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流浪汉”
作者| 华伟552
来源| 历史的荷尔蒙
1
苏轼一直在为现代文旅事业助力。
有专家统计,苏轼曾经住过的10多个地方,如今每年还会新增数万名游客,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
这样的古人,是极罕见的。
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人生地图。
“眉山→开封→凤翔(今宝鸡附近)→杭州
→密州(今山东诸城) →徐州→湖州
→黄州→南京→颖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
→惠州→儋州→常州”
从20岁进京赶考,到66岁病逝于北归途中,他的双腿一直没闲着。
他不仅到了这些城市,还基本是深度游。
他最喜欢在没有风景的地方,找到风景。
那些山山水水,都被他写遍了。
是的,他不仅酷爱打卡,还狂爱表达。
他的朋友圈,充斥着大量山水图片和漫游心得。
如果说,有作品能表达他的旅游态度,应该是下面这首。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首送别诗是公元1091年,苏轼写给好友钱穆父的,当时老钱赶往河北,途经杭州,而苏轼明确有工作变动,也将离开杭州。
苏轼认为老钱跟自己一样,都是敢做敢当的人,结果总是排挤,到处漂流。
他终于悟出来,所谓人生,本来就是一座旅店,所有人都是住在里面的客人。
走走停停,徘徊逡巡,永远在路上。
我们一定要用真心、用真情,来体会旅途上的乐趣。
2
杭州,应该是苏轼最喜欢的城市。
他甚至说,自己前生是杭州人。
苏轼一辈子两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因反对变法而被贬,第二次是政治失意主动要求调任。
大老板还是挺给面子的,就算外放,就算贬谪,也给一个富足繁华的城市。
在该地,他写了不少诗词。
众所周知,他的作品总是挥洒自如,明快豪放,特别是描写山水景物时,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
杭州这座城市,受得起他的偏爱。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创作当天,苏文豪心情大好。
西湖在一天之内经历晴和雨,就像美女西施着浓妆、淡妆一样,都是极好的。
你天生丽质,神韵迷人,变幻成什么样,我都喜欢。
苏轼很善于联想,反正西施西湖都姓西嘛,又都产自浙江。
以前,西湖曾叫金牛湖、明圣湖、石函湖、放生湖,老苏之后,统一称西湖。
后来也很少有诗人敢再写西湖,大概是被这首给吓住了。
就像当年崔灏写出神作《黄鹤楼》,骄傲的李白不服气,提起笔来想DISS姓崔的,却无奈地发现,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他是诗仙。
所以灵感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会在不同时空,游走在不同人的身上。
一首诗当然不能完全表达苏轼对西湖的爱,后来他又写了多首。
《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是不是充满了变化的动感,就像一幅不停在动的水墨画?
在《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苏轼评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自己的诗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再看一首。
《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 过旧游》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
为什么我这么喜欢杭州呢,大概是我上辈子就留连于此。
我真的真的已经离不开这地方了!
杭州的人文意义之一,在于它是苏轼创作宋词的起点。
《江城子 江景》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是不是一出手就与众不凡?
他敏锐地意识到,词的创作与自己之前大量的策论不一样。
策论是为国家为皇帝而写,而词是属于个人的,是跟从内心的一种表达。
在诗的国度,唐代大咖们已经尽情挥洒。
那我苏轼就多写点词吧。
3
1061年,苏轼赴陕西凤翔府任签书判官,相当于地方办公厅文书科长。
苏文豪的仕途,从黄土地开启。
三年间,他走遍了凤翔的山水。
这里也是文学创作小爆发的地方,他先后写了《凤翔八观》《石鼓歌》等130余篇诗文,其中包括《喜雨亭记》《凌虚台记》等名篇。
轻松畅快,适度说理,是他这段时间创作的特点。
《喜雨亭记》
“……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今天的快乐,都来源于这场雨,和因此定格的喜雨亭,我是一辈子都不会忘怀的了。
凤翔的强风黄土让他很不适应,三年后他终于任期届满,返回首都。
彼时是1062年,他途经华阴时,在旅舍里写下一首诗。
(卡片:《华阴寄子由》
“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
腊酒送寒催去国,东风吹雪满征衣。”)
看起来,他觉得自己在凤翔熬了三年。
