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智斗勇再升级,志愿军题材最新热剧《侦察英雄》怎么样?
最近又有一部抗美援朝电视剧《侦察英雄》开播了,和名字一样,它所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军某部侦察兵们的故事。
▲电视剧海报
这部剧上映后,口碑好坏参半,有说它拍的军事很专业,也有吐槽剧情离谱,而且还有恋爱故事线。那么这部剧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满满的战斗细节
首先要说的是,《功勋 能文能武李延年》和《侦查英雄》的编剧都是刘戈建。《李延年》我愿评为近年来最好的抗美援朝影片,因此《侦查英雄》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李延年》的部分优点。
在之前点评《战火熔炉》、《功勋》、《特级英雄黄继光》等优秀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影视剧时,我曾经说过,目前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在我们新拍摄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当中,曾经的那些优秀国产战争故事片中的细节和传统正在复苏。
比如战前战士训练的细节、在美军干扰/监听下进行保密通讯的细节、以及在进行捕伏战斗时的细节等等。
举例来说,在1965年上映的老电影《打击侵略者》中,就有志愿军潜伏部队通过轻轻向无线电麦克风吹气的方式,伪装成无线电通讯的杂音,以这样特定的暗号,在不引起敌军监听人员警惕的情况下呼叫炮火支援,消灭美军巡逻队的情节。
▲《打击侵略者》中的细节
▲《功勋 能文能武李延年》中的暗号通讯
在这部新的《侦察英雄》当中,志愿军先辈们的战斗细节也被进一步还原了出来。
作为侦察科长的梁辰在与师首长的通话过程当中,不但使用了家乡话进行保密通讯,并且还提及了双方要用之前联络好的暗语来呼叫炮兵支援。
▲《侦察英雄》中使用家乡话和密语进行通讯的情节
通过这个情节就呈现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双方在无线电领域的斗智斗勇,彼时的我军无线电基础还比较薄弱,许多通讯器材都是缴获自敌人的,美军对这些设备的性能和工作方式本就一清二楚,假如我们不在保密性上多下些功夫,那么掌握技术优势的敌军,肯定就会想办法加以利用。
在对敌军实施捕俘作业时,这部剧的编剧也充分地尊重了敌人的智商,在一般的战争电影电视剧当中,只要我们的侦察兵轻轻地剪断电话线,敌人的通讯兵就会背上一大捆电线和工具来一点点巡线检修从而进入我们设下的全套了。
而在电视剧《侦察英雄》当中,我们的侦察兵们是这样操作的:
在抵达预定位置之后,没有盲目选择电话线直接下手破坏,而是先进行信号检测,好确定这是不是有信号的在用电话线?
▲检查敌人电话线路信号
在确定了该电话线为有效电话线之后,侦察兵们也依然没有下手而是小心翼翼地进行布置:
1、先向电话线两端方向派出警戒部队,以防止敌军的巡逻队或是通讯兵突然出现打乱我军的计划。
2、派出捕俘小组,寻找合适的下手地点。
3、主力侦察部队,远离电话线进行隐蔽。
4、呼叫后方部队,对电话线方向进行炮火急袭。
5、在炮火的掩护之下,突然剪断电话线。
▲在炮火掩护之下,剪断电话线
经过这番繁琐但是细致的折腾,志愿军成功地达到了让美军部队放松警惕,误以为电话线是碰巧被毁从而只派出通讯兵小组前来恢复的目的。
这一情节就是明显“尊重敌人智商”的感觉。毕竟经历过二战的美军不是游戏里不断永远刷新的“野怪NPC”而是也有脑袋、有智商、有经验的职业军人。在机械化、摩托化装备的加持下,他们的反应速度非常快。
不把敌人的疑虑打消干净,不把最坏的预案做好,一个不小心就是全军葬送在敌后。
除了捕俘作战时的细节让人称道以外,剧情对两军前沿阵地的刻画上也十分令人惊艳,在《侦察英雄》当中,双方的阵地不但犬牙交错,有各种各样的明哨、暗哨、巡逻队,并且还有详细又隐蔽的雷区标识。
▲剧中的韩军前沿阵地,铁丝网上挂着空罐头盒,以便在有人碰触铁丝网时发出响动报警
▲作为雷区标识的小树棍特写
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剧中的主角团侦察兵一行人以外,前沿驻防的部队也并不是完全无动于衷的“背景板”而是切实有着自己的作用的。
