莱斯勒488发动机原本也是从保时捷公司购买的技术,因此大众集团对这款发动机的技术性能十分了解。

500

 

1996年,奥迪轿车的车身匹配上一汽CA488发动机和016变速器以后,就成为小“红旗”轿车,使用一汽自己的商标,知识产权完全归属一汽。

经过多次讨论,同时征求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最后确定为“红旗”CA7220。

“红旗”CA7220轿车的开发和产出是一汽引进奥迪轿车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消化吸收后取得成功的体现,是引进技术国产化的成果,是形成民族轿车生产阵地的标志。

 

早期红旗轿车的外形与奥迪完全一样,对此很多人颇有微词。

汽车的外形是冲压模具决定的,改变外形需要更换模具,需要花费不菲的资金,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红旗轿车保留了奥迪的外形。

一汽在开发红旗轿车时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把“心脏”改了,暂时保留奥迪的外型,第二步再进行外型的改造。

1997年,一汽“红旗”轿车股票成功上市,筹集了20多亿资金,为“红旗”轿车外形的改造工作提供了资金保证。

2000年7月15日,在一汽厂庆47周年之际,小“红旗”的换代产品,全新小“红旗”轿车——“红旗”世纪星下线。世纪星从外形到内饰,从技术装备到平台系列化,都在原来小“红旗”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一汽大众捷达项目——十五万辆轿车合资项目

 

一汽大众的经济型轿车合资项目是奥迪项目的后续,早在双方进行奥迪项目的谈判时就已经将后续经济型轿车的合作进行了约定。

在奥迪项目成功落地之后,双方在经济型轿车项目上的合作水到渠成。

 

1990年11月20日,一汽耿昭杰厂长与德国大众集团董事长哈恩博土,分别代表一汽与大众就年产15万辆轿车的合资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约。

1991年2月6日,一汽一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92年7月1日,公司临时总装配线建成投产,第一辆 SKD 组装的捷达轿车下线;

1994年8月1日,总装车间第一个建成投产。

1995年底,冲压、焊装、涂装车间相继建成,标志着15万辆轿车工程基本建成。

1996年4月30日和7月10日,两个关键车间(传动器车间和发动机车间)建成投产。至此,历时近5年的15万辆轿车工程终于全面建成。

1997年8月19日,一汽大众15万辆轿车工程项目正式通过了国家验收,国家验收委员会对项目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个建设项目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00

 

一汽大众的总投资为111.3亿元,其中一汽占60%的股份,大众公司占40%的股份。

一汽大众合资公司含两个生产厂——轿车厂及发动机传动器厂,第一期工程的设计能力为年产15万辆轿车,27万台发动机,18万台变速箱。

 

当一汽大众公司还在建设的时候,1992年7月1日就在公司临时总装线上开始 SKD 组装捷达轿车,到1996年最后一个建设项目发动机车间建成,已累计装车75263辆。

从1997年开始,公司的轿车产量和销量以40%的速度逐年递增,到2001年累计生产轿车51.38万辆,

一汽大众在2000年以前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既能生产普及型轿车又能生产高级轿车的厂家,在中国轿车行业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500

 

 

一汽免费获得一座焊装厂

 

一汽大众十五万辆轿车合资项目的基础也很好,一汽从大众免费获得了一座现代化的焊装厂,极大缩短了一汽大众的建设时间。

同时,这使得一汽大众的投资规模控制得很好,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大众集团在美国的威斯摩兰投资4亿美元建了一座先进的焊装线生产捷达A2车型,但由于捷达A2在美国的销售惨淡,这座工厂被关闭了。

一汽集团了解到这个消息之后打算购买大众集团这座工厂的设备,但是手里的资金十分有限只有2000万美元。

为了避免大众趁机卖高价,一汽只派出了吕福源和李光荣两人去德国与大众谈判。

大众集团原先的出价是3900万美元,经过多轮谈判最后降低至2500万美元,但仍与中方的出价有500万美元的差距,谈判最终破裂。

 