十二月,苏老师经过长安,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时作诗一首。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要判断一个人气质的高低,并不在于外表和装束,而在于其内涵。
一个人只有不断读书,提升自我修养,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长安曾是唐朝国都,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曾在这里盘桓。
作为一个读书人,苏轼对长安的感情,肯定比一般人要深得多。
读诗让他认识了长安,认识了那么多唐代大咖。
在这里写诗,多少有点向前辈们致敬的意思。
长安也有幸,之前那么多漂泊客,争相为它写诗,而到了宋代,它落寞了。
还好有苏轼。
……
作为大宋的都城,开封也是一个伟大的城市。
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就画出了开封的繁华和活力。
苏轼当然是喜欢这地方的,一直念念不忘。
《牛口见月》
“……
车马无复见,纷纷操伐郎。新秋忽已晴,九陌尚汪洋。
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新月皎如昼,疏星弄寒芒。
不知京国喧,是谓江湖乡。今来牛口渚,见月重凄凉。
却思旧游处,满陌沙尘黄。”
他的回忆中,有首都的大雨、车马、天空、飞露……
当然,作为著名吃货,苏轼最留恋的,是开封的夜市。
4
上面说过,杭州是苏轼词作的起点,而山东密州则是苏轼词作的起飞之地。
《江城子 前瞻马耳九仙山》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马耳山与九仙山,风景实在太好了。
站在高处,心旷神怡,既然白天见云彩,晚上应该会有月光吧。
鸥鹭安静地聚首,飞走时身形翩翩,还有些轻烟。
就算仕途再坎坷,转眼就会过去的。垂柳下矮槐前,要及时行乐。
密州位于泰沂山脉,传说是舜帝出生地。
对于这样的地方,苏轼是非常在意的。
同样在密州,苏轼写下了一首珍惜光阴的著名作品。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有关过去的、未来的,我们别想太多。
如果有时间,我们还是想想,怎么珍惜现在的大好年华吧!
把每一天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来过,我们会更充实。
贫穷的密州,没有黄州的逼仄和孤独,然而创作力还是爆发了。
在那个地方,他曾带领百姓对蝗灾宣战。
空闲的时候,上山爬了一圈儿,结果又写下一首千古名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虽然我已经中年,但我还有少年的心态。
少年的心态是什么呢?
当然是狂妄、亢奋,总觉得未来永远不可限量。
不过,苏轼在密州写出的最著名作品,当数《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是因为苏轼太想念弟弟子由,苦心孤诣才创作出来的。
5年没见弟弟了,我在密州这个地方,真是极度孤独啊。
可是我很明白,这个世界上处处是遗憾,月亮不会十全十美,它有阴晴圆缺;
人也一样,他有悲欢离合等种种际遇,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
5
密州之后,是徐州。
徐州的云龙山、桓山、百步洪、戏马台、台头寺、燕子楼等,到处都留有苏轼的诗。
下面这首词,抒发了苏轼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深深留恋。
《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随着移动换位,地点变动,苏轼开始放卫星了。
杭州是他词作的起点,密州是他词作的起飞,而黄州是他词作的彻底大爆发。
事情还要从公元1079年说起,当时苏轼调任湖州知州。
到任后,他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
朝中的坏人们,一直在暗中收集苏轼的黑材料,这封奏表是个导火索。
七月底,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囚于乌台。
该案波及面广,多达数十人受牵连。
作为首犯,苏轼被关押130多天。
之后虽然免于一死,但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他可能都没预料到,黄州是他仕途的最低点,却让他在精神世界上再次摸高。
心情郁闷的他,找一切机会让自己释怀,在与古人沟通的过程中,写下了著名的两赋一词。
也即《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彻底奠定了他在历史上超一流词人的地位。
除了上面三首神作,下面这首也是在黄州期间写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蓑衣就是我身上的铠甲,管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人生过山车后,他彻底放下了。
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种种际遇,而是我们对待这些际遇的态度。
如果你是生活的强者,那就应该看淡风雨。
人生,哪有迈不过去的坎呢?