在侦察兵出击时,需要提前和前沿阵地打招呼;在侦察兵就位之后,需要前沿阵地向任务目的地方向持续观察以随时确认侦察部队的活动情况;而在听到战斗爆发的响动之后,前沿阵地还会及时上报情况,以确认是否需要进行短促出击以接应我军小分队回撤。
▲前沿部队护送身穿敌伪军服装的侦察小队出击
这些情节的设置,都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一个完整的战线是什么样的,它不是只有主角才能表演的舞台,而是无数战士、多个兵种、众多部队构成的,有机结合的动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
双料战士
在这部《侦察英雄》当中,一个名叫“齐禄”的解放战士,成了很出彩的一笔,按照剧中剧情的设定,这名战士来自原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接受过美式训练,远征过缅甸的“新六军”,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前国军精锐。
这样的经历,在他身上可以说自带戏剧冲突。
一方面,完备的训练素养和长期的战斗生活,让他本身掌握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在电视剧开头的战斗当中,战士齐禄充分发挥了自己熟悉美制武器,熟悉美军战斗特点的专长,从不断迫近地美军坦克炮的轰鸣声当中,敏锐地判断出,我方前沿阻击部队的任务已经失败,美军正在迅速迫近,危险迫在眉睫。
▲这就是老兵的价值
▲剧中志愿军利用缴获的对空联络板,引导美军轰炸机误击友军阵地,据说这事是有历史原型的。
顺带一提,《侦察英雄》电视剧开篇是从残酷的第四次战役开始的,相比于前三次战役志愿军连胜联合国军,一股作气将敌人赶过“三八线”以南的豪迈,第四次战役的过程对我军而言是非常苦涩的。
因为此时的联合国军已经在美军将领李奇微的带领下,重整部队秩序,针对志愿军的特点进行战术改进,敏锐的抓住了志愿军弱点,总结出“礼拜攻势”,对我军实施极为猛烈的反攻。
▲第四次战役中,联合国军实施了全线反击,志愿军为防止被包围开始撤退,3月15日联合国军攻陷空城汉城。
在这一过程当中,已经极度疲惫的我军不得不从进攻转入防御,不断地交替掩护向北撤退,许多阻击部队为了大部队的安全而被整体实力占优的美军死死缠住,流干了自己的热血,《侦察英雄》开头那支为了掩护主力转移而全员牺牲在阵地上的“三营三连”,就是他们的一个缩影。
▲为了掩护主力撤退,三连全体牺牲在阵地上
另一方面,长年混迹于国民党军中的经历,也必然让齐禄染上了一些坏毛病,爱偷懒,遇到困难想逃,分外之事不想干,混过一天是一天,能在舒服的单位呆着就不想去艰苦危险的单位等等……
这也是数百万“解放战士”身上的一个缩影,没有人是生来的英雄,也没有人不会犯错,没有小毛病。不犯错误,不走弯路,没有任何污点的那是圣人,是神像,而唯独不是活生生的人。
齐禄作为“解放战士”和侦察连部分同志所发生的一些小摩擦也属于非常真实且正常的情况,人嘛,多少总是会带有一点优越感和偏见的,“这个看那个不顺眼,那个瞧这个哪哪都别扭”,本就是生活和成长的一部分。
▲人要是都没了棱角,那也就没了朝气和锐气
除了齐禄以外,电视剧中给观众可以留下深刻印象的配角战士还有很多,那个来自工兵部队的战士李成功,也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李成功在执行爆破任务的过程当中,被美军的机枪打断了双腿,抢救回来之后,一度意志消沉,几次想要自杀……
▲被打断双腿之后,意志低迷的伤员
这也是真实战场情况的一种体现,也都是有真实历史原型的,毕竟我们的志愿军先辈也终究是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身,在美军的现代化武器面前,遭受严重身心摧残的个体,难免出现不良的心理情况。
在我之前讲过的志愿军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中,就采访过多位志愿军文工团的战士,其中一位手风琴手在行军路上演奏时遭到敌机扫射,右手被打断,从此梦想破灭,他当时的心理同样遭受严重摧残。
▲《1950他们正年轻》采访的文工团老兵
剧中这个角色的加入,也是在从不同的维度提醒我们,和平不但是美好的,也是珍贵的,没有成千上万愿意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和平就无法维系。
受到重视的李伪军与朝鲜同志
在各参战方所拍摄的一些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作品当中,往往存在只突出中美交战、或朝韩交战的特点。