中方谈判代表吕福源和李光荣虽然十分失望,但是无能为力。

德方代表为表示友好,在谈判失败后请中方代表吃饭。在就餐闲聊期间,德方代表用英语谈起他们新开发的奥迪车型未来两年销量可能达不到保本点,公司可能亏损甚至要裁员。

吕福源和李光荣的英语十分优秀,且正好出国前知道国家允许一汽进口散件组装汽车以减少汽车的进口。

吕福源当即向德方代表表示我们虽然不能用25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威斯摩兰焊装线的设备,但是可以增加从德国进口奥迪散件的数量,帮助奥迪汽车的销量超过保本点。

作为交换,德方必须把这个工厂的设备免费送给一汽。

500

 

吕福源的这个提议马上得到德方代表的回应,他们让吕福源和李光荣退掉回国的机票,等他们向董事会回报之后继续谈判。

最后的结果十分完美,中方答应增加进口14500套奥迪轿车的散件,而大众集团将威斯摩兰焊装线的全部设备送给一汽。

 

说个题外话,吕福源和李光荣优秀的英语能力在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不是他们的英语能力优秀,那么就不可能在德方的闲聊中获得对方担心奥迪销量的问题。

谈判期间双方采用英语进行谈判并各自纪录会议纪要。英语也是德国人的外语,谈判结束后确认会议纪要时,我们的谈判代表往往先指出对方纪要中的英语语法错误,使得对方失去底气并同意采纳我方的纪要。

 

1989年2月22日,一汽与德国大众公司在德国狼堡签署购买美国大众公司威斯摩兰工厂技术贸易协议。

威斯摩兰厂年生产能力为30万辆,是一个从事白车身焊装、油漆与总装配的工厂。

焊装车间有11条先进的自动线,611台设备。其中5条自动线配备了62台机器人,引进威斯摩兰焊装线,用于15万辆轿车生产,可提高焊接工艺水平,使一汽的轿车生产水平提高一大步,接近八十年代的国际水平。

 

1989年4月,崔明伟团长带领一批能工巧匠来到威斯摩兰厂实施拆装。一汽派去了100多人,干了一年半,把一座62万平方米工厂的主要设备全部拆下来,约有上万吨,全部运回一汽。

德国大众的这座焊装厂是一个80年代投产、中间又经过一次大规模的技术更新的一个厂。

一汽不仅获得了先进的设备,更重要的是还获得了技术:一汽得到了这座工厂的全部图纸、每个生产线的每个部位、每个零部件的图纸都有,这是我们当初买这个技术时完全没有料到的。

一汽节省下来的那2000万美元分给了其它几个分厂,如散热器分厂、二铸厂、车轮厂,每个厂给了300万~400万美元。这些厂因为有了几百万美元的设备和技术引进,都变成了行业里一流的零部件厂。

 

威斯摩兰焊装线运回一汽后,在一汽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下,一批安装人员进入一汽大众有限公司,把原生产两箱式高尔夫车身焊装线改造成生产三箱式捷达车身的焊装线,其工艺水平当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1995年,实现了捷达车身的国产化。

500

 

 

一汽轿车项目的发展成果

 

1992~2004年12年间,一汽大众共生产各种轿车130万辆,稳居中国轿车制造业的第二位。

2002年,公司生产、销售各类轿车19.2万辆,超过一期规划的产能。

此后公司继续扩大产能,2003年生产和销售各类轿车30.2万辆,实现了原定的年产30万辆的产能。

 

1997年一汽大众合资公司开始盈利,1997~2004年8年间共计盈利226.6亿元人民币;

1998年公司开始向股东分红,1998~2003年6年间共分红59.47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股东初期投入(16.8亿元人民币)的3.5倍,成为一汽集团效益最好的子公司。

 

在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轿车工业的核心任务是扩大产能,减少汽车进口量。

一汽轿车合资项目的发展十分成功,达到了扩大产能的目标,并带动了中国本地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一汽大众轿车合资项目的顺利发展,既有政府的支持,也是一汽集团上上下下所有人努力的结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