6
从黄州来到邻近的江西庐山,他的思维变得出奇冷静,变得更有哲理。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活中,我们看待人和事,会有很多角度。
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
千万不要为自己设限,我们应该认识这个世界的丰富性。
胸怀与格局,永远是我们区别于他人,居于首位的东东。
后来,苏轼又到了广东惠州。
与该地有关的,是下面这首词。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虽然只有简单的七个字,却点出了人生的精髓——
不滞于物。
不管你过去混得是好是坏,都不要滞留,赶紧翻篇。因为后面还有好多人和事等着你。
如果你的心很容易被环境影响,那你是不合格的。
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用自己的心来影响环境。
此谓强者是也。
故乡让我们的心安定,不再飘泊。
而真正的故乡,其实就在我们的内心。
7
北宋元祐六年(1091)八月五日,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知任颍州太守,为期约8个月。
颍州,即今安徽阜阳。
其实颍州早在20年前,也就是熙宁四年(1071),苏轼在赴任杭州通判途中,曾经绕道颍州,与弟弟子由共同拜访了恩师欧阳修。
他们在颍州泛舟西湖、吟诗作乐。
苏轼写的,是下面这首。
《颍州西湖月夜泛舟听琴》
"白露下众草,碧空卷微云。孤光为谁来,似为我与君。
水天浮四坐,河汉落酒樽。使我冰雪肠,不受曲蘖醺。
尚恨琴有弦,出鱼乱湖纹。哀弹本旧曲,妙耳非昔闻。
良时失俯仰,此宁无朝昏。悬知一生中,道眼何由浑。"
对了,苏轼一生与"西湖"有缘,除了颍州西湖,前有杭州西湖,后有惠州西湖。
但这些缘分也饱含仕途的无奈和不幸。
他的第三任妻子、红颜知己王朝云,就是在杭州西湖认识的,后来他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惠州,朝云在该地染瘟疫而亡。
在惠州,他为罗浮山、汤泉等景区赋诗撰文,还积极改造景区。
尤其是作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的罗浮山,令苏轼很有感觉,初到该地,他白天把酒游玩,晚上住宝积寺,创作欲喷涌——仅一天功夫,就写下6篇散文和一首诗歌。
《题罗浮》
“……山中可游而未暇者,明福宫、石楼、黄龙洞,期以明年三月复来。”
这次还没尽兴,那就约下次、下下次。
在惠州两年,他为罗浮山写下的诗文,足有30篇之多。
最有名的那首,便是歌颂荔枝的《惠州一绝》。
他一生在很多地方工作,除了游客身份,更是父母官。
总之,物质可以匮乏,生活可以流离,但精神的愉悦从来不能缺席。
纵情山水之间,是中国古代诗人排遣内心苦闷与政治失意的最佳方式,苏轼堪称这方面的顶级大师。
8
公元1097年,年过六旬的苏轼继续被贬,他翻山跨海来到了海南。
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自己这把老骨头,会丢在这天涯海角。
所以他特地向家人交办了后事。
虽然他爱旅游,但实在没想过,会被动地去那座荒岛。
但他抵达海南后,没多久就爱上了那个地方。
修炼那么多年,有什么遭遇可以击倒我们苏神的呢?
随遇而安,是他最强大的武器。
他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吃得好,睡得香。
他还带动了当地人参加科举的热情,作为宋代科举的最大受益者,这也是他应该做的。
结果,三年后,政坛风云再变,哲宗逝,宋徽宗即位。
朝廷赦令苏轼北归。
其实苏神已经不太想动了,因为在他已经与当地人结下了深情厚谊。
有诗为证。
《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他离开儋州时,黎族父老携酒相送,执手泣涕的场面。
他开了一个玩笑:我本来就是儋州人,只不过寄生在眉州了啊!
岂止是儋州,这些年,我走过了很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我都拥有了一个新家。
真正体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
苏轼人生的最后一站,是江苏常州。
他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因为他从黄州调任汝州途中,因丧子之痛,上书皇帝请求暂居常州,后得恩准。
他开心地在常州过了一段自由自在的日子。
《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还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第二次到常州,是因为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于1101年病逝于常州。
9
苏轼的人生旅行,大多在赴任或被贬的行程中。
对这位著名的"斜杠中年"而言,资深旅游家,是他最被动,也最为"无心插柳"的身份。
尽管如此,他不困顿,不叫苦。
在这位浪漫游客看来,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无处不是宝藏。
“神州大地的任意地方,我都能立刻爱上它。”
凭“竹杖芒鞋”,他踏遍大好河山,北至定州,西到眉州,东至蓬莱,南到儋州,一路上都是他的“诗和远方”。
不管世界如何变动不居,我们要有自我,时间会证明一切。
公元1100年,从海南北归的那个晚上,他写了首豪放诗。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的苏轼,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是九死不悔,是倨傲之心。
那些蔽月的浮云,最终是会消散的嘛!
“我跟你们说,每次远游,都是我一生中独一无二的经历。”
“这些年看过的风景,足以让我忘记一切仇恨和苦难。”
在他眼中,自已也没什么了不起,何尝不是一道风景?
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下这种想法。
《书临皋亭》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
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
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一个人,总是不完美的,很多事情是无奈的,只能随而安。
孟子说的“万物皆备于我”,那是骗人的。
人类能有幸被万物利用,那才是我们的价值所在。