而事实上,抗美援朝战争,是中、美、朝、韩军队为主,苏联及其他十几个国家联军为辅,裹挟了半岛南北绝大部分朝鲜族平民的一场“微型世界大战”。这些以往影视作品所忽视的人群,也曾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一书中的插图,朝鲜人民为粉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一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朝鲜战争前期的李伪军,由于完全由临时组建的大韩民国政府“招降纳叛”(吸收了很多日占时期的韩奸伪军作骨干,又拉了很多壮丁)组建,且战备水平完全不在状态(全军上下没一辆坦克),确实遭到了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轮流教育。
但是,经过残酷战争的倒逼锻炼,及美国不惜血本的重新整训和再武装,一些韩军部队也在战争中取得了自身素质上的长足进步,其表现得到了一些志愿军将领的正面评价。在我军公开出版的战史《战地之魂十五军鏖战上甘岭纪事》一书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第十五军许多既跟美军较量过,也和韩军交过手的老人都有这个体会,说:‘李承晚的部队我们过去没少跟他们干过嘛,不行,稀松得很,真打心眼里瞧不上他们。一听说今天要打李承晚的兵,大伙儿都觉着挺没劲的。哎,可到了打上甘岭那会儿,忽然发现,他们怎么比美国鬼子的头还难剃?’”
▲摘自《战地之魂十五军鏖战上甘岭纪事》
“特别是韩军比美军吃得苦耐得劳,每占领一个阵地,总是一丝不苟地立即认真抢修工事,不惜花费力气,成龙配套地构筑起战壕、铁丝网、鹿砦和火力点……同是一个597.9高地,第四十五师就明显感觉到,反击韩军阵地要比反击美军阵地费劲得多”。
“志愿军第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在关于战术运用的电话指示中也谈道:‘……在战术上美军死板,伪军较灵活、鬼、狡猾;能抢修工事,善于在反斜面死角处屯兵,向我进行连续反扑。’”
在《侦察英雄》当中, 我们就见到了一位脱胎于日伪时期的李伪军情报军官白昌镐,他的人设正是抗美援朝战争当中残酷特工战的一个缩影。
▲剧中曾身穿日本军服的韩军角色“白昌镐”照片,当时很多韩军都曾是日伪军,比如韩国名将白善烨当过伪满小队长,甚至和八路军打过仗
在整个战争期间,来自李承晚政权的“北派特工”一直是志愿军战线前后的麻烦制造机,可谓是我军的劲敌。我军后方许多宝贵的后勤物资和运输力量,都是由李伪军的情报人员在地面引导美军轰炸机而损毁的。为了剿灭这些李伪军的特务,志愿军各部也高度重视,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斗争。
▲任何能够穿越当时两军战线,深入对方后方的士兵,都堪称精锐
和李伪军的作用正相反,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当中,当地的朝鲜族老乡和分散在敌军战线背后的游击队们也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电视剧中,游击队员带领朝鲜族群众给志愿军送饭
这种中朝军民联合共同抗敌的场景,在早年黑白的抗美援朝电影中都能够看到,比如《英雄儿女》《上甘岭》。无论是提供情报、补给还是整修道路、照顾伤兵、提供驻地及帮助志愿军抢运粮食弹药,朝鲜老百姓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英雄儿女》开头一幕的志愿军与人民军
▲《上甘岭》开头一幕,志愿军在行军,朝鲜老百姓冒着炮火在修路和运送伤员
可惜的是,在近几年的抗美援朝电影中,却很少能够看到志愿军身边有朝鲜人民军和朝鲜老百姓的身影了,仅在《功勋 能文能武李延年》和《战火熔炉》中有少量画面。
▲《功勋》开头一幕的朝鲜人民军
▲《功勋》中,志愿军对朝鲜人民军的评价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仅是中美两个大国的角力,它还是当时被压迫的亚洲人民不分彼此,团结起来共同反抗帝国主义及其附庸反动势力的战争,《侦察英雄》能够在剧情上将朝鲜同志纳入进来,这在格局上就为本剧增色了不少。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军武次位面”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